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是坐满了人!”博奥路地铁口这家不起眼的小餐馆,竟是中年人心中的“顶流”?

顾晨艳 萧山网 2024-04-13


“扣鱼中!下午放钩,晚上收鱼……”打开丁伟权的朋友圈,清一色的收鱼现场。乍一看,还以为是个钓鱼狂热爱好者,而事实上,他是一家餐馆的掌舵人。

餐馆开在博奥路地铁站旁边,小小一间门面房,挂着“泉叔私房”的招牌。进门又别有一番天地,正对门便是后厨,热气升腾,丁伟权和几名帮工忙碌的身影变得亲切起来。

“来啦!请坐请坐!”丁伟权招呼我们坐下,卷起围裙,笑眯眯地讲起“泉叔私房”的故事来。

中年人的“顶流”餐馆


2018年,丁伟权和妻子王小清在博奥路附近转悠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在这里开一家餐馆。那时,地铁站还未开通,周边写字楼倒是有不少。“有写字楼,就有生意。”丁伟权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做餐饮嘛,必然是想要有人气。这周边的写字楼大多没有食堂,很多打工人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

两夫妻一拍即合,租下沿街小店面,支棱起“泉叔”这个招牌,新店开张了。

泉叔是谁?

王小清腼腆地说,这是她父亲。父亲和爷爷都做了一辈子厨师,对于怎么做萧山本地菜,一家人颇有心得。那年,两夫妻开厂生意走了下坡路,索性“半路出家”,跟着老一辈学起了厨艺。

丁伟权为顾客上菜


端起蒸锅,拿起饭勺,久违的踏实感涌上心头。小餐馆竟也慢慢有了起色,连疫情三年,起步不久的“泉叔私房”也未曾出现经营困难。


钱江肉丝、干菜河虾汤、虾油土鸡、毛豆肉片炒边笋……客人的桌上,一道道萧山农家菜仿佛是年幼时母亲端上桌的那几道,有闲之人再来一碗老酒,家的味道便有了。

只要到了饭点,丁伟权的餐馆里总是坐满了人,“泉叔私房”已然成了中年人的“顶流”餐馆。

“很多上了些年纪的人吃饭没有用APP的习惯,喜欢到店里自己尝一尝,也愿意信任朋友的推荐。”王小清介绍说,也因此,店里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回头客越来越多。


留住萧山老味道


地处鱼米之乡的萧山,“吃”文化历史悠久且经久不衰。大大小小餐饮店遍布城市时,坚守住那一口萧山老底子味道,是丁伟权的独家秘笈。

萧山菜既融合了宁绍菜的咸鲜,也借鉴了杭州菜的烹饪法则,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萧山人的胃口。说着,丁伟权端上一盘清蒸鲈鱼,蒜瓣似的白肉在葱油的加持下显得尤为鲜嫩,完全没有土腥味。

清蒸鲈鱼、钱江肉丝、虾油土鸡等


“不少萧山人对蒸菜毫无抵抗力,它能够保留最鲜美的那一口味道。”丁伟权告诉记者,这是来自钱塘江的江鲜鲈鱼,不需要过多的技巧,淋上一勺猪油,放上料酒、姜片,放进蒸锅,七分钟左右出锅,再淋上秘制酱油,撒上葱花,便有了这一道原汁原味的清蒸鲈鱼。鲜嫩的鱼肉在口中清香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清蒸鲈鱼


一提到钱塘江,丁伟权犹如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钱塘江的鲈鱼是从海里逆流而上游到萧山三江口的,越往上游,这鱼鳞的颜色越白,明眼人一看鱼鳞就知道这鲈鱼质量如何。与水库中的鱼肉不同,钱塘江的江鲜鱼肉肉质紧实、肥美,吃起来更加活络。“犹像我们萧山人,在潮涌中拼搏的劲头,水中的鱼也是如此敢闯敢拼。”丁伟权说道。

饭点时店内座无虚席


一道清蒸鲈鱼,仅仅是“泉叔私房”众多菜品中的一个缩影。想要留住萧山老味道,食材这关是个门槛。丁伟权深谙萧山菜的讲究法,尽管他管理着10多名员工,每天的江鲜、土鸡、土鸭、蔬菜,依旧亲力亲为,联系渔民、从南片收购土鸡土鸭、部分蔬菜由老父亲从戴村老家收购……人间至味,不过这一口家乡的味道。

饮食,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吃上一口,仿佛有了小时候的味道,打开了万家灯火的“开关”。


烟火升腾处,记录人间温情


开店没多久,随着生意走上正轨,丁伟权在老顾客的建议下,又盘下了180多平方米的店面,做起了包厢服务。

小店规模上了一个台阶。

烟火升腾处,“泉叔私房”与食客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小清回忆起一位赵姓顾客心中颇为感动。前些日子,一位年轻女子带着父母走进店内。“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对父母从外地赶来看望女儿,女儿在这附近上班,带父母吃点萧山本地菜。”王小清说,但是父母不愿意女儿为他们花太多钱,几番争论下来,三个人仅点了两个菜。

此时,这位一旁的赵姓顾客偷偷找到王小清,为他们点了鹅肉、三鲜汤等4~5个菜品,并希望王小清不要透露是自己买单。“告诉他们今天店铺搞活动,这是赠品吧!”当时赵女士这样告诉王小清。

“我当时听完她说的话就十分感动,她对陌生人抱有如此大的善意,这是少有的人间温情。”王小清告诉记者,最终她没有收赵女士的钱,为这一家三口免了单。为此,王小清还与赵女士熟络起来,成了朋友。


小小餐馆内,一幕幕暖心故事抚慰着你我。有一位外地来萧的小伙子,由于找不到工作,一直徘徊在“泉叔私房”门口,丁伟权便请他进来,吃了一顿地道萧山菜。后来没多久,这位小伙子找到了附近的保安工作,时不时光顾“泉叔私房”,与老顾客们打成一片。“有人打听附近的地道美食,小伙子都领进我们店里来了,非要让大家尝尝我们萧山这口老味道!”王小清说。

萤火虽微,但为其芒。发生在小店内的故事远不止此,人与人的羁绊就在这一口口的饭菜中联结、绵延……



图文 | 记者 顾晨艳 

编辑 | 汤圣洁

责编 | 程栋

审核 | 张五一


猜你喜欢· 侨助蝶变 点亮乡村丨章卓:当好一根“地瓜藤”· 萧山这23所校园“上新”!有你家附近的吗?· 超标10多倍!杭州小伙半夜被紧急送医,竟是因为一顿夜宵· 萧山这个“大食堂”真的牛!六大风味,七天不重样,每天20小时供应· 涉多个镇街,萧山这些道路建设有新进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