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黑车轮回

2017-04-24 人文经济学会


作者:陈兴杰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出租车时代,无运营资质的黑车屡禁不绝。市场有需求,出租车又不足,就会有人跑车赚钱。2004年到2015年,北京经济蓬勃发展,城市人口从1500万增加至2100万,出租车数量仅从6.5万辆增加到6.6万辆,结果是黑车兴起。北京的黑车数量一度达到7万辆,超过出租车总量。尤其城边的新兴地区,通州、回龙观、天通苑,偏偏出租车很少,没有黑车,很多地方可以说寸步难行。试问一下,哪个北漂没坐过黑车?


北京的繁荣,金领白领是光鲜漂亮的那一面,黑车司机、餐馆小哥、快递大叔,他们则是灰暗坚实的底座。几乎每个北漂记忆里,都有一位黑车司机。没有便捷发达的基础服务,北京生活成本高得难以想象。


既然是黑车,肯定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随意加价,绕路远行,安全没保障,这些都是黑车受诟病的地方,也是政府打击黑车的理由。可是,无论政府怎样宣传,打击多么严厉,一切无济于事,黑车永远有市场。亏本买卖无人干,杀头生意有人做。话说回来,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合法的出租车行业,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2014年网约车崛起,北京黑车市场由盛转衰,更多用户选择了网约车出行,黑车逐渐失去市场。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约束,让司机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就连饱受争议的出行安全问题,也在网约车时代得到基本解决。以滴滴出行为例,2016年全年,滴滴总里程不到出租车的五分之一,交通故事死亡人数也仅为出租车的十分之一。以安全为由攻击网约车,完全失去口实。


2016年底,经过将近两年的争论,北京颁布网约车新规。颁布当天,我写文章说,这个新政将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网约车价格将普涨,打车难重现;二是黑车将复苏重生。现在新政过渡期过去一半,很多政策已经实施(比如说,北京现在全面禁止外地牌照车辆做网约车),不幸的是,这两条预言都在成为现实。早晚高峰供给不足打车难再现,黑车果然也回归了。今天新京报发报道说,北京三里屯、火车西站等地,已经有很多黑车在活跃。


道理不用我多说,你们也知道,网约车新政的事实导致运力大幅下降,老百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好不容易解决的打车难出行难又回到我们身边,迫于无奈只能选择黑车出行。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存在即合理,于是我们回归到我们几乎遗忘的坏时代。


当然,将来再怎样糟糕,也会比三四年前好得多,毕竟技术的进步不可能抹煞。而要想回到“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时代,却已不可能。供给卡在哪里,价格规律总会起作用。黑车更不可能消失,因为需求又回来了。他们并不在乎是不是有安全问题,也不在乎会不会被执法人员抓到,更不在乎是不是给城市造成困扰。只要有钱赚,一切无所谓。


新京报的报道,讲出了很多事实。一些开网约车的年轻人,他们迫于北京新政,黯然返乡,想在家乡继续开车谋生。在三线以下的小城市,人口聚集度不够,网约车并未普及,在当地也只能开黑车。同样是开黑车,为什么不到大城市呢,那样还能多赚一些钱。习惯了大城市生活,就很难回去了。


互联网曾经打开灯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以为获得了明确的职业身份,能在大城市正当工作。现在,灯光熄灭,这个行当依旧壁垒森严。光亮的那一边,是合法的出租车和少部分的网约车,他们是幸运的北京人;灯光照不到的这一边,通通是外地人,他们像过去十几年那样,在政策风险中开车。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