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6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曾经高呼“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碧水源,也要卖身了

韩理 环球老虎财经 2019-05-09


曾经高呼“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环保大王文剑平,也要对自己的股票“善罢甘休”了。两年的PPP项目与地方债整肃,两年的环保行业资金链滑铁卢,从兜底增持开始,碧水源的青山绿水已然尘土飞扬。随着国资“接盘”式混改络绎不绝,经历了一年阵痛的文剑平,从今年开始也打起了为碧水源寻“靠山”的想法。


5月5日,曾经的第一高价股碧水源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文剑平、股东刘振国、陈亦力、周念云及武昆与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向后者合计转让公司3.37亿股股份,合计占碧水源总股本10.7%,转让价款总计31.90亿元。

 

而在转让完成后,实控人文剑平保留控股股东身份,持股比例自22.77%下降至17.08%;第二大股东刘振国持股比例则自13.49%下降至10.12%,落至第三大股东席位;中国城乡则顺势跃居第二大股东。

 

中国城乡为中国交集旗下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直辖。而此次股权转让,也意味着民营环保大王,将要委身央企。

 

文剑平曾豪言“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上市近十年,文剑平从未减持碧水源股票。如今行业逆风正劲,文剑平的处境似乎甚为难堪。

 

//央企助拳,为改善碧水源生存环境?//


同样是拉入国资助拳,同样是转合计10.7%的股权,与4个月前相比,碧水源的“战略受让方”国资主体却从地方国资变为央企。

 

今年1月,碧水源发布公告,上述重要股东以同比例持股,计划向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股票,后者为四川省国资委持有。

 

彼时,文剑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意向引入川投的直接原因,是当前形势下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和财务危机,间接原因则是环保行业的特殊性使然,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寻求发展条件”,在与国企和央企的竞争中争取更加主动的地位。

 

而为何过去四个月,受让方从地方国企变成央企,对比两份公告,可发现其中端倪。

 

在1月的公告中,向川投集团的转让,除去文剑平等重要股东股票,川投集团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董事会改组、股东刘振国、陈亦力及周念云剩余股份表决权委托至川投集团等操作。而公告抬头所书亦涉及实控人变更可能。相比之下,5月向中国城乡转让的股权的公告中,则不涉及上述内容。

 

或许文剑平是为了不“失去自我”,才选择了央企的怀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控股权转让之虞没了,但业绩却成了另一个碧水源与文剑平的赌注。

 

根据转让公告,2019年至2021年碧水源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相比于前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增长率,需分别不低于10%、15%、20%。如果碧水源业绩未完成,将向受让方用现金补齐业绩承诺差额部分。


//碧水源的“天”变了//


2010年,在北京市市政管理与路桥养护同楼办公,与市政环保部门颇有渊源的管理层团队,让躬耕水务环保的碧水源在资本市场一露脸就显得与众不同。69元的发行价与90倍以上的发行盈利倍数,刷新了人们对创业板股票发行估值的认知,120%的当日涨幅更让碧水源在当时成为了两市第一高价股,同时也让文剑平成为了创业板首富。

 

作为第一批政府出资,民资管理的“PPP”模式试验田,碧水源刚一降生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7年以来,碧水源成为了国家首批PPP试点企业,2018年,碧水源16个项目入选国家第四批示范项目,总投资113亿。

 

2015年,碧水源的第一个PPP项目云南水务于香港上市,此后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碧水源逐渐退出云南水务股东行业,导演了国内PPP模式资产证券化退出的经典案例。

 

而就在2017年,碧水源的两个卡位——PPP与环保出现戴维斯双杀的局面。

 

2017年11月,财政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的 “92号文”, 对全国PPP项目库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国资委发文《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针对PPP投资进行了资本约束与参股方式约束等,由此拉开了PPP项目整肃的大幕。

 

2018年4月18日,上述一阶段清库完成。而与此同时财政部再发《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约束金融机构为部分不合规的PPP项目融资的水龙头。

 

由于外部环境叠加A股环保企业财务问题质疑不断,碧水源股价在2017年11月开始便一蹶不振,此后的2018年2月,因文剑平号召员工持股,碧水源股价短暂企稳,但随后依然尘归尘,土归土。


 

//双卡位告急,财务业绩屡屡告虞//


行业逆风则直接体现在了碧水源的业绩上。

 

根据碧水源2018年年报,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15.18亿元,同比下降16.34%;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45亿元,同比下降50.41%;2019年一季度报告延续了这一局面,同比营收下滑21.26%,同比归母净利润下滑46.06%。

 

同时,碧水源有息负债压力形势依然严峻。根据联合资信2019年1月更新的针对三季度报告的碧水源主体评级报告,公司有息负债增速较快。截至2018年三季度,公司有息负债167亿元,纳入中短期融资券后全部债务179.57亿元。与此同时,公司中长期债务116.97亿元,长期债务将于2020年集中到期。

 

此外,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碧水源的偿债能力逐年下滑,资产流动性缺失。

 

碧水源偿债指标 choice数据

 

与此同时,文剑平与第二大股东刘振国亦大幅质押其股票。根据东财choice数据,文剑平,刘振国分别质押碧水源股票5.95亿股与1.25亿股,合计质押股票占总股本比例22.8%,分别占两者总持股比例82.97%与29.54%。

 

2018下半年信用市场由紧转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或清付民企欠款的呼声渐响,给碧水源争取了一点时间。

 

2018年11月,碧水源与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交通银行、中关村融资担保公司签署《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意向合作协议》,并成功发行14亿超短融,短期资金已经出现改善。

 

然而外部风向并未改变。2019年3月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虽肯定了PPP模式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指出当前存在超出自身财力、固化政府支出责任、泛化运用范围等问题,为期两年的整肃仍未完成。

 

//曾号召兜底增持,文剑平一年后无奈兜底,半数员工提前清仓//


在去年连番的政策逆风与不断的环保股“暴雷”事件中,碧水源也难以独善其身。文剑平动起了员工兜底增持的脑筋。

 

2018年2月8日,碧水源晚间公告,公司收到实控人文剑平提交的倡议书:倡议碧水源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全体员工积极买入公司股票。文剑平承诺,凡2月9日至2月28日期间净买入的碧水源股票,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在职的员工,若因在前述时间期间增持碧水源股票产生的亏损,文剑平将以个人资金予以补偿;若有股票增值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

 

兜底式增持也受到了碧水源员工的积极响应。公告显示,2018年2月9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碧水源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全体员工中共有115名员工增持股票,合计增持股票数量为125.6554万股,增持均价约16.19元/股,增持总金额为2034.185292万元。

 

不过事后证明,所谓的兜底式增持,往往被导演成一个保底短线交易“割韭菜”的手段。

 

群起兜底之下,碧水源股价经历了短暂的小阳春。2018年2月9日至2018年2月28日碧水源的股价从14.72元/股涨至了16.86元/股。兜底增持完成进度公告披露,碧水源股价一度上到19.21元,。如若按上述价格计算,员工持股浮盈一度达到18.65%。

 

而时隔一年多后,2019年4月4日晚间,碧水源发布公告,员工为响应增持号召买入的股份出现亏损已经补偿实施完毕,增持倡议人补偿352.55万元。

 

事实上,从增持均价16.19元/股与今年2月28日收盘价9.38元对比,或对125万股造成浮亏855万,文剑平的补偿则不到上述亏损一半,盖因77万股在期间遭到卖出,卖出比例达到61%。超过50%的股票则被清仓式卖出。

 

而如此兜底无限售,颇有让员工当二级市场对手盘的感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