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教授,用“电子皮肤”实现科研新突破!
晓东,你了解“电子皮肤”吗?
晓南
晓东
听说咱们东大教授研究出来一款新型电子皮肤,实现了新赛道超车呢!
点击上方图片深入了解“电子皮肤”
他以爽朗的笑声扣开与学生交谈的门扉,用生动的语言引人深入学术的浩瀚海洋,把务实的态度贯彻于廿载的东大生活。
他就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吴俊教授,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为学生培育知识的花朵,为学界播下智慧的种子,更为自己培植了问心无愧的花园。
01丨风雨兼程 事事回音终有回响
长久以来,高精触觉传感器技术一直由西方世界所垄断,面对触觉传感器卡脖子现状,吴俊坚持研发全新的柔性多模态触觉传感技术,力求实现国产触觉传感器的“新赛道超车”。
晓东
晓南,你知道吗?这样一位敢于突破创新的学术先锋,在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却坦言自己并不是学霸。
我听说他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他的人格与品格呢。
晓南
晓东
是呀,坚韧美好的品格为吴俊教授取得如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求学之路吧!
吴俊的家乡是江苏宜兴,一座素有中国“教授之乡”美誉的历史名城,自古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那里,他度过了十八年的青春岁月。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成长所在的家庭也丝毫不例外。他的父母重视教育且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常常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自己的学业成绩在学校里并不是名列前茅,还总在分班选拔时与当时“最好的班级”擦肩而过,他的父母一直引导他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让他不断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他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业表现,但更注重培养他优秀的人格与坚韧的品性。这份珍贵的价值理念,渐渐化作他人生路上不熄的明灯。
一心锐意进取,却不免风雨兼程。吴俊回忆道,在自己求学阶段,有两段坎坷的经历一直影响着他,成为了他人生路上珍贵的财富。第一段经历是奋战考研。本科期间,他由于身体原因缺课大半个学期,未取得免研资格,但源于对学术深造的向往他下定决心考研。几个月里他丝毫不敢懈怠,最终以初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复试,成功上岸。而第二段经历是海外留学时攻关语言。在美国求学时,他的授课教授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做交流汇报,而“听说读写”中的“说”是他最不擅长的部分——整整一个季度,他在“痛苦”中寻求突破。“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跟外国人说话。”从一开始发言卡壳、表述缺乏逻辑,到最后在学术报告会上侃侃而谈,他终于打通了语言壁垒。他总结道,人生经历的困难、挫折往往是珍贵的,尽管每一次跨越都要付出代价,也要敢走出舒适区并坚持奋斗。
他本硕博均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3年就读本科至今已与东大结缘二十载。回想起在东大的求学经历,他最忘不掉的,是东大老师们低调、务实的风格。不论是电子学院的专业课老师,还是其他学院的通识课老师,在他心中他们都是“可依靠、可信赖的”,这也坚定了他留在东大任教的选择。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教授王保平老师。王老师与学生的学术组会别具一格,不仅聚焦于学业科研,更是注重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他至今铭记导师教导的一句话:“做科研不要怕吃苦,做人不要怕吃亏。”在吴俊攻读硕博学位期间,在课题组中敢于承担科研攻坚“硬骨头”任务,积极为团队做出贡献,正是这种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傻”劲培养了他“敢干事、能干事”的实干精神。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严于律己,坚持列工作清单,大事小事处理好,一件不落,成为学生心里“值得信赖的吴老师”;薪火相传,他将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营造了课题组凝聚向上的良好氛围。
02丨师生共进 教学重质量又日新
在教学方面,吴俊曾获“东南大学‘吾爱吾师’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等多项表彰,在教学方面颇有心得,也深受同学们喜爱。吴俊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有其内在特殊性,尊师重道重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社会对教育事业非常关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对自己提高要求,拥有坚实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基础。
人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吴俊用程序的概念描述了他对教师的基础能力的认识。教师既要高效输入,使自己有足够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够将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输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
其次,教师需要做到教学相长。在学科不断迭代更新的当下,作为老师也不能固守旧知识,“输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惰于学习,不断去接触学科前沿新知识,使教学内容能够随时代而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与时代脱节。
第三,教师还需注重自身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树人”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教出什么样的人。所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课堂中,吴俊老师时常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的意义、专业对行业的贡献、国家需要的方向……通过课堂上的思考,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得到了塑造,能够更加有使命感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以身作则需要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吴俊老师坚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以自身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带动同学,让他在每届学生心中都留下了可靠负责的印象。在他的引领与要求下,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负责任、不推诿的精神风貌,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更好地与人合作、高效地解决难题。
在十数载如一日的教学实践中,吴俊不断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引领一批批电子学子树立自我、丰富知识、探索科学、走向未来,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上的“止于至善”。
03丨衔珠引线 集成多学科塑英才
身为博士生导师,吴俊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有课题组学生的参与,学生也会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进一步创新。因此,吴俊把自己比作“穿起珍珠”的手艺人,而每位学生都是蚌壳里等待打磨的珍珠。领域内、产业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则是打磨他们的沙粒。“要做切实有用的科研”,唯有面向实际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才能打磨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焕发出珍珠的光泽。
谈及卡脖子技术,吴俊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他首先对该词进行了形象的阐释——所谓“卡脖子”,其实好比武侠小说中高手过招,一方被一方扼住脖颈,可凭借身姿的灵活进行躲闪,但更好的解决方式是寻找对方的另一命门,出其不意占据上风。他认为,对应到目前的形势,在传统电子技术上我们有所落后,正积极追赶国外先进脚步,通过国产化关键元器件来缓解困境。而关于“另一命门”,我们则需要在未来电子技术的新赛道上做提早布局,对未来的传感器、元器件进行创新化构思,比如进行柔性化的改造,这也正是吴俊多年从事柔性电子技术研究的原因。在多国日益重视柔性电子技术的背景下,吴俊认为电子柔性化是充满机遇的新赛道,唯有“双命门”齐头并进,才有可能破解困境。
2023年初,吴俊实验室研发的“电子皮肤”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采访中,吴俊指出这一研究的突出成果充分体现医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他提到集成电路学科大力发展,正是顺应应用场景的发展,结合计算机、材料、物理等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而深度学科交叉还不止局限于理工科内部,管理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纳入交叉范围,从而培养出思维更加多元的现代化人才。因此,作为专业负责人,吴俊与日语系联合申请了“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并于2023年正式招生,其实正是学科交叉思想的进一步落地。整合多方资源,注入新鲜元素,在学科交叉这块“试验田”上精耕细作,培养出的葱郁幼苗将会拥有更多适应未来的生命力。
海风无形,却能经久地弥漫在海岸线上,是因为海风所在意的是自己造访过这片海滩的经历,而非卷起了几尺高的浪花。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作者|黄滢 杨文菲 任佳欣
指导老师 | 唐瑭
责编|顾盟 宋雨昂
摄影 | 韦朝洪
校对 | 杨晴晴
分享、点赞、点亮1000个在看!
为吴俊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