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村的变化 | 从发愁吃不饱到发愁吃什么 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

萧山网 2022-05-18


幼时总是很羡慕城里人
因为城里有
高楼大厦、电影院、肯德基
甚至连城里小伙伴自我介绍时说出的
“某某街道某某小区”都觉得特别洋气



但是现如今,乡村生活,和以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平房泥泞的小路”一去不复返了。



我的家乡是萧山区衙前镇杨汛村,它南临西小江,渔耕文化是随着杨汛村人一起成长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以捕鱼、耙螺蛳为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在爸爸的记忆里,几十年前村里都是茅草屋,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吃完饭就睡觉,天亮了就干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闲聊时常听父辈的人说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像我父亲8岁时,就跟着村里的伯伯去挑螺蛳壳了,即便是寒冬腊月,也就一件薄薄的棉衣,小手整日浸泡在冰水里。后来再大点,既摇船送过货,也去挑过围垦。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一旦有自然灾祸发生,给老百姓带来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父亲回忆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平时吃饭都是几斤萝卜掺着一把米煮粥。父亲还记得,他每次吃饭都把碗里的萝卜块挑出,然后哭着叫吃不饱,奶奶就会把自己的粥分一半给他,父亲又哭着喊“阿妈你也吃,阿妈你也吃”,我父亲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萝卜恨之入骨,直到现在还是闻不得萝卜味。

如今

小村庄一年年不断在发展



政府为家乡建起了一条条通往外面的水泥路,路上来来往往的小轿车代替了自行车,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遍布大街小巷,交通出行愈加便捷。


宽敞的大马路

 
后来,小村庄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村里家家户户都修建了新房子,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花草草。特别是去年以来,为争创“美丽乡村”,村里发动村民大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同时还在全村开展庭院整治和美化工作,又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生态厕所改造等工程大大提升了村庄形象。

村里的小公园

 
大家也从以前发愁吃不饱变成了现在发愁吃什么,现在不但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鸡、鸭、鱼等已是家里饭桌上常见的菜肴,而过去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和各种粗粮,如今倒成了稀罕物。“现在,蔬菜要吃无公害的,肉禽要吃绿色放心的,连炒菜的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奶奶高兴地说。人们更加注意食品的健康安全,而不是价格。


丰富多样的菜肴

 
除了吃,大家也都有了新的追求,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村里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或送戏下乡、送医下乡或民俗活动。比如去年,首届小划船大赛在西小江内湾举行,在比赛当天,20多名杨汛村民参加了小划船大赛,年龄最大的已经有69岁,最小的24岁,并且吸引了500多名群众在河道两侧观看。村民纷纷表示,这个活动搞的好,既丰富了村民生活,也拉近了邻里距离。

小划船大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华儿女如沐春风,昂首向前,定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



图文 | 记者 夏燕云
编辑 | 萧网君

猜你喜欢
·两个首现!杭州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新动向!另有好消息传来!
疫情背后 | 爱满萧然,奔驰男满城送出5万只口罩,热心市民为消防指战员送上“暖心礼物”!
抗击一线 | 隔离病毒,留住温暖!这些人,用实际行动守护萧山!
辟谣 | 闸弄口新村被封闭?乳铁蛋白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都是假的!
我们村的变化 | 从小村庄到省级卫生村  这里正变得越来越美
家的味道 | 从5岁吃到25岁,这道菜永不过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