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从何处寻?戴上耳机,跟着这位大先生漫步东大

六朝松工作室 东南大学 2022-05-01


美从何处寻?

诗从何处寻?

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忙忙碌碌你追我赶

美与诗意似乎躲藏起来

显得稀薄而脆弱,愈发弥足珍贵 



1925年

一位刚刚从德国留学归国的读书人

在小说家曾梦朴的介绍下

到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

自那以后在南京高校待了大概27年

度过了人生最精彩的一段时间

他——就是宗白华先生



宗白华 (1897—1986)  原名宗之櫆,江苏省常熟人,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诗人。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翻译德国和欧洲的美学著作,研究中国文艺美学和古代美学。早在“五四”时期,他大声疾呼要创造“新国魂”,提倡适应新世界、新文化的“少年中国精神”。1920年,宗白华在德国给“少年中国学会”的信中表示:“终身欲研究之学术”为“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为“教育”,并用一生践行之。



作为教师——他的课常常爆满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

宗白华先生开课的大教室

常常被学生们挤得满满的

甚至连窗外也围了许多同学

慕名而来不只有哲学系的学生

他的课同样受到其它院系的关注

就连艺术系的讲师和一些知名学者

也成了宗白华的学生 虚心前来求教



作为诗人、哲学家——

他中西会通,创作心灵之声


其实早在“五四”时期

宗白华先生就是一位

与谢冰心等人齐名

备受赞誉的著名诗人了


1920年1月3日

他给郭沫若的信中写道

“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

却不一定要做诗。”


但正是这位本来“不一定要做诗”的人

由于心中蕴藏着无穷的“诗意诗境”

无须“受诗的形式推敲的束缚”而刻意为之

于是作为心灵之声的创作广为流传

他因此成为真正的诗人



他从小就酷爱自然山水风光

流动变幻莫测的云

爱各种气候条件下形态各异的海

“我爱光,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暖,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


他不仅是诗人

而且是诗人哲学家

思想会通中西

“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相继地在我的心灵的天空中出现,每一个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唐人的绝句,像王、孟、韦、柳等人的,境界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寓秾丽于冲淡之中,我顶喜欢。”





作为学者——他”散步“达致悠远境界


除了作诗、教授课程

宗白华也在理论著述方面独具个人风格

显露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

文集《美学散步》渗透着

他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

牵动无限情愫与哲思


其中多篇传世佳作

写于他任教东南大学期间

他散步时悠远境界的脚步声

曾经在四牌楼2号回响

也将继续驻留东大学子的心间



漫步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六朝松和梅庵

孟芳图书馆和中大院......

无不展现百廿东大的历史气韵

步行其间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恍惚间宛如回到

宗白华所驻足的东大校园



今天让我们再次

回到那个古雅的年代

随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漫步东大

任思绪在笔尖唱出诗意情缘

邀灵魂存活在充盈的生命

如明镜般照见万千世界

一观纷繁迥异的美之踪迹



《美从何处寻?》选段


 

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

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痛苦与烦闷 快乐或忧郁

唯旁观之、回味之、塑造之

将它具体地表现在文艺里

百转千回的情意流淌笔端

掺入秘而不宣的言行中

才能愈更真切地发现

那活泼泼的心灵之美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一腔热忱 一颗真心

达见“致广大、尽精微”之美

须要深入改造与陶冶心境

洗涤那波涛汹涌的情绪

以及富于矛盾的思想


“移我情”——

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

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改造我们的感情

使它能够发现美

中国古人曾诗意地将之唤作

“移我情”

 

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钦伤宫仙不还。”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




形式美是生命的深情诠释

凝练着内涵丰富的表现力

深刻扎根于经验记忆

走进醉人的时间深处

美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情真意切

落花流水 时光散漫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境美、人美、情美

日常点滴皆为美

万物——可期


“移世界”——

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节奏、旋律、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创造“美”也是如此。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与星斗齐飞的高声呼号的夜间的旅行——而单是这些犹未足,还要享受过许多夜不同的狂欢,听过妇人产时的呻吟,和坠地便瞑目的婴儿轻微的哭声,还要曾经坐在临终人的床头和死者的身边,在那打开的、外边的声音一阵阵拥进来的房里。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



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

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

“移世界”

 

明朝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里记述着: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




亲爱的SEUer

听过宗白华先生的

《美从何处寻?》选段

是否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呢


让我们用美的眼光

去发现周围的一切

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美

将每一天过得生动鲜活

让时光变得温柔可爱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部分素材 | 东南大学校史文化网 东南大学新闻网

配图摄影 | 雍蜓婷 韦朝洪 束雯暄 严宇腾 骆琰

 申泽宇 逄康博 曹骁勇 郭力模 张宇超 陈可心

音频|南大学广播台

主播|贺辰飞 

导播|李文岸

编辑 | 李启悦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