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说 | 范路:希望和大家一起多读一些好书,多看一些好的建筑。

对话范路的 ArchiWorld世界之旅 2022-04-21


我觉得去哪儿都很期待,只要去那个地方,理解学习内在的文化线索,都挺好的。

 

建筑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影响人的生活,扩展对世界的理解,这些东西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设计需要综合能力,不是单一维度跟他死磕。

 

对于理解建筑来说,最核心的能量来自于现场。最好的东西应该现场去看,看他们如何呈现自己的设计。

 

人生不是一个追求最优解的过程,是一个拓宽认知宽度的过程,你对这个世界理解更全面,对很多事情看法会更包容,这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建筑师说|本期对话建筑师:范路


范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3年在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完成访问学者。研究建筑空间叙事与形式意义建构,并探索面向创新的建筑设计思维与方法。


代表作品:

▲ 著作《追忆神奇年代》


▲ 译作《建筑经典:1950-2000》


▲ 译作 《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



采访正文


01

选择建筑学的契机


我们读书那时候建筑学不招文科的,现在好像文理都招了。首先选的是理科,然后对于艺术或者说这方面有点业余爱好,但又不像艺术生有那么专业的水平,所以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开始学这个专业之前,因为中国高中的教学体系原因,也不会对建筑学本身有多深的认识,除非家里是有这种专业人士的传承,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进来学习了以后慢慢才开始了解的。


02

学生时代最有意思的经历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去参观很多好的建筑,这是当时觉得高兴的事,利用假期去参观,或者结合课程调研去社会上看各种各样的建筑类型。对我个人来说,去理解这个世界要比自己做一个东西更有意思。


我当时更喜欢传统的、经典的建筑,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北京就很多。去看看颐和园或者圆明园啊,故宫天坛啊,哪怕就是北京旧城里头转一转感觉都很好。然后节假日就会去外地。个人还是更喜欢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明的经典东西。



03

最想传授给学生们的理念


设计课和理论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对于设计课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教授一个建筑设计方法。一个课程不应该只对应单一问题的解决,而是要通过课程训练,掌握面对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尽量在过程中掌握设计方法。


在理论课上要更深入地分析一些基本问题。对于历史上那些经典建筑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是更重要的。而解读这些案例,其实是去理解它们背后的观念,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它们背后的观念是更具有长久价值的。



我在设计课的目标是更多面向创新设计,但这和研究经典是不矛盾的。恰恰是要创新,所以入手点要从经典开始。也就是说要站到巨人肩膀上,只有对经典理解得够透彻,你才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理解经典和设计创新是一体两面。


04

建筑学生在当今社会的立足之本


这是大时代发展状况下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是教设计的老师,所以更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


一方面,对于还愿意坚持在建筑行业里同学,他们就会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这时候,你就必须比别人做的更优秀更有创意,这样才有市场竞争力。当然,这就需要提升自己对核心问题的理解和设计思维的能力,而这和设计创新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对于愿意转行的同学,我也是鼓励的。建筑学的设计思维可以带来非常精彩的建筑作品,也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能力。所以不管是去做创业,或者做行政管理,或者是商业开发,如果你有设计思维在里面,都会带来很大帮助。


我理解设计思维是面对不确定现实世界时的一种综合性创造能力。尤其在未来,信息技术和数据运算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具有传统人文价值的设计思维,我们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计算机没有办法取代的立足点。


05

建筑作为一个学科的未来出路


我觉得清华本科三年级的开放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学院会聘请业界众多不同类型的优秀建筑师来指导设计课。这些建筑师都很有思想,作为整体他们就呈现出了国内建筑发展的某种前沿状况。


06

国外访学的感受



我是2012-13年在英国UCL做了一年访问学者。英国是理解整个世界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一方面它和美国有一定关联,另一方面它联系着欧洲大陆,成为一个连接点。还有,我自己是教设计、研究设计理论的,所以认为建筑背后的观念和原则要比表面手法更吸引我。而英国的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非常强,所以当时选择去了英国。


学习建筑设计在学校只是一方面,另外很重要的是要去现场体验。所以当时我在英国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在在图书馆里看资料,还有就是去现场学习。


相比之下,西方学术更重视观念。比如今年夏天北京有毕加索展览,同期在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他们做了毕加索跟考尔德的对比展览,完全是以创作观念为线索来布展的,而不是用风格或手法来引导观众。


北京 毕加索展览·一位天才的诞生


07

学生如何在旅行中有更多收获


按照价值观不同,设定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以经典的作品为主,尽量多看,这是一种思路。而我给的建议是希望有一个线索,比如说一个建筑师的探索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一类建筑师。


今年夏天,我就大家一起去考察了柯布早年的成长环境、他的早期和晚期主要作品,还有他晚年的工作地点和墓地,希望由此去理解他的建筑发展脉络。


柯布墓碑


 我觉得如果你要去学习表面的手法跟技巧,第一种方式肯定是收获最大的。如果说要去学习建筑背后的观念,理解它背后的原则,那另一种方式效率更高。


还有一点,参观前要尽可能先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献。这在艺术史上已经讨论很清楚了,没有所谓的真之眼。你的观看结果是被你的观念和知识系统所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认知才能看到什么样的结果。


想想也是,一个小孩没有学过物理知识的话,他能理解星空和宇宙的复杂性吗?但如果有了科学知识之后再研究宇宙,认知到的就不一样了。




理论阅读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当然有价值的努力都不容易。但这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更残酷的市场,所以我们也都需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观念和创造力。


08

旅行对建筑学生的意义


最好的建筑最应该去现场看,看他们如何呈现自己的设计。


建筑最核心的能量之一便来自于现场。所以我们要去看建筑怎么激发出场所环境更强大的能量,这也是建筑不同于雕塑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苹果手机拿在谁手上都一样,但是一个好建筑,特别是大师的作品,你到现场一看就能强烈感受到,它能够把场所的能量充分激发出来。


09

送给新一代青年建筑学子的寄语


我作为建筑教师,就像是一座知识的桥梁。说寄语的话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多读一些好书,多看一些好的建筑。


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精彩,每个地方美好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学建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了解建筑的项目性质、使用功能和社会角色的条件,去理解这个世界很多不同的方面。



人生不是一个追求最优解的过程,是一个拓宽认知宽度的过程,你对这个世界理解更全面,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会更包容,这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无论是否继续从事建筑师的职业,建筑学教给我们的设计思维让我们在任何行业都能得到很多益处。


我们或许可以从范路老师的话里找回最开始学习建筑的初心,并且因此更有面对未来的动力。


编辑|Z


/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