Samii教授:对颈静脉孔神经鞘瘤进行新的分型,有助选择手术入路
Madjid Samii 教授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JFS)发病率不高,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肿瘤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因此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内时手术难以到达,因此术前选择合适的入路尤为重要。德国Hannover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的Samii M教授及其同事提出一种改良的JFS分型方法,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研究结果发表于2015年6月《Neurosurgery》。
作者在其1995年提出的JFS分型基础上进行改良,根据肿瘤不同的生长方向将其分为4型,其中B型进一步细化为3个亚型(表1),并按该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A型为颅内型,肿瘤多未累及颈静脉孔,可采用经典的乙状窦后入路;B1和B2型肿瘤累及颈静脉孔,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乙状窦后-迷路下入路,切除肿瘤颅内部分后改用0°神经内窥镜(备30°镜)经颈静脉孔由内向外切除孔内肿瘤(inside-out技术);B3型肿瘤向颞下窝扩展,建议经颈入路切除肿瘤颅外部分,然后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静脉孔由外向内切除孔内肿瘤(outside-in技术);C型为颅外型,采用传统的经颈入路,一般即可满足;D型为颅内外复杂型肿瘤,可联合经颈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迷路下入路,分别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在颈静脉孔会师以达到肿瘤全切除(outside-inside技术)。
表1.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新分型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16例JFS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A型2例,B1型1例,B2型6例,B3型3例,D型4例;肿瘤平均直径为38.5mm。肿瘤全切除16例,平均随访24.8个月均未见复发。本组没有死亡病例和新发不可逆的颅神经功能损伤。2例患者发生术后脑脊液漏,1例行腰大池引流后好转,1例经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3例术前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障碍加重,但两周时均恢复良好。5例术前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
作者认为,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应该根据肿瘤的扩展方向进行个体化的选择,综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迷路下入路和经颈入路能够提高JFS手术的安全性和全切率。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何洁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