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清华教授贾珺的观看之道
我们在发展中牺牲了自然性,现代人应该如何进入自然?
今日与贾珺一起探讨,建筑之道与自然之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主编。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因为贾珺老师平易近人的性格在学生中深受欢迎。
此次Archiworld对贾珺老师进行专项采访,通过园囿与人文来观看现代建筑与人的深层次关系,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入采访 ▼
一、古建筑的根该不该拔
继承梁思成先生的学术血脉,
深入研究古建筑,
反观现代文化冲突中风雨飘摇的古建筑。
二、观看中国与日本的园子
以一种崭新的眼光,
重新审视中国与日本的园林。
三、如何拯救身患都市病的现代人
现代城市的自然性,
如何平衡都市与自然。
四、当代建筑教育与走出去
许多成功的建筑师从建筑旅行中学到的一点不比课堂上少,
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建筑教育做好准备。
ARCHIWORLD × 贾珺
ARCHIWORLD: 您是何时对古建筑以及文物产生兴趣的?
贾珺:从小时候开始就有兴趣,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家旁边有一个古代的宝塔,从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正开始想研究古建筑主要还是读研究生以后了,读本科的时候主要关注现代建筑多一些,当时的梦想还是成为一个职业建筑师,但是到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把自己的关注点更多地转移到建筑史上面来——书读多了,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会有变化,这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
ARCHIWORLD: 您在求学过程中都受到了哪些前辈的影响呢?
贾珺:很多教过我的前辈都具有非常优秀的专业素养,他们对建筑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与我十分契合。还有一部分影响就是通过读书,像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这些更久远的前辈,主要是读他们的著作,对自己的内心非常有感召力。
ARCHIWORLD: 您如何看待梁思成先生呢?
贾珺:因为梁先生是我导师郭黛姮先生的老师,也就是祖师爷的地位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梁先生、林先生这样的学者很难再去复制了。首先他出身于文化世家,他们生活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以及政治浪潮等实际冲突中,但他们始终坚定不移的探寻传统建筑文化,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们后人非常值得学习的。
一方面梁先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对待学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梁先生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很多后人所欠缺的。还有一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意识,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积弱贫困的国家,极少数人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二战时期,他们通过对学术坚持不懈的研究,也体现了中国人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第一排右二郭黛姮,第二排右一贾珺
ARCHIWORLD: 基于您对古建筑文化的研究,您如何看待社会更新下的古代建筑,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索?
贾珺:首先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乃至一个街区都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原封不动完全保留过去的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并不是说新与旧是不可调和的,我们首先应该报以敬畏之心去对待传统建筑,历史建筑一旦毁灭是不可再生的。其次我们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文化资源,在全球化浪潮下,产生了"千城一面"的现象,这时候主政者、开发者与设计者就需要反过来思考如何提升本民族的识别性,体现民族自觉性与独特性的艺术追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每座城市地域文化都非常丰富,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地域特色,才有可能将建筑行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推陈出新",这个新不是凭空来的,旧的东西也许看着过时了,但它的价值还是不能泯灭的,因为人类建筑是带有很强的经验属性的,我们今天的建筑其实是和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分不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我们的记忆,保护好我们的文化传承,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未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ARCHIWORLD: 通过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您觉得中国的园林与日本的园林有什么关系呢?这两者是否可以互为吸收呢?
贾珺:日本的建筑是深受中国的影响的,但它不能简单概括为中国的翻版,它其实是积极的学习并且有非常明显的取舍。
园林景观本身就离不开自然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民族习惯性。日本是岛国,丘陵地貌,没有类似中国四山五岳这样的崇山峻岭,也没有长江黄河这样壮阔的河流,他们的河流都是比较细窄的,它走的是一种简洁与象征的道路,发展出枯山水这种登峰造极的抽象艺术手法,所以说它继承了中国园林以摹拟自然为主的主题之后,在自己的方向又走得很远,在很多地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
ARCHIWORLD: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领域的逐渐成熟,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但现代人却离生活越来越远,我们生活中的自然性逐渐缺失,现代人应如何重新进入自然,让城市具有自然诗意?
贾珺:恩格斯曾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状态,人类诞生于自然,但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形成聚落和“城市”,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其实是一种补偿。人通过园林这种人造景观来回归自然,来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
我们现在除了有公园、小区绿化之外,也会在更多的尺度与环境中体现自然元素。比如日本很早就开始提倡“都市农庄”的概念,给城市里面保留一些地方种地,它把都市农庄看作是都市居民的心灵治疗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今天对园林的重视是非常高的,大量的项目都有对绿化与相应的景观设计,只不过现在水平参差不齐。人就是这样,越发达就越渴望回到自然中去,其实可以通过园林的形式进行调节。
古代这方面其实做得非常好,因为中国人把最美好的理想以及诗情画意都集中到园林上面去了,园林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资源来进行学习并且将其发展。
ARCHIWORLD: 贾老师您经常去各国看建筑,在建筑的旅途中有什么可以与我们分享的?
贾珺:作为建筑师或者建筑专业的人来说,去一个地方会更多的关注以建筑为主的环境。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事先做一些功课,事后我还会写一些总结,另外会拍很多照片,回来的时候会认真的编目整理。通常遇到感兴趣的课题,还会作为研究对象。
所以对学建筑的人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很重要的,既需要大量的阅读,又需要多看建筑来增加经验与阅历。丹麦童话作家安童生曾说"旅行就是生活",这句话可以作为建筑师的座右铭。
ARCHIWORLD: 现代的建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去学习建筑?
贾珺: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上学的年代幸福多了,交通与资讯高速发展,使得走出国门变得不再遥远。比如我去看古建筑,可能看了十几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经典建筑需要反复去现场看,更应该把它当成学习的对象去看,而非从普通观光客的角度去看,收获是不同的。大量成功的建筑师从旅行中学到的知识一点都不比课堂中学到的少,比如安藤忠雄从没上过建筑系,通过四处游历,一样成了一位建筑大师。
今天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游学的话,应该争取参加专业的团组,因为本身国内的旅游业良莠不齐,行程不具备知识含量,所以参加专业的团组可能会更有收获,其次就是自己本身需要做一些事先准备,这样实地去看的时候,感受也是不同的。
▼
正在招募
Archiworld在寒假推出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建筑研学,让我们带你去体味建筑的观看之道,更有贾珺老师与你同行,去解密高迪的建筑狂想与现代主义的光辉美学,领略多位建筑师在这里构建的建筑之梦。点击链接 | 寻师问筑-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建筑狂想曲中致敬经典
撰文 | 于 乐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About Archiworld
建筑旅行于心,世界之旅于行
寻木石之道,解营造之惑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