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行长的这15年

2018-03-19 郑娜 环球老虎财经



2002年的12月份,时年54岁的周小川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8年3月19日,这位连续多次刷新任职时间的央行行长,终于在古稀之年,过上了退休生活。


总是以笑容示人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呈现给外界的一直都是温文尔雅的形象,他是央行首位拥有博士学位的行长,早年留学欧美,充满学者气息,并且曾两次获得中国最高经济学奖,即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或许就是因为这份学者的自信,周小川在担任央行行长的15年间,他带领中国度过了金融危机,“啃下”金融领域各项改革的硬骨头,完成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加入SDR、金融市场改革、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等重大议题。同时,他也与中国共同经历了货币超发、GDP首次跌破7、杠杆高企、物价攀高等各种问题。

 

如今,这位被赋予了“中国的格林斯潘”、“人民币先生”、“改革先生”、“最具有能力的技术官僚”等多种称号的长者,终于还是卸任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位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守了15年流动性水龙头之久的行长,早就成为中国金融史上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了。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就“金融改革与发展”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周小川第十二次以央行行长的身份出席两会记者会。这次的发布会上,海内外记者的提问或尖锐或趣味,涉及范围也从人民币到 41 34552 41 14397 0 0 5287 0 0:00:06 0:00:02 0:00:04 5287利率、从监管到改革等,也基本上涵盖了周小川在过去15年间的重要事情。

 

人民币国际化

 

或许就是因为早年的留学经历,让拥有国际化观念和国际性知识的周小川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坚持开放,走向国际,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于是,在周小川登上央行行长的位置之后,就迅速展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第一步便是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事实上,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了“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在周小川的领导下,利率市场化实现破冰。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此后浮动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同存款利率下浮不设底。2013年7月起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2015年10月24日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管制。至此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在推动利率改革的同时,周小川也同步开始了汇率的市场化。其实,在周小川刚刚出任央行行长之时,日本和美国就制造国际舆论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当时的周小川一方面坚定稳住人民币汇率,一方面也积极筹备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晚,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即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由此,周小川的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自2005年7月开启汇改以来,汇率波动区间不断扩大,由0.3%扩大到2%,同时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颇有成效。但此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冲击,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从2010年6月起,央行宣布重新启动汇改,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均超过30%。

 

不过,波折并未结束。在2015年的“8·11汇改”后,人民币一度出现连续贬值。此后,市场对汇改的不确定,又叠加上A股彼时出现的9年来最大暴跌后的“余震期”,全球市场在2016年2月13日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恐慌性抛售”。

 

两日后的2月15日,央行官网刊发了周小川的媒体采访全文,其中提到,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中国的外汇储备基本面没有问题。周小川在全球恐慌的背景下,通过一席颇具力量的话让很多人放下了悬着的心。

 

事实上,彼时除了汇率不稳,中国经济的持续下行,政府、家庭、公司等部门债务攀高等问题,也让海外人民币空头势力一度崛起。而正是因为周小川和央行当时对各项改革的鉴定和积极发声,稳定了全球投资者的心,被称为“投资者的定心丸”,并在当年获选《环球市场》东亚地区的“年度央行行长”。

 

伴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里程碑式进展,但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当属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SDR)。

 

时间倒回2009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周小川曾表态,认为危机凸显了全球金融体系依赖单一国家货币的风险。于是,他提出应当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摆脱美元主导,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他提出SDR应该覆盖所有主要国家货币,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

 

当时周小川的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响,西方将此认为是中国要用“世界元”取代美元的表现,甚至还给予周小川以“世界元先生”的称呼。周小川在2009年底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选出的年度100名思想者中,位列第9位,理由便是“警醒国际不应再倚赖美元”。

 

从此之后,人民币开始加快国际化进程。事实上,早在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对人民币“入篮”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但由于被认定尚未达到“可自由使用”的标准,于是入篮未果。此后,中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配额扩大等。

 

五年之后的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决定将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于是,在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也是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

 

原IMF副总裁朱民在谈到人民币入篮的历程时,曾表示,在最终入篮结果难以预料的情况下,中国央行,特别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坚定地按照计划推进改革,体现出巨大的勇气。这些改革,最终使得人民币迎来“历史性时刻”。

 

由于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上的成绩,周小川收获了“人民币先生”的称呼。彭博社也在2016年将周小川纳入“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并表示“周小川执掌中国央行近14年,会因其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而被载入史册。”

 

如今,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程已基本走完。正如周小川在3月9日“两会”央行记者会上所说,该出台的政策都已经出台,接下来就是市场的选择,强制不来。

 

坚定的改革者


可能是源于深厚的学者素养,在面临难题时,周小川不会过分依赖经验,而是能够大胆突破固有思路,从发展的视角去尝试。这样的思考特点,让周小川成为了一个看起来“不走寻常路”的改革者。

 

在他看来,改革中的“等、靠、要”是一种要不得的态度,无论是等待万事俱备的“条件论”,还是应该按最佳顺序来推进改革的“顺序论”,都存在缺陷。于是,他认为“最困难的状况倒逼改革出台”,有合适的时间窗口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错过了时机,未来成本可能会更高,困难也会更多。这样的态度促成了周小川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坚决改革。

 

2002年,中国银行体系正处于困顿之中,甚至被当时的标普尔评定为垃圾级,“中国金融体系是个大定时炸弹”等论调也时常出现在外媒。据当时媒体报道,彼时中国的金融体系技术上已经破产,当时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而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实际上可能不止25%。

 

种种不利因素,反倒成了倒逼周小川拆弹的契机。于是,2004年1月,注资国有商业银行方案浮出水面——动用外汇储备,而不是此前传闻的财政部发债1300亿元直接注资。

 

据《财经》杂志在2010年的一篇报道称,2003年5月19日,刚刚担任央行行长半年的周小川,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以一份19页的PPT向时任总理的温家宝汇报如何改革“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国有银行,其中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代价、资源运用、操作过程、配套措施和风险。

 

后来,国务院以此为蓝本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对于绕过财政,利用外汇储备注资这一举措,市场人士评价说“这点体现了他的灵活性,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于是,2004年初,汇金公司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为试点进行注资,并通过一系列不良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完成改革。此后,建行、中行、建行、农行相继在香港H股和A股顺利完成上市。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引入战略投资者,且优先在香港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贱卖”的论调渐起,市场展开了关于银行改革的热烈争论。不过周小川不为所动,坚持“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的路径。

 

最终,中国银行业的新面貌证明了周小川决断的正确。2011年11月,中国银行进入全球首批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成为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唯一入选银行。

 

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111.5万亿元,是2003年改革前的4倍多;这一数字在2017年底首次突破250万亿元,与2012年末的133.6万亿元相比,五年间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了88.6%。


争议与繁花相伴

 

担任中国央行行长,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有人曾调侃道,央行行长就是用来挨骂的。这在周小川和他领导的央行身上体现得颇为明显。

 

从利率、汇率走向市场化,到国有银行改革,周小川都曾遭受过各种争议的声音。不过,这些似乎都比不上“货币超发”引起的非议。

 

数据显示,2002年周小川刚接任央行行长时,M2广义货币总量为18.3万亿元;而在2012年时,这一数字则逼近100万亿大关。而这背后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促进经济快速回复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而在2013年关于周小川的连任投票中,共有158票反对、41票弃权,在各部委领导人中票数是倒数第三。这样的投票结果也曾被认为是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所相关的。

 

伴随着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6万亿元,创出近年贷款增量的最高纪录。同时CPI涨幅也成为绕不过去的数字,2011年CPI涨幅甚至达到了5.4%;而在2012年后,CPI有所下降,但是房价却翻番。这一系列问题被市场人士归结于央行超发货币。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首次对全世界经济增长新增部分的贡献超过50%。全球经济增长重心正在悄然移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

 

事实上,过去15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这无疑离不开周小川和央行的货币政策。

 

而中国,也从2002年时的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和第四大出口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