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九三七,炮火里的东大

东南大学 2022-10-19


公历八月十五日

是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

七十七年前的今天

日本天皇以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你也许不知道

八十五年前的今天

第一枚炮弹落在南京这片土地上

日军轰炸前后的大礼堂


彼时的东大

——国立中央大学

在那一年里

遭受轰炸,举校西迁

它见证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与沉浮

炮火声里,一代东大人成长起来




时间回到1937年

七七事变后

从1937年8月15日至12月13日

日军飞机对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狂轰滥炸

而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的国立中央大学

亦成为日机轰炸的受害者


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十周年军训卧射表演

(1937年6月9日)(轰炸前)

残缺无余的化学实验室(轰炸后)


8月15日,敌机的机关枪扫射图书馆及实验学校各一次。8月19日下午,第二次轰炸开始,那日,罗家伦校长一众人正在开三大学联合招生委员会,决定录取学生名单。据统计,那次大学围墙内落了二百五十公斤(五百五十磅)的炸弹七枚,墙外还有更多。





“我们拾到的炸弹片有一块很完整的,

上面有八个汉文楷字‘二五○瓩陆用爆弹’

这种重磅炸弹,

有一个就落在我们所在地的

墙外三公尺爆炸

不是一重钢骨水泥的墙,

我们二百多人一齐毁了


事后罗家伦校长提及此,

称“此片当保存为传校之宝”。


——罗家伦:《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


图书馆旁的巨大弹坑

千疮百孔的科学馆


敌机的第三度光顾,是八月二十六日晚上,这一次,实验学校被炸毁,在第二天一早罗家伦校长便赶到实验学校视察。


“站在炸弹坑边,一个老校工跑来,

一夜的恐怖,使他的神色已变,

他不知所措的跪在我前面。

我扶起他,对着几位实校教职员,

指着炸弹坑说:

‘寇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罗家伦:《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

国难当头,危急之际

这一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无疑成为了一枚“定海针”

稳定了人心,奠定了

往后八年的信念与勇气


在炮火紧迫的时刻

关心时事的中大学子

积极投身于抗战救亡之中

时南京秘密学联出版物《南京学生》


张刚,原名张植华,正是其中一位。
1935年,18岁的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次年参加“南京学生联合救国会”(简称“学联”,又名“秘密学联”)。抗日战争爆发时她正在扬州家中度暑假。


   

  “‘学联’组织了‘中大抗战后援会’

同学们通知我返校参加活动。

我母亲和哥哥不计我走,

谎说要送好友回四川,

他们只给了我

三块钱的路费和一二天的伙食费。”


——张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片断》


返校后,她当即投入火热的“抗敌后援”活动。
是年8月15日傍晚,敌机轰炸南京,中大女生宿舍被炸。前一二天同学们已被疏散,全宿舍只剩下她一个人,打好行李准备学习班下课后搬走。




“敌机扔下炸弹时,

我正在前排阅览室看报,

立即躲到写字台下

两边墙倒了,我从砖头洞中钻了出来,跑向图书馆地下室。

回头一看,女生宿舍已成一片瓦砾。”


——张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片断》


被完全炸毁的女生宿舍

东大推出史料图片展 

再现1937年日军轰炸校园场景


在中大“学联”组织的农村宣传队

工作了三个月后

张刚一众人撤离时

距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杀”

只剩半个月的时间



面对日机的狂轰滥炸和严峻局势

时任中大校长罗家伦力排众议



 “决定将校本部迁往重庆,

医学院因为医学设备上合作的便利,

放在成都”。


——张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片断》


运送中央大学西迁人员物资的轮船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国立中央大学及附设实验学校分别迁地开课计划的指令。在日军飞机的持续轰炸中,中大师生携带大量仪器、书籍等物长途跋涉,却未有一丝损失。仅用短短的42天,位于嘉陵江畔松林坡的中大新校即告建成。1937年十一月初,包括当年录取新生在内的1072名学生开学复课。


中央大学重庆沙坪坝旧址

西迁的奶牛


然而,即便迁至重庆

中大也未能幸免于难


1939年5月,教员住所被日机轰炸。1940年5月、6月、7月,学校总办公处、化学馆、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等连续被炸。1941年8月,又连续遭到两次轰炸……


尽管环境恶劣

中大教师仍兢兢业业、传道授业

鼓励学子抗日救国

就这样

在中大教师的谆谆教诲和日机隆隆轰炸声中

中大学生逐渐成长起来

  

据中大农业经济系硕士谢森中回忆

沙坪坝中大学生有所谓四“抢”

其中两抢都与学习相关



“一是抢图书馆的座位。

二是抢教室上课时前排座位。”


——谢森中:《沙坪坝之恋》




乐观勇敢的中大学生在沙坪坝校区打篮球强身健体

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建筑系46届部分同学

在重庆沙坪坝设计教室内上课


他们胸怀祖国安危

誓立振兴中华之志

一面奔走呼号,投入抗日救亡的行列

一面潜心学习,修习技能,以期报效祖国

他们中有未来的院士

亦有“抗日救亡工作团”的成员



如今的东大校园里书声琅琅

阳光和笑容随处可见

但昔日的苦难、前辈的勇毅不能够忘怀

在2022年的开学季里

让我们铭记

“一九三七,炮火声里,

文心未泯、国魂不灭”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图像资料、史料来自校史馆、东南大学新闻网

校史顾问 | 郭淑文

摄影 | 韦朝洪

项目编辑 | 赵天杰

责编 | 田园诗韵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一起回顾峥嵘岁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