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零售前三季度增长3.0%,行业发展的机会在哪里?
前三季度
零售市场规模增长3.0%
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零售药店销售规模增长3.0%,低于GDP增速。疫情对于零售药店的影响仍有余波,特别是今年8至9月份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疫情相关品类被下架、禁售,导致客流有所下滑。
数据来源:中康CMH
店均客流持续下滑
催化行业内卷
2021年前三季度零售药店销售额同比增速为3.0%,而受取消“间距限制”相关政策的影响,全国药店数量增长快速(6.0%)。连锁门店扩张速度已达到销售规模增速的两倍,这意味着单店产出已逐渐被摊薄。
店均订单数:2021年前三季度,零售药店店均订单数的同比增速为-8.6%,由此反映出单店客流逐步下行的趋势,Q3下滑至近四年最低水平(3.0千单/店)。除了门店数持续增加之外,跨渠道的购买行为转移也是店均客流下滑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由于集采政策实施后,部分价格敏感型患者从药店回流至医院;另一方面则是受电商渠道的冲击,部分患者转移到线上购买。
客品数:平均每次购买的药品数量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3.2-3.3件/单)。
品单价:受肿瘤用药等高单价药占比提升和产品大包装趋势影响,品单价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今年已超过平均20元/件,价格成为驱动药店单店销售规模提升的主要动力——背后亦反映出药店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
化学药/生物制品
销售占比持续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零售药店中,药品的市场份额占78.6%,同比上一年提升7.1%,同时对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也提升了3.3%。这意味着进入后疫情时期,药店经营的主体和增长点回归到药品上,药品份额增长主要体现在化学药和生物制品上。
化学药:作为第一大类,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5.0%。撇开疫情影响,对比2019年亦呈现7.0%的复合增长率,一方面,以慢病品类为代表的化药仍是刚需,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演进,增长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受到集采影响,众多外企原研产品和未中标仿制药纷纷发力院外市场,驱动零售端稳健发展。
中成药: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4%,今年Q1和Q2中成药份额对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保健品: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6%,受医保支付政策制约,保健品在药店的占比处于下滑趋势中,而今年稳定在5.9%。
医疗器械:受疫情刺激,以口罩、医用酒精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及消字号产品在去年需求大增,市场规模基数大,所以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出现回落(-41.1%),这成为制约今年全品类增速的主要原因。但对比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仍有17.6%,同时市场份额在今年也稳定在6%以上,对比疫情之前明显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后疫情时代口罩等防护产品使用需求扩大,与此同时大众的个人卫生防护意识不断提高。
生物制品:前三季度同比高速增长31.6%,市场占比为5.1%,同比增长1.1%,对比2019年则增长1.9%,说明生物制品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以代表性的PD-1/PD-L1来看,PD-1/PD-L1在医院端和零售端均呈现高速增长,主要是DTP药房和院边店承接了此类品种大部分的销售机会。
数据来源:中康CMH
感冒药市场低迷
慢病/维矿/肿瘤用药引领药品规模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药品整体稳健增长(+13.2%)。聚焦药品的品类维度,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份额为9.0%,稳居第一,同时增速领先其它品类(+33.2%);增速第二为维矿类(+32.6%);慢病类除糖尿病用药外继续保持双位数增幅。
上呼吸道相关品类:感冒用药/清热类同比去年出现负增长(-12.5%),制约药品市场整体规模提升。一方面,居民戴口罩之后,上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持续降低,相关品类销售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感冒药对比去年疫情抢购囤积药品的高基数呈现回落,制约了品类增速。而其它上呼吸道相关品类如口腔咽喉类、止咳祛痰类则恢复双位数增速,基本处于平均水平。
慢病用药品类:心脑血管疾病用药(+17.3%)、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21.2%)、高血压用药(+13.9%)等慢病用药均呈现高增长,而糖尿病用药(+4.5%)主要受重点品种集采和医保谈判降价影响,销售增长速度受限制。糖尿病用药销售增长来源主要来自于达格列净和二甲双胍,其中达格列净主要受医保降价和铺货持续提升,规模快速增长;二甲双胍则依靠提升产品单点卖力获得销售增长。
滋补+维矿类: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作为营养类补充药品在后疫情时期呈现反弹增长(+32.6%),其中钙制剂增长39.5%、维生素D增长46.8%。滋补保健类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为6.8%。
肿瘤药: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以高于药品市场整体速度一倍以上高速增长(+33.2%),在零售药店端位居第一大类,且占比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中康CMH
处方药龙头企业持续加速增长
部分OTC企业销售增长受限
处方药市场:
大部分头部企业在零售保持良好增长态势,TOP20企业中有15个呈现双位数增长,包括阿斯利康(+17.7%)、晖致(+13.8%)、拜耳(+10.1%)、诺华(+25.9%)等。
OTC市场:
TOP20企业中约半数保持双位数增长速度,如华润三九(+12.6%)、GSK CHC(+18.0%)、云南白药(+10.2%)、强生(+18.6%)。同时,扬子江、北京振东朗迪、青岛双鲸增长表现突出,市场增速均超过25%。(整体OTC增长10.4%)
RX市场-TOP集团表现
(排名统计中不包含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OTC市场-TOP集团表现
北同安宫/锌钙特强势增长
挤进品牌榜TOP2和TOP3
处方药市场:
头部品牌大多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其中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含北同科技与北同股份)表现亮眼,位于处方药第二品牌。北同安宫从去年初开始价格持续上涨,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强势增长(81.3%)。
慢病用药头部品牌立普妥(15.6%)、倍他乐克(21.1%)、施慧达(14.5%)、格华止(19.4%)、拜阿斯匹灵(20.0%)、代文(12.3%)均保持双位数强劲增长,原研品牌药受集采政策影响,聚焦资源发力零售端,推动零售端慢病大类的原研品牌占比持续提升;拜瑞妥(62.5%)、倍博特(40.9%)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
OTC市场:
澳诺锌钙特(60.0%)、朗迪(44.2%)、双鲸悦而(45.5%)、星鲨(31.4%)等维矿品牌都呈现强势反弹增长,这反映了营养补充剂中钙制剂和维生素D市场需求强烈;
抗疫产品如连花清瘟随着进入后疫情时代,同比明显回落51.2%,主要由于连花清瘟胶囊在去年疫情初期出现抢购和大量囤货所导致。但相较于2019年同期,仍有48%的增长,可见疫情逐渐回暖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明显提升。
RX市场-TOP品牌表现
(排名统计中不包含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上表的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包含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和北京同仁堂股份的安宫牛黄丸
OTC市场-TOP品牌表现
数据来源:中康CMH
结语:
纵观整体医药零售市场,在连锁药店野蛮生长及扩张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同时药店的产品结构和增长点也在逐渐转移。随着集采政策下原研产品开始重视院外市场、双通道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后疫情时代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都对当前及未来零售药店市场的发展注入生机。
因此,行业应把握住当前零售市场品种分化的趋势,加强对慢病用药、肿瘤药、维矿等优势品种的关注和把握,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方能在激励竞争的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