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一块百年垫脚石

李少威 南风窗 2019-07-27



有一些人,强烈地反对过洋节。


比如,新“国粹派”,他们动辄“国粹”,但从来不知道“国粹”为何物。比如,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的一般表现是和逻辑作对。比如,井底之蛙,基本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见识过,只会嚷嚷的人。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狭隘。


然而他们一般不会反对过两个洋节:5月的母亲节和6月的父亲节。因为反对这两个节日,显得有点“不是人”。


他们对这两个节日表现出来的“宽容”,或许还因为其中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它们是洋节。然而如假包换,现代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起源于美国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反对一切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无害的事物,比如西装、T恤、牛仔裤、运动鞋,尤其不会穿着它们来反对它们。不反对,是因为尽管中国今非昔比,但现代化还没有完成,我们需要继续拥抱现代性。


今天是父亲节,一个向父亲致敬的日子,一大波鸡汤马上袭来,积蓄已久的孝心都将在朋友圈爆发。熟悉我们的读者知道,我们从来不贩卖任何没有营养的精神保健品。今天想藉着父亲节,谈谈现代化。


父亲,和现代化有什么关系吗?


关系非常。



01

从父亲的“失去”开始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把“五四”运动视为现代史的开端。


因为“五四”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前提。


举个例子,当前的中国基本可以视为一个现代社会,但印度则还是一个前现代社会。因为印度没有经过社会革命,以种姓制度为代表的阶级制度仍然存在。种姓制度已经成为印度现代化继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但它异常顽固,在今天几乎已经没有解决之道。


在社会革命之前,中国也是阶层森严的


《阿Q正传》剧照


“土豪劣绅”、地主、宗族首领(身份经常有重合)掌控着乡村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田地,大部分产出被拿走,艰辛劳作仍食不果腹。


他们还会用各种方式,把农民的财产夺去。《阿Q正传》里,赵家人就把阿Q的全部家当——棉被、毡帽和一件破布衫都夺走了。《白毛女》就更不用提了,连女儿都被抢走。


现代性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观念,要求以人的价值为本位


所以要迈向现代化,就必须消灭这种控制与依附的前现代等级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解决的就是这一现代化的前置问题。


在“五四”前后数年,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为社会革命进行思想文化动员,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的价值”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先贤们告诉中国人,人不是牛马,更不是奴隶,人就是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建党伟业》剧照


要达到向社会传递这种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观念的目的,需要一些手段。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攻击父权。


父权开始了瓦解进程。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现代化,从父亲的“失去”开始



02

攻击父权


为什么要从攻击父权开始?因为父亲这一角色,在传统中国是一切权力的代表。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组织模式,建立在一个“孝”字基础上。


孝顺父母,本没有什么问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孔子对孝进行过逻辑论证。


《孝经》


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社保,养老问题是要靠老百姓自己去解决的,而解决之道,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上赋予父母以足够的权威。没有权威,怎么确保孩子会赡养和孝顺呢?


实质上,父母也是有权力的。


一方面,农业社会的小农生产,经验第一,而人越老经验越丰富。


另一方面,一家之长始终掌握着家庭财产的最终分配权,这就等于掌握了下一代的命门,那时没有什么“出去打工”的机会,从上一代手上继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几乎是唯一出路。



父母都对孩子具有权威,但母亲的权威是由父亲部分让渡而来的,就家庭权力关系而言,“父亲——母亲”“父亲——子女”这两组关系没有太大的区别,后者都依附于前者。


但这一套伦理组织模式,会成为政治工具,进而变成社会控制手段。


父亲是一家之长,族长是宗族之长,县长是全县人的“父母官”……这样像涟漪一般推演下去,皇帝就是全国人的“君父”,政治权力、社会权力,都表现为“父亲”的形象。


当一个王朝来到末世,政治权力腐败,而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又不断集中,大部分人就会沦于悲惨境地。而压迫和盘剥人民的人,在伦理意义上都自称是人民的“父亲”。


这样的“父亲”显然让人愤怒和绝望。


所以要瓦解控制与依附的前现代等级关系,攻击父权、反对“孝道”就抓住了核心,相当于釜底抽薪。


《白鹿原》剧照


新文化运动先贤们说,父亲对孩子所具有的那些权力,是没有道理的。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里,用进化论思想阐明,生育行为本身无恩于子女,“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于是,各种“父亲”,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丧失他们的先验性权力。


03

真正的父亲也倒塌了


在新文化运动中,“父亲”是一种很坏的形象。然而这可能不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实际体验。


原因在于,被攻击的“父亲”,并不是真正的父亲,而是腐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的象征之物。


所以,一个思想上革命、进步的人,也决不会去痛打自己的父亲。


父权的倒塌,象征着社会现代化起步了,随着现代化深入,真正的父亲也倒塌了,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社会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从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是高度协作、去技能化而且技术快速进化的,所以父亲已经不可能成为经验权威;工业社会是迁徙、流动的,人不再被固定于一隅,因此父亲也丧失了通过控制家庭财产带来的权威;在农村,即便子女依然务农,田地也是从国家手里获取使用权,故而父亲也不再具有土地分配的权威。


工业发展,还要求继续瓦解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就会妨碍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系统,因而是一种必须抛弃的旧观念。于是我们看到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家庭在空间上碎为两块。


而且在改革开放开启的新一轮工业化早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庭的这种城乡分离结构事实上是一种需要,因为城市没有意愿也无力承担非劳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成本。农村作为“退路”而存在,极大地减轻了工业化的包袱。


于是我们看到,大量老人、孩童留守农村。这些现象,在前现代社会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工业社会里,因为技术进步太快,人还很容易“过时”,而且年纪越大越容易“过时”,与知识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相比,“父母——子女”的知识权力关系也彻底颠覆了。


社会进一步发展之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子女的赡养压力,这就使得对“孝道”的推崇只是一种道德提醒,而不再是组织社会的必要手段,而我们知道,道德要求经常是很无力的。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过程中,父亲既丧失了经济权力,也丧失了社会权力,这个丧失过程从现代化一开始就启动了,今天仍在持续,日渐走向一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要知道,百年前,连以思想“与时俱进”著称的梁启超先生都说:“父子、夫妇间何故有彼我权利之可言?吾侪真不能领略此中妙谛。”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真是现代化的一块百年垫脚石。


每一代父亲对子女的权威都是在递减的,但每一代父亲对子女承担的责任又都在增加——今天,仅从教育上去观察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请对你的父亲(以及母亲)好一点。不必排斥过洋节,这是我们向他们表达爱的机会。




父亲节的彩蛋



逻辑论述不会枯燥,但会缺乏情感,如果注入情感又可能影响逻辑表达。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还有一个小礼物送给大家。下面是一篇只有情感而没有逻辑的小文章,写我作为一个父亲的体会。这不是旧文,写于昨天。




《别怕,爸爸在呢!》


我有一项特殊的“技能”:拿着某件东西睡觉,不会从手中掉落。


最常见的是书。


左手拿书,右手拿笔,半躺在床上,这是我习惯的读书姿势。


有时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半小时,一小时,醒来,书和笔都还在手上,书还是翻开在睡着前读的那一页。


一般人做不到的,睡着了,手里的力量就松懈了。


我以前也做不到,这项“技能”,来自两年前。午夜,0时15分,产房里一声婴啼,我就多了一个身份——父亲。


这小子来到人间的第一个夜晚,我就知道了什么叫父亲。一放到床上,他就哭,只有抱在怀里、走来走去,才肯安静地睡觉。


我就一直抱着他在医院走廊里走来走去。


在那之前,我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了。凌晨三四点钟,我抱着他,端坐在多余的病床上昏昏地睡去。


手里的力量一刻也没有松懈,即便睡着,也知道手上有一个小生命。


从那以后,超能力就练成了。



骑马骑马


从他的脖子能够直起来那天开始,我就经常把他架在肩膀上,出去溜圈。


小区里新生儿很多,大多是妈妈或奶奶带着,她们望着我肩膀上的孩子,瞪大了眼。


半岁前后,他坐肩膀坐得很娴熟了,我就只需用一只手扶着他,用轮换手来解决臂膀酸麻的问题。


妈妈和奶奶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这位爸爸,心可真大!”


心并不大,但有数。



一岁左右,坐肩膀不用再扶着他的后背,拉着两条腿就可以了。他非常放松,双手也不扶我的头,自顾自地玩他的玩具。


有时手里拿着的是一个小棒槌,玩法就是使劲敲打我的天灵盖。


痛,但忍着。


别人学着我的样子,把他放在肩膀上,他就十分紧张,双手死死地抱紧人家的脑袋。


他只信任爸爸的肩膀。


开始学说话后,他会指着我的肩膀喊:“骑马,骑马。”



爸爸在呢


他克服对雷声的恐惧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天上响雷,即便不那么大声,也会吓得浑身一震,然后哭起来。


如果是那种不及掩耳的迅雷、巨大的霹雳,我就能感受到他更大的恐惧:浑身哆嗦,脸色煞白。一岁半,会走路了,他就会在震惊过后向我冲过来,紧紧地抓住我。


我把他搂在怀里,抱着他的头,亲吻他的前额,说:“别怕,爸爸在呢。”



后来,除了霹雳,一般的雷声他不再害怕。过年,窗外很多人放烟花,一声一声,轰隆隆地响。


我告诉他,打雷就是天上有人放烟花。


于是,每逢有雷声,他就到窗口张望,口里发出烟花的拟音:“秋——砰——”


会走路了就不肯让人抱了,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有一次,正走着,前方发出一声巨响,是挖掘机把一抓斗的石头倒在卡车货厢上。他突然回头,一样脸色煞白地向我冲来。我一把将他拥进怀里:“别怕,爸爸在呢。”


他喜欢狗。


还有一次,看到前头有几只小狗,他兴奋地冲过去,还差1米远,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冲着他吠叫起来。他又吓着了,一样的制式反应:立即转身向我冲来。


他一边流泪一边说:“爸爸在,爸爸在。”


我知道了父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有你在,他就不害怕这个世界。



爸爸超人


他喜欢看书,出生后两年内,他买书花费的钱比我还要多。一岁多他就拥有了自己的书架,上面有100多种绘本。


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在家里玩,有时他会自己拿一本绘本,坐下来,把他喜欢的柴犬毛绒玩具放在身边,一起看书。


有时他一天会看十几本书,牙牙学语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要看书,还要看书。”


妈妈很会讲故事,经常陪着他看。



爸爸除了会讲故事,还会画画,所以会一边看绘本,一边把他喜欢的小兔子皮普和小老鼠波西画在黑板上。他很兴奋,很多天都舍不得擦掉。


画完问他:“爸爸厉不厉害?”


“爸爸,厉害!”

“爸爸是不是超人?”

“爸爸,超人!”


这是我们父子俩最经常发生的对话。


有一本绘本叫《我爸爸》,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里面,爸爸游得和鱼一样快,吃得跟马一样多,和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跑步得冠军,什么都不怕,能把大灰狼赶出去,敢跟大力士摔跤,还会高空走钢丝……


绘本告诉孩子,爸爸是超人。


我希望他相信爸爸是超人,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保护者强大。


你在后面,他就放心地往前走。





作者 | 副主编李少威 lsw@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