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附一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 脑干肿瘤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附:苏大附一神外2015学科建设小结)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年前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完成了多例脑干肿瘤,分别来自于王中教授和虞正权教授医疗组,神外资讯携手神外沙龙(苏大附一神外学术微信号)最近将进行逐一发表,并配上国内的经典文献,和大家共勉。今天的病例来自王中教授医疗组,文献来自于天坛医院张力伟教授的专著。
患者:李XX,男性,71岁,因“头晕伴行走不稳5天余”入院。病程中患者复视,右侧肢体麻木。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流利,双瞳等,直径3.0mm,光敏,颈软,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心脏听诊未闻明显杂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闭目难立征阳性。
辅助检查:头颅MR(外院,2016-01-25):桥脑左侧前缘可见结节状等高T1高低T2信号影,DWI呈高低混杂信号,大小约2.6*1.7*2.4cm,增强后少许强化。
入院诊断:左侧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于2016-02-02全麻下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畸形血管团切除术,手术顺利,切除完全,术后病理提示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病情: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无肢体麻木感,一般情况可。查体:神志清楚,双瞳等,直径3.0mm,光敏,复视较前缓解,轻度面瘫,粗测听力无明显下降,无饮水呛咳,无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伤口愈合可,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双侧病理征阴性。
术后M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苏大附一医神经外科学科建设小结
每每到了年终,总会有一些思考,一些反思,特别是在这个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种感觉特别强烈。记得五年以前,也就是2011年的初春,春寒料峭,而江苏省科教兴卫重点学科的“擂台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也就是在这个年份,我们遗憾失去了江苏省重点学科的称号,从2002年135工程的唯一重点学科,到2007年和南京军总联合获得科教兴卫重点学科,到2011年痛失重点学科,就像一个后半程的抛物线,难以抵御其忧伤的走向。痛定思痛......,从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始,整个学科在王中教授的带领下,凝聚了所有可凝聚的力量,以临床和科研为双抓手,开启了跨越的五年,回首往昔,我们总会提及王中教授的复杂脑血管病微创手术,总会提及虞正权教授处理深部肿瘤的精湛技艺,总会提及周幽心教授在胶质瘤手术和综合治疗方面的勤奋探索......
我们也常会挂在嘴边,2012年学科获立项两千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年学科成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十二.五学科获批了19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拿到了江苏省和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励,五年的SCI论文近百篇......。那么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十三.五已至,当我们看到进步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到距离,这种距离是我们和国内诸多神经外科中心的差距,我们目前还不能进入复旦排行榜,多个亚专科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东邻上海,北接南京,处在沪宁线上的苏州神外,如何进一步靠技术和品牌吸引患者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神经外科12病区的护士站旁,一直悬挂着一位患者送的锦旗,上面写着“北比天坛,南赛华山”,在30年前,也许我们能够坦然的面对这八个字,而在当下,就如同金庸小说里,华山派和少林、武当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也将成为未来30年里,我们一直求索和拼搏的梦想......
图1. 我国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杜子威教授。
图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0年发展评论中关于我科的论述。
图3. 在上世纪70年代,杜子威教授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脑神经研究室,前排右2为杜教授。
图4. 杜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
图5. 我国脑血管病手术奠基人之一的周岱教授在手术室。
图6. 我国垂体瘤治疗领域奠基人之一的惠国桢教授在翻阅资料。
图7. 周岱教授(右2),朱凤清教授(右1)在亚洲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当时我们已经和日本神经外科建立了密切学术合作,左3为神野哲夫教授,左4为片田教授,同行的还有黄强教授(左1)。
图8. 2009年,时任科主任的张世明教授承办了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张世明教授和当年的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颁奖。
现任科主任为王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神经肿瘤、脊髓疾病、微侵袭技术和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个人独立开展动脉瘤手术已逾2300余例,肿瘤切除手术2000余例,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芬兰、香港等国家地区交流访问。主持在研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44篇(SCI论文22篇),参编专著2本,获授专利4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
在鲍耀东、杜子威、惠国桢、周岱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下,在学科带头人王中教授的领导下,医护人员形成了一个团结和睦、高效有序的团队,不断拓展和探索新的手术技巧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并在在国内率先引入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前循环动脉瘤和鞍区肿瘤。目前已形成了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超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基础研究、垂体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等学科的主要技术特色与优势,其中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与国内的的医疗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新的脑神经研究室建成,面积达到1500余平米,开展脑血管病和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成立和配备了显微解剖研究室,开展颅底解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培训和教学工作,每年承办国家级《现代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继续教育学习班。
图9. 2014年教育部科技中心发布的科技影响力排名中,我科位列全国第7。
图10. 学科形成了以“复杂脑血管病和高风险颅底深部肿瘤手术治疗”为主流,兼顾功能神外(癫痫和帕金森手术)和缺血性脑卒中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和颅内外搭桥术)为特色的临床布局,下列各图为部分临床特色展示。
神经外科现有床位200张,4个病区(十梓院区2个,平江院区2个),3个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医护技术人员128人,其中医务人员40人,护理人员75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导10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整个医疗队伍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人才梯队合理,结构层次分明。职称结构的合理性保证了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科室鼓励年轻医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年轻护士攻读大学学位甚至研究生学位,努力地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目前,医师队伍中85%以上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占75%,除刚分配人员外基本为博士毕业生。科室特别注重中青年医师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具体。与多个世界知名大学和神经外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美国、日本、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进修和交流,形成了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青年医师队伍,推动了科室的科研和医疗水平的发展。
各亚专科小组均由高中初级职称医师组成,各级医师熟练掌握相应的神经外科专科技术,胜任专科病种及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工作。科室以临床亚专科发展为方向,形成了脑血管疾病、脑胶质瘤、神经内分泌(垂体瘤)、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创伤及脊柱脊髓疾病等医疗梯队,各医疗梯队精诚协作,负责日常临床工作及科研、教学工作。除临床工作之外,还配备了13名实验室技术人员辅助科室完成基础研究及实验室的工作。科室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结合科室实际,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应用研究。近5年来,本学科来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8项,含国家科技重大支撑项目1项(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建立2014BAZ048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江苏省重大临床专项1项,成为苏州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1000万资助)以及获得苏州市重点实验室项目和苏州市临床专项基金。在研经费约3000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主编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中华级论文70余篇。
图11. 论文。
图12. 继续教育。
图13. 全体医生合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承继着先辈辛勤汗水开创的光辉事业的同时,我们深感肩负的重任,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我们将在新的团队带领下,凝聚一心,潜心钻研,不断创新,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