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病例分享| 右侧中后颅窝原发性黏液性软骨肉瘤手术

2015-12-12 张松 神外资讯

颅内原发性黏液型软骨肉瘤(primary intracranial myxoid chondrosarcoma。PIMC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PIMCS最好的治疗方式,由于术后可复发,因此推荐术后放疗和化疗。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乃诊断PIMCS的可靠依据。


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极其罕见的肿瘤,诊断及治疗困难,其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女性略多于男性,20-40岁为好发年龄,部位见于所有颅骨或颅内组织,包括肌肉、颅骨、脑膜、大脑、小脑内。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黏液型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一个变型,约占软骨肉瘤的5%。检索国内外文献,颅内原发性黏液型软骨肉瘤(primary intracranial myxoid chondrosarcoma。PIMCS)极为罕见,国外文献仅有6例报道,国内仅有1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右侧中后颅窝的PIMCS


颅内软骨肉瘤临床上难以先期判断。CT及MRI有明显占位效应并无明显大片水肿带,在MRI扫描中,病变呈均匀的T1低和T2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影,边界不规则可见分叶,增强后可见轻中度强化,其旁骨质可见吸收破坏改变。这里介绍一例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郑康教授指导,金许洪主任主刀的右侧中后颅窝原发性软骨肉瘤的手术病例,该病例并没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极易误诊,在术前的初步诊断为右侧中后颅窝的三叉神经鞘瘤或脑膜瘤。


患者简介


患者58岁,女性。

主诉:右侧面部麻木半月余

查体:神志清,GCS 15’,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检查无异常


病理结果


1. 术前MR提示右侧中后颅窝占位,性质不明,易与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混淆(见图1、图2、图3和图4)。



图1. MR平扫。


图2. MR增强。



图3. 内听道CT。


图4. 头颅CTA。


2. 手术切除肿瘤。采用常规翼点入路,磨除蝶骨嵴,切开硬膜后释放脑脊液,抬高额颞叶,采取分块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呈鱼肉状,色灰白,质地软,血供较少,肿瘤似乎来源于脑组织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全切除,骨瓣还纳。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唯一出现了右侧额纹消失(见图5)。



图5.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唯一出现了右侧额纹消失。


3. 切片免疫组化及病理报告(见图6-8)。





图6-8. 病理报告截图。


4. 手术后复查(见图9)。



图9. CT。


5. 治疗与预后。根治性切除是PIMCS最好的治疗方式,由于术后可复发,因此推荐术后放疗和化疗,但存在一定的放疗和化疗抵抗性,联合使用雷帕霉素及环磷酰胺可以改善疗效。


技术指导简介

郑康,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要从事颅脑损伤、颅内肿瘤以及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各种颅脑肿瘤疑难杂症的手术及综合治疗。2000年前往日本北里大学进修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07年晋升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和铁离子在迟发性脑水肿形成中的机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的作用”,和“脑挫裂伤后铁蓄积引起脑损伤的病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神经外科疑难病例诊疗的丰富经验。


主刀医师简介

金许洪,男,主任医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职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曾在浙一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广东珠江医院等多家医院神经外科进修。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对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诊治有较高造诣,目前重点开展脑血管病的造影、介入和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工作,尤其对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到见解。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张松医师编辑报道,金许洪教授主刀、审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康教授技术指导。)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