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hoton谈翼点入路保护面神经的技巧

2015-11-11 徐涛 神外资讯


【Ref:Poblete T,et al.J Neurosurg.2015 Jun;122(6):1274-82.doi:10.3171/2014.10.JNS142061.Epub 2015 Apr 3.】


翼点入路最早由Yasargil教授所创立,目前是神经外科应用最广的手术入路之一。由于该入路涉及到多个层次的解剖结构,其中有面神经颞支穿行,分离不当损伤神经可能造成术后额肌、眼轮匝肌和皱眉肌瘫痪和萎缩。在1984年Yasargil教授报道筋膜间入路前,额颞分层开颅术后约有30%患者出现额肌瘫痪。提出筋膜间入路后术后额肌瘫痪和萎缩的发生率减少,但仍有发生。现在常用的分离方法是“筋膜间(interfascial)”和“筋膜下(subfascial)”分离,但还是有人认为对保护面神经仍存在疑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的Rhoton教授等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发表在2015年6月的《J Neurosurg》上。


研究者在5具尸头标本上完成10条面神经的全长解剖,发现额肌位于帽状腱膜层内,支配额肌的面神经颞支于颞上线外侧,走行在颞肌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后于颞上线内侧走行在帽状腱膜和额骨骨膜之间;再沿额肌前外侧下行并向肌肉深面发出分支,于眶上缘2cm左右进入额肌。针对面神经颞支在翼点入路各层次之间的走行特点,Rhoton等首次提出,在以往颞肌的部分筋膜间或筋膜下分离的基础上,应当注重颞上线及其内侧的分离技巧,才能保护面神经支配额肌的远端部分,以保留面神经功能。他们将这样的分离方法命名为“筋膜间-骨膜下(interfascial-subpericranial)”和“筋膜下-骨膜下(subfascial-subpericranial)”入路(图1、2)。


上述分离方法:


1. 在角突上方4cm范围内,可避免打开颞部帽状腱膜和颞肌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2. 可避免打开额部帽状腱膜和骨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操作点是:


1. 在关键区颞上线处,与颅骨表面平行地切开颞肌筋膜附着点,使额部的骨膜和颞部的颞肌筋膜(包括浅层或全层)形成一个整体,随皮瓣翻向前方;


2. 尽量保持额肌的完整性,额部帽状腱膜的切口应当高于眶上缘6cm,否则可能切断肌肉,并失去神经支配。


在翼点入路中遇到的脂肪垫,特别是颞肌筋膜浅层和深层之间的筋膜间的脂肪垫(interfascial fat pad)中,走行的大多为三叉神经第2支的细小感觉分支,没有面神经的运动分支。


最后作者指出,遵循上述的分离方式能够保证支配额肌的面神经得到保留,有助于降低术后额肌、眼轮匝肌和皱眉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图1. 右侧筋膜间-骨膜下皮瓣形成术示意图。


A. 头皮切口自颧弓垂直向上,然后沿发际线弧形向前,止于中线。颞侧上部先在帽状腱膜和颞肌筋膜之间进行分离,在角突向上约4cm处,沿筋膜间脂肪垫上端切开颞肌筋膜浅层(虚线所示),行筋膜间分离。


B. 脂肪垫切口以下的帽状腱膜和颞肌筋膜浅层不分离,呈一整体翻向前方。分离颞上线内侧的额骨骨膜,使骨膜、颞肌筋膜浅层保持连续性,以保护走行在外表面的神经。


C. 切开额骨骨膜和颞肌筋膜在颞上线的附着点,同时保持其延续性。绿色箭头是切开脂肪垫的切口,红色箭头是沿额骨骨膜的切口。


D. 切开颞上线内外两侧的附着点时,避免垂直切入,以防止损伤神经,应当与颅骨平行地切开额骨骨膜和颞肌筋膜在颞上线的附着点。


E. 筋膜间-骨膜下皮瓣分离结束,向前翻起。


F. 在颞上线留下一段肌桥,将剩余颞肌沿骨膜向后下方剥离并牵开。(Fasc.=筋膜;Musc.=肌肉)



图2. 右侧筋膜下-骨膜下皮瓣成形术示意图。


A. 作翻向前方的筋膜下-骨膜下皮瓣,在颞上线外侧沿颞肌筋膜深层进行分离,向内侧延续至额骨骨膜。


B. 虚线处显示筋膜间脂肪垫的上界,小图为在颞上线平行切开各层附着点的示意图。红色为颞肌筋膜浅层,绿色为颞肌筋膜深层,紫色为脂肪垫,深蓝色为额骨骨膜。


C. 打开颞肌筋膜深层,显露筋膜间脂肪垫的上界,在此入路中,脂肪垫无需暴露。


D. 在颞上线留下一段肌桥,将剩余颞肌沿骨膜向后下方剥离并牵开。


(长征医院徐涛博士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寿佳俊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