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镇:我在戴村“修”文物

朱歆楠 萧山网 2022-04-24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全国抗日情绪高涨。日本侵略军在和国军发生交火后逃窜进山,盘踞在沈佩兰家宅中。沈佩兰见双方僵持不下当即决定乔装离家,向中国军队报告敌人指挥部信息,在她的帮助下,中国军队迅速发起进攻,全歼日寇200余人,可她的祖宅却被炮火所毁。此次战役更是萧山抗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胜仗,有力阻滞了日军的军事行动。”沈镇讲述着沈佩兰毁家纾难的爱国故事,语调缓慢且温柔,娓娓诉说着的像是他久未谋面的老友。沈镇,戴村镇文化广播站站长,也是一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


讲好红色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戴村人,沈镇从小听着“国尔忘家”的沈佩兰,“锄强扶弱”的钟阿马故事长大。在他的眼里,戴村发生的红色故事数不胜数,既有红色革命的痕迹,也有农民运动的风云,既发生过胆战心惊的抗战史,也诞生了许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近代以来,戴村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创造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留下了形式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沈镇的工作便是收集证物、研究文献,准确还原出最真实的英雄故事,让后人能了解到更具血肉的革命先辈。



文保排摸阶段,沈镇一行人的足迹踏遍了戴村62平方公里土地,实地调查了128处普查点,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处。为后续更好地管理,他们还将各类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了一图一档绘制。其中,沈佩兰故居的修缮工作更是倾注了沈镇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由于第一次接触古建筑修缮,沈镇和同事走访多位沈佩兰后人,尽自己可能还原更具血肉的沈佩兰。在他们的帮助下,零星碎片回忆拼凑出沈佩兰爱国爱乡、甘于奉献的一生。他们查阅各路文献资料,甚至联系台湾、日本等地历史馆核对那段关于烽火岁月的记载。那几个月,沈镇一行常常整理资料到深夜,他本人还前往诸暨等地的古玩市场淘购那个年代的家居装饰。走进沈佩兰故居,小到一只化妆盒,都映衬着他对修缮工作的执念。



如今的沈佩兰故居,不仅是戴村镇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点,还是萧山区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的首选打卡点。走进沈佩兰故居,迎面便是一块刻有“国尔忘家”的匾额。“为了还原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亲笔签发给沈佩兰的《国尔忘家》匾额,我和沈村村书记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最终在林森的往来书信中找到了‘国尔忘家’四字的真迹。”沈镇饶有兴致地讲述着修缮过程中的点滴,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他们还纠正了一个历史错误,当初林森题词为“国尔忘家”,并非广为人传的“国而忘家”。


沈佩兰故居修缮前

沈佩兰故居修缮后


英雄人物连同他们背后的故事终将被更多的后人所熟知,沈镇和他的同事们靠自己的力量守护着文物和文化,逐渐掸去历史画卷上的尘埃,让这些隽永的故事重新被人所流传。

 

守望文化古迹


今年暑假,戴村各文物点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小学生寻访参观,其中就包括张家弄村文化广场旁的601号生活美学馆。谁能想到几年前它还是间盖了“拆”字的木质危房。


2017年,戴村镇“三改一拆”拆违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那天,张家弄村书记走进办公室,闲谈间沈镇得知村内有一座四合院被列入三改一拆范围,明天就要拆除。从事文保工作的他顿感担忧,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座危房是一幢民国时期的“走马楼”,具有一定文保价值。详细确认后,沈镇迅速联系多方职能部门,终于在拆违前一天将张家弄村601号保留了下来。如今,当年的危房摇身一变,成了人来人往的网红打卡点。


在修缮文物点时,沈镇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民居类文物建筑为了满足日常居住需要,不当的改造现象让古宅受损严重;散落的烈士墓地和遗址遭受人为和自然侵蚀双重影响,且地理条件制约,保护修缮工作不易开展……”这些年来,戴村镇陆续制订了各类详细文物保护政策,让文物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这些政策从起草、修改,直至正式出台,沈镇都全程参与其中。




后记

文物是文化的承载,不可再生;文保工作初辟蹊径,道长且艰。
回归修缮文化古迹的初心,在沈镇一行人的坚持和努力下,更多人对文物产生了认同感,愿意阅读这些老建筑,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传唱。
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守望着文物和文化,一夫当关,待万夫赏阅。

【萧山网特别策划#倾听潮涌#人物专栏,真实记录具有弄潮儿精神的萧山人乐于进取、创新、变革的品质,以我们的笔触和视角,铺陈纸笔,和您围炉夜话。如果您身边有这样有趣的人、有故事的灵魂,也欢迎联系我们~】


文字丨记者 朱歆楠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常驻小编丨萧网君
猜你喜欢
· 萧山人吃一颗就要四块钱?今冬这抹红你“品”上了吗
· 通过验收!这里将举办的冷门亚运项目很多萧山人都不知道
· 就在本周五,震撼登场!
· 温州一密接者多次违反规定去公共场所被行拘!这里恢复开放!
· 定了!萧山这个城中村即将迎来拆迁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