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代石雕半跏趺坐菩薩像

旃檀精舍 2021-05-22

唐代石雕半跏趺坐菩薩像
年代唐
尺寸:92 cm
嘉德拍品


此尊像为半跏趺坐菩萨像,旧藏于日本山中商会,曾着录于喜龙仁所作《五世纪到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一书。此像为单尊,大理石材质,菩萨头戴宝冠,倚坐云纹背光宝座之上,面容圆润,体态丰肥,饱满壮硕,其宝缯于两颐自然垂下,身着菩萨装,项珮璎珞,左肩著披帛绕于右臂,原有手印,现已残缺。菩萨结半跏趺降魔坐,左足盘起抵于右䏶内侧,舒右足踩莲花于亚字形须弥座之上,整体姿态优美动人。

此尊像属单身半跏菩萨像系统,半跏趺坐是其重要特征,半跏趺坐又称菩萨坐,俗称单盘坐。此尊半跏像非加于其上,而是以左之单足抵于右䏶上,是一尊非标准降魔坐的菩萨像。《释氏要览》曰:“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点出半跏趺坐是菩萨的重要特征,因其影响深远,道教也有此科仪,《道宗秘承》曾载“半跏趺坐,右足加于左䏶上,左足加于右䏶上,左为降龙,右为伏虎。释氏则以左加为吉祥坐,右加为降魔坐。

关于此尊像的断代问题,喜龙仁认为其系定州白石造像系统,有可能出自某座佛塔。孙迪则认为此像应出于五台山造像系统,尤其与五台山豆村镇佛光村所出唐代造像无二。首先,定州思惟像至唐已几近泯灭,但此尊半跏趺坐菩萨像技法成熟,摆脱了唐前质朴的手法,在时间上与定州系统不符。北齐早期定州造像衣褶多施阴线双钩技法,至北齐晚期至隋改为水波纹(唐半跏思惟样式消失),以程式化的U形为主。但此尊半跏像衣纹流畅自然,衣褶的体积和疏密关系处理的自然得当,例如将左肩下垂尾端处的披帛与腹部披帛对比,前者集中于转折处明显“密不透风”,后者衣褶随着腹部的穿插结构而贴体舒缓,这种特点在定州造像中不曾具备。其次,定州系统的半跏思惟像在北魏晚期至东魏时大多在束帛藤座下施设一周敷莲,个别设一复瓣覆莲圆座。北齐至隋时,均改为垂足下所踩一单瓣小覆莲圆座。但此尊半跏像垂足所踩为一仰莲式圆座,罕见于定州造像系统中。最后,定州系统造像中半跏趺坐皆为思惟像,此种非思惟形制从未出现在定州区域。此尊像风格技法应是唐代及以后的造像,此时定州半跏思惟像早已衰落,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此半跏像出于定州应是存疑。以山五台山造像系统与本尊半跏像相比较,五台山造像衣褶厚重,起伏感强烈,具体表现为水波纹的块面感增强,体积进一步增大。但其尚未完全摆脱程式化的塑造,U形褶还在大量运用。而此尊半跏像菩萨身上披帛十分贴体,不似五台山造像强调起伏的体积感,这一点非常类似定州造像系统中的处理方法。此外,造像衣纹叠压和穿插的处理也较前者更为成熟,如左腿和披帛衣褶转折的形态,通过叠压处理将身体的体积空间表达的十分清楚,处理出丝帛之感。故而此尊半跏像衣纹手法较前者更为熟练,应稍晚于五台县出土唐代胁侍菩萨立像。


感恩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