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ipeline 密网支架的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直接型CCF
【Ref: Nossek E, et al. Acta Neurochir (Wien). 2015 Jul;157(7):1125-9; discussion 1130. doi: 10.1007/s00701-015-2446-0. Epub 2015 May 19.】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s, CCFs)可以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大类。间接型CCF,即自发性CCF的形成是血管发育不良继发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的慢性损伤最终穿孔,该型CCF的瘘口通常较小,是低流量的CCF,可以采用单一的经动脉或静脉入路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直接型CCF的形成是外伤所致ICA海绵窦段血管壁的撕裂或该段血管的撕脱,该型CCF的瘘口通常很大,是高流量的CCF,治疗难度大,无法采用单一的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其治疗关键点是闭塞瘘口的同时,保持ICA海绵窦段的通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不可脱卸球囊或支架的辅助下采用弹簧圈栓塞瘘口。Pipeline密网支架(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是密网支架(minimally porous endoluminal devices,MPEDs)的一种,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近年来,有临床医师将其用于直接型CCF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E. Nossek等开展使用PED治疗直接型CCF的研究。在2015年7月《Acta Neurochir》杂志上,报道1例采用多PED重叠结合微导管头端支架“羁押”技术(‘jailed microcatheter’technique)的弹簧圈栓塞直接型CCF病例。
1例59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左侧眼肌麻痹,DSA造影示左侧ICA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破裂形成高流量CCF(图1)。作者通过Marksman微导管分次将三个PED输送至ICA海绵窦段重叠放置,形成组合体横跨于动脉瘤瘤颈处。接着采用微导管头端支架“羁押”技术将Rapidtransit® microcatheter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内,进行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海绵窦(图2)。术后复查DSA造影,显示效果满意。
图1. 术前左侧颈内动脉DSA造影的正位(A)和侧位(B)片,提示左侧ICA海绵窦段一个巨大、破裂的动脉瘤(21mm×12mm×15mm),形成高流量的CCF,主要引流静脉为同侧眼上静脉和双侧翼状静脉丛。术后即刻复查DSA造影,正位(C)和侧位(D)片显示眼上静脉的血流完全消失,翼状静脉丛的血流基本全消失。
图2. 手术过程。正位(A)和侧位(B)片显示,三个PED重叠在ICA海绵窦段内,横跨于瘤颈处;正位(C)和侧位(D)片示,采用微导管头端支架“羁押”技术将Rapidtransit® microcatheter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内;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和海绵窦;手术结束后的正位(E)和侧位(F)未减影片显示栓塞状况。
术后患者接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1周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时复查DSA造影,提示仅有一小的瘘口残留;两年后DSA发现动脉瘤栓塞稳定和瘘口完全消失(图3)。患者无临床症状复发。
作者认为,PED结合微导管头端支架“羁押”的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可行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Eric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