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辅助微导管使用Onyx栓塞脑AVM
【Ref: Mendes GA, et al. J Neurosurg. J Neurosurg. 2015 Apr 17: 1-5. [Epub ahead of print]】
新型液体栓塞剂Onyx的问世可以看作为AVM介入栓塞技术发展的里程碑。随着导管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导管更具柔韧性和可操作性,为把导管头端较顺利地送至畸形血管团进行栓塞创造了条件。但是,对于AVM供血动脉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如供血动脉走行角度刁钻或有回返动脉供血时,导管不能成功地抵达畸形团的位置。术中过多地尝试送管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自从1990年Moret将不可脱球囊用于辅助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以来,球囊辅助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在AVM栓塞治疗上还未见报道。法国利蒙治大学神经介入中心的George A. C. Mendes等一直在研究使用不可脱球囊辅助和引导导管栓塞供血动脉解剖结构复杂的AVM。George A. C. Mendes等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结果,以Technical Note形式发表在2015年11月的《J Neurosurg》上。
作者介绍技术要点:患者全麻后穿刺双侧股动脉并置导引鞘建立通路,把2根6F的导引导管分别送到颈内动脉的不同位置,在微导丝引导下,将血流导向微导管通过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送入选定的供血动脉;再把塑形球囊送至血管分叉部位,在X线透视图像的指引下,充盈球囊暂时性封闭血管分叉处的非供血动脉分支;随后,由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解剖结构复杂的供血动脉分支,送至靠近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微导管到位后,退出微导丝,并将球囊复原收回体外;接着,经微导管推入Onyx栓塞畸形血管团。球囊充盈的时间控制在1-3分钟。根据手术需要可以重复上述操作,将微导管通过其余供血动脉到达畸形血管团近端作栓塞治疗(图1)。
图1. 1例典型病例。A-C. MRI和DSA提示,左侧额颞叶AVM,主要由豆纹动脉及外侧裂前动脉供血;D. 术中在前后位透视图像下,尝试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豆纹动脉送入畸形团,但豆纹动脉呈角度非常小的锐角从大脑中动脉发出,微导丝和微导管无法通过;E. 在豆纹动脉发出部位远端的大脑中动脉内充盈塑形球囊,暂时封闭大脑中动脉;随后微导丝和微导管可顺利进入豆纹动脉,并将微导管头送至畸形血管团近端,行畸形团栓塞;F. 术后非减影X片示Onyx铸形;G-H. 复查L-ICA造影显示AVM完全不显影,达到解剖学痊愈。
总共对8例AVM患者采用该技术治疗,患者平均年龄29.8岁,男女数目相等。6例(75%)出血,62%的畸形血管团位于浅表;病灶平均大小4.2cm;6例(75%)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豆状核纹状体动脉。患者均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有出血史和伴有出血高危因素,如畸形团内存在动脉瘤和多个动静脉瘘等,而且供血动脉结构复杂,通常的介入操作很难将微导管送至畸形团的位置。采用上述球囊辅助技术,微导管都成功地到达所有患者的畸形团,没有发生血管破裂和缺血性卒中,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陷。其中2例患者因为AVM残留,在术后接受放疗(表1)。
表1. 8例AVM患者的临床特点。
球囊辅助微导管介入技术对于供血动脉解剖复杂、微导管无法顺利送至畸形团的病例,是一项简单的、有效的方法。不但能提高AVM的栓塞成功率,同时降低过多地置管尝试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午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