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工程师红利将取代中国?

谭保罗 南风窗 2019-07-27



又是高考季。作为一种极度标准化的考试,高考被称为是人生“最后一次”公平竞争。当然,分省招生和名额分配的问题,这里不讨论。


高考被称为是科举现代版,它和科举的确有相似之处。比如,对人才的选拔,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举始于隋朝,它选拔了大量平民子弟进入国家权力机构,创造了帝制文明的诸多盛世传奇。高考同样选拔了人才,中国IT产业大爆发所仰仗的工程师红利,正是得益于高考。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有人认为随着中国人力成本走高,印度的工程师红利将取代中国。这真的会发生吗?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解答另一个疑问: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印度没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而只有下层人永不翻身的种姓制度呢?


常见理由是,印度从来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没有皇帝,不需要职业官僚集团,所以没有必要发明、推行科举。相反,依靠贵族系统,进行分散治理才是最经济的模式。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地理以及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中国文明的肇始和印度是迥异的,中国文明的传播,在最初阶段是从西向东,而印度则是从北向南。方向的不同,决定了政治模式的不同。


如果从周朝说起,翻开中国的历史地图,可以看到一条先是从西向东,然后从北向南的文明扩散路径。


中华文明的滥觞,周朝为始。武王伐纣,周朝灭商,周位于陕西,而商位于河南。之后,位于关中平原的秦国灭亡东方六国,也灭亡了法律上的贵族制度。这些都是从西向东的征服过程。


直到北宋时期,这种从西向东的路线一直没有改变,其间有过反复,但大趋势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从函谷关以西,往东部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迁徙。比如,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也是后世诸多分裂帝国的首都。到了唐代,洛阳是东都,皇帝时常在洛阳办公和进行后勤补给。


到了北宋,首都再次从洛阳往东,迁至开封(汴京)。之后,从西向东结束,从北向南的文明扩散故事进入高潮。到了南宋,长江中下游成为经济中心。


《清明上河图》局部


但印度则完全不一样。中亚的入侵者(主要是波斯人),先是在印度北部建立据点,然后再从北向南入侵南亚次大陆。最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了种姓制度。


为什么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带来的治理模式不一样?很简单,人种问题。种族的生理差异(比如相貌、肤色)和纬度密切相关,从西向东,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是相近维度的居民,差异小,所以更容易建立有利于阶层流动的制度。



但从北向南不一样。由于生理差异大,高纬度民族很可能发自内心地将低纬度民族视为“异文明”,缺乏认同和尊重。同时,加之生产力低下,必须构建不平等分配制度的经济原因。所以,征服者更倾向于建立永不流动的贵族制或者它的加强版——种姓制度。


中国也有南北征服。但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皇帝制)早已在汉朝成熟,所以之后的往南征服,很容易把南方少数民族纳入这个没有贵族的体系之中。即使生理略有差异,但最终大家统统都融合为了崇尚平等而乐观入世的中华民族。


这是一种假设,但并非全无道理。


总之,年轻朋友一定要珍惜高考,并全力以赴。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一开始就有这种机会。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谭保罗 tdb@nfcmag.com

编辑 | LL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