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稳居前五强!总分创新高!东南大学在“挑战杯”全国赛中再创佳绩!

东南大学 2020-08-20


喜  报


东南大学在“挑战杯”全国赛中

再创佳绩

11月7日-12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我校共有六个项目分别入围机械与控制类、信息技术类、生命科学类、能源化工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法学组)五个类别终审决赛。


终审颁奖现场图


捧杯现场图


经过紧张激烈的封闭展示和公开答辩环节,12日晚,终审决赛圆满落幕,东道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总分并列全国第一、捧得“挑战杯”。我校以学校历史最高分捧得“优胜杯”(并列第三),稳居全国前五强!

法学院本科生项目《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和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项目《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及航天员生物力学测量系统》分别获得特等奖这是项目所在学院历史上首个“挑战杯”全国赛特等奖。


参赛师生合影


我校参赛项目在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期间受到广泛关注,多个项目接受了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团江苏省委副书记林小异专程来到我校六个团队前,对项目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表示肯定,并希望团队成员能够在大赛中赛出风采。校党委副书记郑家茂、校团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学院党委副书记、指导教师、学院团委书记也分别前往各参赛项目展位前对团队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鼓励动员。


团省委副书记林小异现场观摩我校参赛项目

校党委副书记郑家茂现场观摩我校参赛项目

我校参赛队员接受媒体采访


“挑战杯”竞赛秉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理念,自198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连续举办16届。近年来,每届竞赛都吸引2000余所高校、200余万大学生参与,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竞争最为激烈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

 

我校曾在2001年和2007年两次总分第一、捧得“挑战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胜杯”,时隔8年后再一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自此之后,校团委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工作方向,以“挑战杯”品牌为牵引,持续深入推进第二课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工作优势,立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实践培训等工作内容,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依托,构建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面向本届“挑战杯”竞赛,校团委在2017年下半年启动了校级项目的选拔和培训,本次进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赛6件作品均是从全校各个学院96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校团委在此期间通过团队搭建、导师配备、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举措,在学生团队、专业教师、职能部门之间充分搭建了沟通平台,扎实而有效地推进“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计划、创新创业冬令营、暑期集训营、多期阶段性成果展示汇报会及模拟答辩会等“挑战杯”系列备赛工作。 


校党委书记左惟、校长张广军、校党委副书记郑家茂等学校领导暑期慰问“挑战杯”重点备赛团队


备赛期间,学校领导多次关心校团委开展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和“挑战杯”重点扶持项目备赛进展情况,校党委书记左惟、校长张广军都曾亲自参观并指导“挑战杯”各重点备赛团队,并在“挑战杯”暑期集训营期间亲切慰问参赛师生。能环学院、信息学院、生医学院、化工学院、仪科学院、法学院等有关学院以及教务处、科研院、社科处、教育基金会等有关部门也对本届“挑战杯”备赛及组织参赛等相关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


获奖作品介绍

特等奖作品

《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

完成人:刘一帆、范洁、胡炜瑛、陈睿毅、王若男、肖湘雨、邓心林

指导教师:法学院 李川、苗泽一、刘艳红


项目简介:

在Web3.0时代,“网生代”未成年人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娱乐生活,但其网络权益却面临前所未有的被侵害风险,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端的普及更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针对这一严峻现实,本作品通过三种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四类代表性问题:精准化不良信息接触、拼图式个人信息泄露、持续性手机网络沉迷、不断加剧的网络直接侵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立法、司法和行政等硬性规制的保护方式,但存在立法周期长、执法成本高、效果被动滞后等问题,难以完全应对Web3.0的浪潮。为弥补硬性规制的局限性,本作品提出软性保护的新思路,构建包含行业主导型新规范、需求整合型新技术和协同联动型新机制的软性保护体系,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规律,精准、高效、全链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特等奖作品

《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及航天员生物力学测量系统》

完成人:杨述焱、孙东杰、李丹若、胡权、陈望隆

指导教师: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爱国



项目简介:

本作品根据航天员在轨生物力学测量的需求,研制了高精度的多维力传感器,并以此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生物力学测量系统,实现失重状态下的长期检测。测量数据可为空间站施力组件的设计和操作任务的规划提供参考;通过建立生物力随时间变化的模型,为航天员长期在轨作业以及未来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保障。作品设计了两种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硬件结构优化与嵌入式软件解耦结合的方式大幅降低了传感器的维间耦合,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辅以多维力传感器空间站/地面用标定方法及装置,可保证测量系统的长期可靠;测量数据通过WIFI无线传输至上位机,避免复杂绕线,有效净化了空间,适用于空间站内狭小的操作环境。除航天领域外,本系统还可用于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系统的核心部件多维力传感器在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国赛获奖作品

《人工智能辅助的OFDM无线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完成人:姜培文、陈慕涵、徐靖、李沙志远、陈翔宇

指导教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石


项目简介:

6G通信研发工作已正式启动。人工智能作为变革性解决思路,被引入6G用于解决一系列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问题。目前,智能通信已成为6G研究前沿,旨在将人工智能引入无线通信系统的各个层面以提升系统性能。现有智能通信大多采用纯数据驱动方法,但都存在复杂度高、算法内部机制不可解释、泛化性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种数据模型双驱动的设计框架,继承了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模型结构,并融入人工智能提升系统性能,大幅降低了学习难度。发展了两种关键技术,能够大幅减少训练时间并改善传输性能。完成了一个原型验证平台,采用软件无线电+服务器的架构,具有频点可调、灵活易配置的特点。相比于全球领先研究组设计的同类作品,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目前,本作品的核心技术已与华为、Intel等公司进行了合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赛获奖作品

《新型生物医用微针的研发及其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完成人:张倬豪、张筱萱、蔡丽均、张慧、陈涵旭、许冬雨、张则优

指导教师: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赵远锦



项目简介:

微针是指长度为微米级的针尖,可以刺穿皮肤的表皮,但不会接触到神经和血管,因此微创、无痛、不易造成感染,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作品针对现有医用微针技术的不足,开发出可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型微针。首先创造性的提出搭载有荧光检测微球的疾病快速在诊断微针,抛却了传统微针检测技术的组织液回收步骤,避免了样品损耗与污染,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之后设计出具有发夹结构的新型给药微针,增强了皮肤粘附性,解决了传统给药微针易脱落的问题,实现了对于特殊疾病的长期给药。本项研究开发出的新型诊断和治疗微针有望成为家用可穿戴设备,以用于疾病快速检测以及针对性治疗,开启了微针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新篇章。相关工作已在《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5.809分)、《PNAS》(影响因子9.304分)等国际顶级期刊等上发表了10篇SCI论文,文章的第一作者均为本团队成员(本科期间完成),一作影响因子总计122.857分。


国赛获奖作品

《基于氟代效应的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分子材料极性调控》

完成人:熊昱安、景政印、沙泰廷、苗书荣、冯子杰

指导教师:化学化工学院 游雨蒙



项目简介:

为了解决具有铁电性的极性分子钙钛矿(PMP)材料设计、合成中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机性,项目创新性的发展了一套新的基于氟代效应对其进行极化调控的崭新策略。利用这种策略,项目从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入手,获得了多种具有优异特性及实用前景的新型PMP材料,证明了这一策略具较高的普适性与可控性,并结合自主搭建的薄膜测试平台对其进行了器件制备和应用的初步探索。项目的开展,不但进一步推进了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理性合成与可控制备,对PMP材料在光电、光伏、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意义。相关工作分别被顶级材料类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5.810)、顶级化学类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2.257)和中文核心期刊《科学通报》(Under Review,影响因子1.716)发表,第一作者均为本科生团队成员(其他团队成员为重要参与作者)。此外,面向材料的应用,以团队成员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


国赛获奖作品

《离网型建筑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与控制示范装置》

完成人:金宇晖、杨欣霈、王洁炜、秦宇枭、董浩洋、秦可欣、朱尚臻、程子倩

指导教师:能源与环境学院 孙立、张俊礼、沈炯



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发了一套新型离网建筑供能系统,由清洁低碳的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驱动,可不依赖电网主网独立供能,实时满足建筑的冷热电需求,并保障长期稳定运行。研发此套系统是为解决偏远地区建筑清洁低碳供能难题,也是我国为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本项目核心技术在于能源的控制与调度。为保障可再生能源随机性下的供需实时平衡,本项目设计了一种基于DCDC转换器的新型能源路由器,它可依据能量优先级实现能源全自动调度。为实现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下的持续供能,系统配备热电复合储能结构,符合建筑用户需求,节约储电设备初投资,并为能量微网提供有力缓冲。项目同时开发了一套新型数据驱动控制算法,不但保护了系统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也满足了建筑用户的舒适性需求。未来,本系统可扩展融合更多绿色能源种类,系统效率将进一步优化。


据悉,本届竞赛在赛事机制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优化了“优胜杯”产生机制和“优秀组织奖”评选机制,着重引导高校及地方团组织积极开展校级赛事。经过层层选拔,213所高校的447件作品角逐终审决赛。进入终审决赛作品在11月10至11日进行了现场问辩,并进行了实物展示。

此次东南大学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捧得“优胜杯”,彰显了学校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型领军人才的质量和成效,更坚定了东大共青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科创育人工作实效的信心与决心。校团委将以此次捧杯为契机,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导向、以顶级赛事为牵引,带动提升创新创业育人核心竞争力,在“五个转型”新方向“1-10-100”东大梦的指引下,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领军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厉害了我东!

为“挑战杯”团队点赞!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院长谈抓落实“第五弹” | 抢抓机遇不遗余力,助力“双一流”建设

叮咚!@SEUer,这里有一份“双十一”取快递指南等您查收!

揭幕!中国马拉松运动发祥地纪念标识正式发布!



来自公众号“青年东大说”

| 单帧映画、各参赛团队

| 叶菁

责编 | 陆芷君、叶菁、吴伊杰

为我东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