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后1/3段矢旁脑膜瘤容易引起高颅压
【Ref: Shah AH, et al. J Neurosurg. 2015 Dec 18:1-5. [Epub ahead of print]】
Sindou和Alvernia等将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按照上矢状窦受累程度分为Ⅵ级,第Ⅵ级为肿瘤完全阻塞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在完全或接近闭塞的情况下,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脑静脉压增高和阻碍脑脊液的重吸收,出现颅内压(ICP)增高,特别是上矢窦后1/3段的矢旁脑膜瘤。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神经外科的Ashish H.Shah等在2015年12月的《J Neurosurg》在线上报道4例发生高颅压的后1/3上矢状窦旁脑膜瘤。
病例1:43岁女性患者,因自发性脑脊液耳漏伴轻度头痛入院,MRI检查发现靠近窦汇处有一矢状窦旁脑膜瘤(图1)。耳鼻喉科医生给予脑脊液耳漏修补治疗,术后患者脑脊液漏再次发生。腰穿示ICP明显增高,达25cmH2O。遂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脑脊液漏并降低颅内压,再行脑膜瘤切除术。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脑脊液耳漏痊愈。
图1. 病例1患者术前MRI检查,左图为MRI-T1增强像,示矢状窦后部矢旁脑膜瘤;右图为MRV造影,示上矢状窦接近全阻塞(箭头所指)。
病例2:62岁男性患者,主诉头痛伴视力障碍1年余,MRI检查发现枕部巨大脑膜瘤(图2),肿瘤严重侵犯上矢状窦后部。给予患者枕部开颅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但术后出现脑脊液切口漏,遂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检测ICP高达20cmH2O。由于ICP持续较高,于是改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视力状况逐渐改善。
图2. 病例2患者MRI检查,左图为MRI水平位T1增强像,右图为MRI冠状位增强扫描像,示上矢状窦后部大小为4.5cm×3.5cm脑膜瘤。
病例3:43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左侧同向偏盲1周入院。影像学资料示右枕部矢旁镰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后部被肿瘤阻塞(图3),给予患者右枕部开颅肿瘤切除,术后切口裂开,并有脑脊液漏。遂给予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监测ICP初压高于20cmH2O。ICP压力下降后拔除引流管。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过程中未见视乳头水肿。
图3. 病例3患者MRI检查,左图为MRI矢状位T1增强像,右图为MRI水平位增强像,示上矢状窦后部涉及窦汇的巨大脑膜瘤。
病例4:46岁女性患者,进行性头痛伴右下肢麻木数周,头颅MRI示左顶叶后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图4)。术前腰穿测压为28cmH2O,遂放置腰大池引流。予以脑膜瘤次全切除术,术后继续腰大池引流5天,当ICP下降并无脑脊液切口漏时拔除引流管。出院后该患者无并发症。
图4. 病例4患者MRI检查,左图为MRI矢状位T1增强像,右图为MRV,示顶叶2.4cm大小脑膜瘤伴有上矢状窦狭窄或闭塞。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上矢状窦后1/3段被脑膜瘤堵塞使脑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从而出现假瘤样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即使切除肿瘤仍难以降低颅内压时,脑脊液分流术是必要的,它可以防止假瘤样征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和脑脊液漏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醉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