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知识!今天,东大学子跟陶思炎老师学民俗、话乡情!

东南大学 2020-08-21



东南大学所在的六朝古都——南京

是一座具有浓郁民俗风味的城市

你知道吗?在冬至时节

就在大家满屏刷“吃饺子”的时候

南京人却有着“冬至吃豆腐”的习俗

都说“入乡随俗”

了解一座城市的特色民俗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

咱们东大的一位民俗学专家陶思炎教授



今天下午,他应邀来到李文正图书馆

与东大师生聚首

问俗金陵,共话乡情




主讲人介绍



陶思炎,1947年出生于古都南京,长于秦淮河畔,自幼受到南风北俗的熏染,对民间文化情有独钟。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陶思炎开始研究民间文艺,并录取于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民俗学博士,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张紫晨教授。



陶思炎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俗艺术学和文化遗产研究。同时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鱼文化》《中国纸马》《中国镇物》《中国祥物》《应用民俗学》《中国都市民俗学》《民俗艺术学》《苏南傩面具研究》《南京民俗》等民俗学专著。




何谓民俗



民俗,是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是民众生活、民族情感的一种凝聚,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其实融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节日文化、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民间艺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活动伊始,陶思炎教授首先简要给读者普及了民俗学的基本含义,他指出民俗是在一定社会氛围中世代传习的行为模式,民俗具有社群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南京人与南京民俗



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带着迥异的文化风俗背景,来到南京这座古城。你也许已经能听懂南京话的段子,但是听过“白局”吗?你也许已经“春牛首,秋栖霞”地满城游遍,但是知道“正月十六上城头”的习俗吗?面对冬至日微信朋友圈里满屏饺子的转发,有人告诉你南京人冬至“吃豆腐”的习俗吗?


这些南京民俗的日常表达已经悄然进入你的生活了吗?有哪些近似的民俗触碰了你的乡愁?陶教授和大家一起聊了聊民俗那些事儿,把听众们的乡愁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滋养新年的每一天。



活动中,陶教授介绍了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与南京民俗的特征。陶教授认为,十朝都会南京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得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如“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质朴敦厚”等个性特征




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



陶教授谈到了民俗文化符号误读的一些现象,比如“福”字倒贴的误用,对数字4的忌讳是对日本文化的误用,南京名城会时“千纸鹤”的误用,以及“除夕撞钟”的习俗并非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讲座活动中,陶教授还将其两本新著《求索集——民俗与文化研究》和《南京民俗》赠予图书馆收藏。讲座最后,陶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关于民俗文化逐渐式微的形成原因等问题,并向大家传达了正确认识民俗、保护传统文化的心愿。




活动现场




除了听陶教授讲解南京的民俗,现场还提供笔墨纸砚,邀大家写春联,给大家送春联。据《金陵岁时记》记载,春联的形成和普遍贴用是在明初的都城应天府(即今南京),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广有直接的联系。春联纸张“万年红”的名称就是从南京传开的。



活动之余,所有到场听众,都获得了“九九消寒图”一张,从冬至日开始,每日闲来一笔,记录阴晴雪雨,伴你度过寒冬,迎接春风送暖。





书展活动



在讲座活动的同时,图书馆从今天起至12月31日持续举办“古籍文献中的南京旧影”书展活动。现场展出了大型丛书《金陵全书》中关于南京地方风俗的文献、《中华再造善本》中与民俗相关的古籍,以及陶思炎教授民俗研究著作。并有丰富的南京传统风俗和地方文献的图文介绍资料展出。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灯光下的探秘!这是属于东大人的夜晚……

了不起!守护岁月的东大女孩!

我东4人入选!2019年国家杰青正式公布!



图文资料由东南大学图书馆提供

编辑 | 吴伊杰

一起“过新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