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坐月子宝典》

南风窗记者 莫奈 南风窗 2019-04-26



“仙草又坐月子了,这是她第八次坐月子。她现在对生孩子、坐月子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痛苦,甚至完全能够准确把握临产的时日。她的冷静和处之泰然的态度实际是出于一种司空见惯,跟拉屎尿尿一样用不着惊慌失措”。


对小说《白鹿原》里白嘉轩的妻子吴仙草来说,坐月子是家常便饭。


但现在,女性的生育经验少了,生育知识普及了,不仅吴仙草不再有了,甚至坐月子本身,也成了频频引起话题和争论的一件事。


《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照



在女性话题愈发受到关注的当下,坐月子的话题又重新引起了讨论。


对很多产妇来说,十月怀胎本已遭罪,可更痛苦的还在后头:坐月子。那将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隔绝风、隔绝水、隔绝外界——像是重新回归到原始状态。


在还未计划生育的传统时代,女人返回原始状态本像吃喝拉撒般平常。


在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之妻吴仙草便是如此。她对生产的“淡定”让人印象深刻,“仙草又坐月子了,这是她第八次坐月子。她现在对生孩子、坐月子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痛苦,甚至完全能够准确把握临产的时日。她的冷静和处之泰然的态度实际是出于一种司空见惯,跟拉屎尿尿一样用不着惊慌失措”。


而现在,女性的生育经验少了,生育知识普及了,不仅吴仙草不再有了,甚至坐月子本身,也成了频频引发话题的一件事。


不少被放大的公众人物的产后生活,以及偶有耳闻的孕妇因坐月子不当致死的极端事件,一次次将月子问题推入公共舆论场。而争论的核心在于:坐,还是不坐月子?


有人将此称之为是中西方医学理念之间的较量,也有人归纳为一场新旧世代的交锋,我们也加入这场争论之中,不过并非为给某一方站队,而是想重新审视一种社会风俗。坐不坐月子,不止是迷信与否这么简单。



  谁还没坐过月子 


很多人脑海里仍然印象深刻的,是4年前的那一幕。


彼时英国的威廉王子携手妻子凯特从伦敦西部一家医院走出,产后不到24小时,她便精神奕奕示人,还向在场的媒体微笑致意。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则出处不明的对话展现了众人的惊讶:


一位爸爸问:“王妃今晚就出院?不坐月子?”


一位中国妈妈肯定地回答:“坐,回家坐。”


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坐月子”传统就这样被毫无掩饰地展示和调侃。


和如今欧美国家的风俗比起来,我们对待产妇的态度更为庄重,那意味着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比如,异常强调保暖的概念,即使是夏天也要严密地遮盖全身,不能吹风和让身体沾水;饮食上也要很多讲究,忌生冷,还要吃各种补品。


反正,不折腾一番都无法昭示身体的复原和康健。



其实,这样的习俗对应的是毫无系统消毒手法的时代,人们把因细菌感染产生的病症理解为外部自然环境的危害,所以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粗暴地直接隔绝外界。


因此,不仅在过去的中国古代,在记录欧美女性生育历史的书籍中,也提到了和我们传统相类似的“禁忌”,比如在都铎王朝时期,“公元17世纪的威敏斯公爵夫人玛格里特就被劝告让其女儿产后15天再离床……年轻的母亲们被建议平躺在床上,不要移动”。


所以,尽管如今更多是东亚民族还在保留这样的传统,但却不能说是某地特有的文化传统,全世界范围内的确因女性生育后的“后遗症”头疼过。


女性分娩后,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子宫发生收缩并逐渐恢复至怀孕前的大小和形态——这是现代医学称之为产褥期的过程。而这些禁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应对导致产妇高死亡率的“产褥热”。


谜底的揭开是在19世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科霍相继发现,并建立起细菌感染学说,人们才发现真正禁忌的是未经消毒的工具和做手术的双手,欧洲和美国医院里的产褥热才得到彻底的控制。


所以,科学的坐月子方法仍然是以身体感到舒适的程度为最重要的,而遵循医嘱会比信赖经验来得更实际


不过,这样的改变仍然难以让人信服,“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体质不同”成为了不少人抗拒的理由。民间仍然流传着不少说法,是在产后不遵循传统,纷纷患上的“月子病”。但现代医学对此已有解释:当年龄变大,患上各种慢性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加大,这是无论性别都会发生的事情,难以和坐月子期间的习惯产生直接关联。


相反,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反作用,其中极端的事件发生在2017年,山东淄博一女子在“坐月子”期间身亡,原因是在家里穿长袖长裤、蒙着棉被,且不开空调、风扇,最终患上热射病,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既让人无比惋惜,同时也让人反思,改变习俗除了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率以外,是不是还要有其它的努力?



  坐的不是月子,是婆媳关系 


然而不难发现,在众多专业媒体不懈的科普,以及不少公众人物的“示范”下,科学地坐月子理念仍然推广困难。


我身边有不少90后的新手妈妈,她们在初出社会便找到了值得依赖的另一半,并如愿成为了伟大的母亲。在怀揣着新生命的紧张和激动中,她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坐月子不同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不过这是在产前的共识,产后她们纷纷“败下阵来”。


原因是男方家庭里的要求和规矩使然。


密闭的窗户,玫红色的大棉袄,冬天里因为室内温度太高而结出的雾气,以及只能碰热水放凉的冷水--这是95年出生的青青坐月子时度过的生活。其实她的丈夫也无法理解这样的习俗存在的意义,但是因为平时需要和父母同住,不能直接违抗他们的"命令",也只能默许。


毕竟在现实中,两位单身男女的结合很少只是双方的事情,大多是两个家庭的深度捆绑。即使实现了经济独立,社会仍然默认新生儿出生时父辈需要承担养育的责任,这意味着女性在婚后需要与新家庭产生磨合,“婆媳关系”成为了她们不得不“屈服”的重要因素。



在新组建的家庭中,上一代的育儿观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导,也是一种带有权威的信息传递,因此对于坐月子与否的倡导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以经验之谈的面目进行宣扬中。在这样的家庭关系构建中,以“婆婆”为主的前辈不仅希望你可以“不得病”,更希望能“听我的”,这本身便是传统家庭关系里构建位置、顺序的一环。


所以,尽管现代临床医学的各种数据、分析报告告诉人们,传统的“月子禁忌”不值得相信,但是在老一辈的认知和家庭秩序面前,科学也显得无力。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表示“道理都懂”,但却难以付诸行动的无奈原因。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月子”已经不仅是一种迷信,而是一层社会关系的构建。而简单地对比国内外产后恢复的不同境况,并不能破除隔阂,其实是在不同语境下的探讨,有种“隔空喊话”的感觉。


前人的科学研究为我们获得舒适的医疗环境提供了保障,也为破除不科学的传统习俗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观念的更新则是推动它们前进更重要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们能听到越来越多和女性有关的讨论,比如大女主的电视剧题材走红,比如实行剖腹产的主导权应该在谁手里的争议,比如大城市里单身女性的买房量猛增的热搜……这背后都是原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在经济和社会上有更多话语权的提前。


而曾经围绕她们的众多禁忌——比如经期、还有怀孕、产后的“可做”和“不可做”的事项也有很多被“证伪”,女性获得了管理财产和身体的权利。月子只是一例,想要这些权利得到完全释放,还需要突破更多的限制。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莫奈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或移步下方点赞。



热文推荐





快递到家,享受最佳阅读体验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