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朗普的阳谋

2018-03-25 南风窗记者谭保罗 南风窗

南风窗

特朗普关税战是一种“阳谋”,剑指中国头部产业的未来,通过惩罚性关税营造一种不确定性,进而打击私人资本投资这一领域的信心。


这一次,美国人的关税和以前不一样。它的主要目标不再是黑电、白电或者玩具这样的民生产品,而是新材料、生物科技、新能源那些更加高端的领域。


事实上,在这些领域,中国产品甚至还没有大规模进入美国,就成为了加征关税的目标。比如,美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也没有完备的高铁产业链,但中国的高铁装备竟然也被纳入加税目录。


为什么?


这背后是美国人真正的战略意图,它希望遏制中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而这些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同时,美国也希望通过此举向盟友释放信号,共同压缩中国相关产业的全球市场空间。


可以说,特朗普关税战是一种“阳谋”,剑指中国“头部产业”的未来,通过惩罚性关税营造一种不确定性,打击私人资本投资这一领域的信心。


有人说,“经济新冷战”已经到来。这或许言重了,但也未必,关键在于未来的博弈。


美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也没有完备的高铁产业链,但中国的高铁装备竟然也被纳入加税目录。图为发展快速的中国高铁。


释放信号,大过杀伤对手

根据白宫发布的信息,美国首先将对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铁装备等来自中国的产品,加收25%的关税。


而在同期,特朗普提高钢铁和铝关税的决定生效后,中国商务部也予以反击,拟对鲜水果、干果、葡萄酒和猪肉等美国产品,加征15%~25%的关税。


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即美国针对的是中国的工业品,而中国针对的是美国的农产品。因此有人戏称,原来中国已是工业国,而美国是个农业国。


美国的确是全球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不到2%,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这得益于美国良好的农业生产禀赋—土地、气候,以及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程度。


按照2011年的数据,美国小麦、粗粮、棉花和油籽出口量,分别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20%、46%、49%和38%。



美国农业对华出口最大宗是大豆,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国并未将大豆纳入加征关税的范围。此外,智能手机也没有列入。这意味着,中国手中还有牌,同时也是给双方的博弈或后续协商留下余地。


这一次关税之战,双方都有所保留,一个关键点是不影响国内的政治和经济。


以美国为例,“民生品”并未纳入加税范围。目前,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家电占据主流;其次,是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它们不在加税范围之内。显然,特朗普政府不希望关税影响到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提高选民的生活成本,这对谋求连任的特朗普来说,不是一个明智的主意。


对中国而言,消费电子、汽车、奢侈品这样的产品暂未纳入报复性征税的范围,既是希望留有余地,也是希望不影响到国内消费。目前,中国的国内税收体制以流转税为主。因此,如果对进口的消费电子、汽车这样的商品加征关税,势必影响国内消费,进而影响到税收。


总之,贸易战或者说关税战,更多是一种信号的释放。那么,信号是什么?


第一个信号是,美国的加税目录大有学问,主要针对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它们都代表着国家的硬实力。近年来,中国一直尝试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不断攀登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向制造业强国跨越。但现在,美国这样的竞争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试图遏制。


第二个信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剧变。从19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一帆风顺,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环境是相对友好的,其间40年,有过摩擦,有过谈判,甚至有过国际政治的冲突,但并没有人真正要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次完全不一样。


面对这两个信号,中国必须审时度势,调整策略,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乐观地估计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环境。



中国的“头部产业”

在特朗普签署的备忘录中,高铁装备也在内,这让人感到诧异。目前,美国是世界上高铁最不发达的发达国家,甚至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其所谓的“超级高铁”,也只建了极短的试验线路)。而且,由于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国内也没有大规模修建高铁的综合条件和推动力,但是为何把高铁装备作为加税对象?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也并未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相比而言,日系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却节节攀升。


看起来,美国有点“无的放矢”,但问题正在于此。美国希望的是,针对中国的“头部产业”释放一种遏制的负面信号,影响中国这些领域的发展。


何为“头部产业“?一种理解是,它们产业链的头部,是产业链上的最终产品,其身后是整个链条之上成千上万的产业链配套企业。比如,新能源汽车,它的背后是一个国家超乎想象的产业集群,仅仅以动力环节的电池技术的电解液环节为例,就可能有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特朗普剑指的最终产品,其实是整个产业链和背后万亿级的产业规模,以及百万级、千万级的就业岗位。



换句话说,针对头部产业,可以实现“贸易战”的杠杆效应。


对比而言,如果针对服装和玩具,效果就不一样,因为这两个行业的产业链很短,而且投资进入和退出门槛低,作为进口国,打贸易战的效果并不好。一是会提升本国人的生活成本;二是对出口国产业的影响不够“纵深”,只具有战术价值,而没有战略价值。但核电、新能源汽车这样的装备制造,则完全不一样。


“头部产业”的另一种理解是,它是一个国家技术的领头产业,即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硬实力。


目前,国内舆论场的一种观点是,特朗普有意破坏“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因为,美国人加税目录中的产业,几乎都是中国未来要大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产业,特朗普要做的是,遏制中国技术的崛起,让美国永远保持技术优势。


近年来,中国国内舆论场有国际金融“阴谋论”的说法,比如《货币战争》的风靡,但争议也很大。而这一次,特朗普的“贸易战”恐怕并非“阴谋”,而是一种“阳谋”。


对于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先发大国而言,它都希望自己是无可替代的,并一直保持在全球产业链的龙头地位;对后发者予以遏制,是一种理性选择。实际上,在高新科技、军事技术等领域,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封锁一直都存在。


什么是“硬实力”?举个例子,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全球第二,但这个产业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是技术的创新。


尽管互联网公司赚得钵满盆盈,消费者的生活舒适度也因为互联网+得到提升,但它对基础研发的反哺效应并不强大。比如,中国的芯片依然主要依靠进口,而且来自于美国,金额甚至超过原油的进口。


但“硬实力”不然,它植根于基础研发,将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技术实力,并对先发的技术大国形成一种替代,最终给对方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遏制中国“硬实力”的打造,特朗普会用关税呢?



最终目标:投资信心

关税大棒的威力在哪里?它的威力主要作用于两个层面,一是对可贸易部门,二是对投资信心(特别是私人投资)。


真正的科技创新,正是基于这两个层次的“土壤”。世界上,后发国家成功创新的案例,都发生在可贸易部门。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必须出口,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产品如果内销,国内很容易产生贸易保护主义,会阻碍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背后的技术进步。


日本、韩国的技术崛起,便在于本国市场不大,必须产品外销,所以才能有汽车、电子产品的崛起,以及背后发动机、新材料、显示技术等“硬实力”的崛起。



同样,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业水平为什么强大?这在于华为这样的公司,其销售额的大头曾一度是海外市场。它必须和外国竞争者短兵相接,必须研发出好的产品和好的技术。


私人投资一直是产业技术进步的最底层的支撑。在高铁领域,中国以国家力量发展出世界顶级的技术,但这只是一个并不具备普遍意义的特例。高铁的采购者本身就是政府或者国企,并不面向普通消费者,私人资本能发挥价值的空间并不大。


但在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以及芯片这样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和个人消费者的行业,私人投资的意义非凡。在美国,英特尔、高通这样分别处在电脑、手机硬体产业链最顶端的芯片和方案供应商,它们都不是国企,而是上市公司。


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上的创新行业,私人资本都是主角。私人资本的形式多样,有一级市场的风投、私募,还有二级市场的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它们总是嗅觉灵敏,能自动实现对资金的有效配置,把钱投到真正创新的地方。


美国IT硬件崛起的路径其实很简单,政府支持的军工技术外溢,然后私人资本接盘,最终推动民用化。然后,民用化实现盈利,又反过来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在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这些代表“硬实力”的产业,投资过于巨大,因此私人资本的信心和预期变得极为关键。而特朗普的关税战,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影响到那些有志于在中国投资这些“硬实力”产业的私人资本。


富士康就是一个例子。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目前正在和美国争夺富士康这样的产业巨头,为什么?富士康至少有两个层面的产业价值:一是富士康的流程管理、制造能力全球一流,它能对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共同的制造平台,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富士康已经收购夏普,它拥有了全球最顶级的显示技术。


另外,富士康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它未来必然是智能机器人的大客户,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智能机器人,都必须找到这样的客户。有客户,有市场,才能最终变为销售收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研发销售比”,投入新的产品研发,从而不断推动产品的技术进步。



3月份,中国监管部门已经为富士康登陆A股开通了绿色通道。此前,特朗普更主动对外界放料称,郭台铭私下告诉他,富士康在美国的投资额将达300亿美元。显然,这背后是一种博弈。郭台铭是中国人,但他也是世界级的企业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必须知道,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作为研发投入第二,和美国这个第一的差距,恐怕没有那么大。


现在,特朗普用关税问题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必须看到这个信号背后更为深远的变化。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中国外贸的“友好”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关税战,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 | 南风窗副主编 谭保罗 tdb@nfcmag.com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与相似的灵魂一同分享。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