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大人,也是“火星人”!
他
是天问一号探测器的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他叫朱岩
是东南大学1990级校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了解他与航天的不解之缘!
探“火”逐梦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历经近10个月的长途飞行后,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稳稳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这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朱岩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火星,一颗在太阳系中被认为是除地球之外最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星球,关于它的故事已经流传上千年。为了探索火星的真面目,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呕心沥血苦心钻研,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朱岩校友在探“火”逐梦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科技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进一步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
朱岩和他的航天梦
朱岩1973年出生于江苏北部一座小城。父母给他取名“岩”,希望他能脚踏实地,对国家有所贡献,将来能子承父业,“察岩观土”。学生时代,朱岩很快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的朱岩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坐上飞碟,在太空中与外星人来一次相会。
1990年夏天,朱岩追随大哥的脚步,坐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南京,就读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本科读到研究生,他在东南大学一待就是7年。在这7年里,朱岩没有放弃对航天的向往,关于航天的电视节目必看,报纸上的航天新闻必读。
1997年,朱岩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朱岩毅然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凭借着自己坚毅、有梦想、敢拼搏的品质,如愿加入了我国空间科学探测总体专家孙辉先的团队,从事电路设计工作。
早在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中国科学院“581”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当年的“581”组办公室如今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1997年来到这里,朱岩参与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双星计划、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重大任务,逐步成长为星载数据与传输方面的专家和带头人,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2016年,火星探测工程正式立项,中国航天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从地月系向行星系迈进。这个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朱岩出任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天问一号搭载了13台科学载荷,用于探测火星地形地貌、土壤表层结构、表面矿物组成、空间环境和磁场特征,寄托着中国科学家探索未知的梦想。
向天而行,征途漫漫。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其载荷研制任务新、时间紧。朱岩带领团队攻破了深空通信大时延条件下的有效载荷运行管理、火星表面严苛环境的适应性等关键技术难关,实现了有效载荷轻量化、集成一体化的高可靠性设计,以及在轨科学探测过程的高效自主管理。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之后,13台科学载荷陆续顺利开机,传回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探测数据,不断揭开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奥秘。
航天之路,朱学长有话说
“未臻无欲无求境,犹惜不离不弃名”。谈及科研攻关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朱岩说道:“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不忘初心,真正地热爱这个行业,才有动力坚持下去!”
东大的校友们像散落的金子
在国家各个重点岗位上熠熠发光
止于至善的东大精神
也将不断激励每一位东大人奋勇前行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素材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文案 | 邓宇汐 沈远 李子晗
编辑 | 许丹宁 李婉榕
责编|朱楚宁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一起探索红色星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