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危险吻合”—眶区的血管吻合

2016-01-18 宣武医院马妍大夫 神外资讯

“危险吻合”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什么是“危险吻合”?到底“危险”存在哪里?自此,让我们揭开“危险吻合”神秘的面纱,一一去认识它们。


“危险吻合”特指颅内动脉系统与颅外动脉系统之间的吻合。从一般泛泛的理解来看,颅内动脉系统主要供应中枢神经系统,而颅外动脉系统则主要供应头面颈部的附属结构。因而,“危险吻合”主要存在于颅底区域。自前向后,颅底区域可以分为前中后颅窝,而“危险吻合”也主要存在于眶区、海绵窦区、斜坡区与颈枕交界区(图1“危险吻合”主要存在区域from Lasjaunias & I.S.Choi)。


图1. 沿颅底的彩色区域均是危险吻合的存在区


眶区的主要结构是眼及眼的附属结构。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神经与视网膜,尽管位于硬膜外,在组织发生上依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天然延续;除此以外,眶区还存在许多非神经上皮起源的附属结构,如泪腺、眼外肌、睑板腺、皮肤等等。因此,眶区供血的“危险吻合”主要存在于颈内动脉系统与颈外动脉系统之间。颈内动脉系统,指的是ICA在颅内的第一个分支—眼动脉。颈外系统,则指的是颌内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对眶部供血的分支。


认识眶区的“危险吻合”,让我们从认识眼动脉开始。眼部供血的研究始于十八世纪的FMeyer教授,而印度的SSHayreh教授,作为视神经与眼部血管疾病研究的伟大先驱,眼底荧光造影的开拓者,于1962年在《大英眼科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三篇论著,介绍眼动脉的解剖。眼动脉是ICA进入颅内的第一个分支,根据Hayreh教授的解剖,83.6%的眼动脉起源并行经硬膜内,10%起源于硬膜外并完全或部分行经硬膜外。眼动脉依行程分为3段,分别为颅内段,视神经管内段与眶内段;其中,第1、2段之间与2、3段之间,分别形成肉眼可见的“(angel)”与“(bend)”(图2),成为DSA上判断眼动脉的特有标志。而眼动脉的直径,一般在0.7-1.4mm。


图2. 眼动脉的分段


关于眼动脉的分支,通常以其供血的区域命名,而其自眼动脉上的发出顺序,则相当有趣的与眼动脉跨过视神经的位置有关(图3)。通常,如果眼动脉自视神经下方跨过(占17.4%),则分支的顺序一般为睫后外侧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内侧肌支、睫后内侧动脉、泪腺动脉、筛后动脉、眶上动脉、肌支与筛前动脉;如果眼动脉自视神经上方跨过(占82.6%),则分支的顺序则变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睫后外侧动脉、睫后内侧动脉、内侧肌支…余分支顺序大致相同。



图3. 眼动脉分支与眼动脉跨过视神经的关系


正如“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颅内外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吻合”。而这种追溯,依然要回到胚胎发育阶段,眶区的血供主要来自于两套供血系统。一套最早出现的是眼动脉系统(图4),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而生。在胚胎发育的4-8mm阶段,颈内动脉出现两支眼动脉,一支为起自海绵窦段的背侧眼动脉,自眶上裂入眶;另一支则是起自大脑前动脉的腹侧眼动脉,自视神经管入眶。随着胚胎的发育,至16-18mm阶段,背侧眼动脉的近端逐渐退化,成为后来的海绵窦下外侧干,远端则形成“原始眼动脉”的分支—脑膜返支供应视神经周围的脑膜反折;腹侧眼动脉的近端逐渐退化,远端则形成“原始眼动脉”,即发育成熟后的眼动脉前身。与此同时,另一套供血系统--颈外系统的前身,镫骨动脉系统(图5)发出眶动脉,继而分为内筛鼻动脉与外泪腺动脉,二者与原始眼动脉在视神经周围形成吻合的动脉环,远端参与形成眼动脉第2段以远的分支;在胚胎发育的40mm阶段,由原始眼动脉全面接管眶区的主要供血,从而构成了眶区“危险吻合”的胚胎学基础。



图4. 原始眼动脉系统眶区供血


图5. 原始镫骨动脉系统眶区供血


S S Hayreh教授为我们总结了眶区的血管吻合途径,如图6。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主要的血管吻合途径。


图6. 眶区的血管吻合途径(左侧是ECA系统,右侧是ICA-OA系统)



例1:颌内动脉造影显示鼻中隔动脉与眼动脉的吻合。左侧为正位,右侧为侧位,可见明显的鼻中隔染色,以及向上外侧与眼动脉的吻合。


例2:颞前深动脉与眼动脉吻合。左侧为正位,右侧为侧位,可见正位相上,颞前深动脉自外侧向内与眼动脉吻合。


例3:脑膜中动脉的分支脑膜泪腺动脉与眼动脉的吻合。左侧为正位,右侧为侧位,泪腺位于眼眶的外上壁,脑膜泪腺动脉沿蝶骨大翼、眶侧壁通过泪腺孔(Hyrtl孔)到达眶内与眼动脉的泪腺动脉吻合。


例4:脑膜中动脉与眼动脉脑膜返支的吻合。左侧为正位,右侧为侧位,可见此种脑膜中动脉与眼动脉吻合与例3的差别。此种吻合在眶上裂附近,而例3的吻合在泪腺附近。正位相(尤其是不减影相)有助于鉴别。


例5:颞浅动脉与眼动脉的吻合(以示意图说明)。颞浅动脉额支与眼动脉的眶上动脉吻合。这也被有些学者用来作为眼动脉血运重建的来源。


可见,由于胚胎发育基础所决定,眶区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这些血管吻合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无论在血管造影上是否能清晰的看到,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正所谓“见或不见,都在那里,不远不近”。所以,认识并了解血管吻合的途径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在栓塞治疗中的风险大小,也决定了在大血管急性闭塞后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血运重建前进行科学的评估。


写到这里,看到这些一直存在的吻合血管,不由得想起那些由于太忙而疏于联络的朋友。即使很久不见面,不说话,不发信息,心里总会留个位置,安安稳稳的放着一些人…就以这篇小文问候远方的你们,享受一起学习的快乐,愿各位越来越好。


(所有DSA图像来自I.S.Choi教授)


马妍

2016年1月17日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