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冈中学没有神话

张昭 南风窗 2019-07-26



谈及湖北省的黄冈中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所曾经的中学教育神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一枝独秀,缔造了牢不可破的神话。


黄冈中学的神话到底是什么?答案肯定不是黄冈密卷。


如同此前的传闻,这所中学的模式无非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部门到学校,再到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无人不重视教育。


尽管坐落在一个经济极度落后的小城市,地理位置也偏僻,但这所学校却是寒门学子最大的希望,曾为无数人铺开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然而,神话没能坚持太久,这所超级中学在后来的时代变革中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再无昔日的辉煌。


现在,已形成的巨大差距让这所学校的回头追赶显得有些吃力,镜头聚焦下的黄冈中学略显落寞。



0

光阴的故


高阳是黄冈中学2017届的毕业生,现在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黄冈中学的顶峰时期,但当年的辉煌,熟稔于心。他向《南风窗》记者讲述了黄冈中学的故事。


“黄冈神话”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


这个班当年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都考进了重点大学,并囊括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六名,仅失第四名。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名,自此“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


黄冈中学1979年高考班提前录取名单,25位同学里有8位被清华北大录取


那时候,黄冈中学可以面向全地区甚至全省招生,在“神话”的光环下,学校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学生。


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各地农村家庭,秉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学习动力十足,迫切想要通过考上理想大学的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那时候,黄冈中学的老师也很拼。曾任黄冈中学校长的曹衍清在接受凤凰网的专访时特别谈到,黄冈中学的老师责任心非常强,经常是下自习后改完学生作业,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分发下去,效率特别高。老师还会自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优异的教学成绩吸引了更多的名师来校任教,有些老师甚至是来自外地。



黄冈中学集中了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而且学生苦读,老师责任心强,整所学校充满了尚学的风气,但真正让它傲视群雄的三大法宝是:高考、奥赛和教辅资料。


尤其是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了无数的荣耀。


高阳一直觉得,奥赛是黄冈神话的灵魂,也是黄冈人的骄傲。


据广州日报报道,2007年之前,黄冈中学获得了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而那些历届奥赛之星的照片,依旧挂在学校的官网上,见证着当年的辉煌。


1990年,北京举办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五金一银,位居苏联和美国之前。而黄冈中学贡献了当年参赛选手六名中的两名。比赛后,新华社采写的队员故事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国邮电部为第31届IMO发行了纪念明信片


1994年,黄冈中学举办90周年校庆的消息,在当天的央视《新闻联播》中排在第五条。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发来题词,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都对此活动另辟专栏报道。



那时,黄冈中学在中国教育界是神话般的存在,黄冈秘籍、黄冈密卷、黄冈宝典等各种教科辅导书籍、试卷畅销全国,只要带上“黄冈”二字,就能够吸引众多的师生家长前来购买。



02

神话的陨落


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新世纪之后,逐渐走下了“神坛”:近20年湖北产生的高考状元中,黄冈中学只占了1个。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


世事如棋,变化莫测,黄冈神话的陨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巨变。


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保送脱钩及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出台,黄冈中学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其实这所学校本也没有什么神话,成绩都是师生用汗水换来的,外地的人可能都觉得很惊讶吧。”高阳说,“但它确实走了下坡路,还是黄冈太穷了,终究留不住人。”


黄冈市只不过是鄂东南的地级市,下辖的9个县级行政区,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全省的倒数几位。这里没有支柱性的工业基础,大多数人靠农业和服务业维持生计,年轻人多外出打工。黄冈中学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


黄冈是鄂东南的地级市,下辖的9个县级行政区,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陈伟是黄冈中学2017届的毕业生,现在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在他看来,搬入新校区是黄冈中学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性事件。


2004年,学校从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搬到了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大,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学校也因此债台高筑。而黄冈市政府每年拨给学校的财政资金也不多,根本无力偿还债务本金。


在新校区落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黄冈中学老师的工资未见涨幅,不少老师被武汉等地的学校高薪挖走,还有不少出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并成为当地的骨干老师。


黄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王宪生早先在接受中青报的采访时说,当时选择离校的老师,先是到南方去,然后是武汉。数学组总共也就30多个老师,前前后后走了十多个,而且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的骨干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


2004年,黄冈中学的物理竞赛教练姚学林去了深圳中学,不久便实现了该校在物理竞赛奖牌上零的突破。至今,他已经带领学生拿到了3块国际奥赛金牌。在武汉,竞赛成绩独占鳌头的两所高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武汉二中,竞赛教练都不乏黄高教师的身影。


黄冈中学校网上的“奥赛之星”们


高阳对此深有感触,他向《南风窗》记者介绍,高考出成绩的时候,他的地理老师曾劝他复读,地理老师说可以再带他们一年。


后来他才听懂了老师的言外之意,地理老师和丈夫带完他们这一届之后就去了南方。他们都是特级教师,她的丈夫也是学校的物理奥赛教练。


陈伟的化学老师是学校的奥赛教练,专门带竞赛,但后来也选择去了别的学校。


“金牌教练”、骨干教师成批地出走南方、武汉,给新学校的高考成绩带来了繁荣。大城市的孩子在素质教育之外,还能享受“黄冈质量”的应试教育——这令本就先人一步的大城大校,在高考领域更加求仁得仁。


另外,校区规模扩大带来了人为扩招的问题,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入黄高,稀释了优质生源,影响了学校的高升学率。


占恻是黄冈中学2017届的毕业生,在高中的时候,他已知道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三四百名“择校生”,这部分学生只要支付一定的择校费就能够进校学习。



此外,在争抢优质生源的过程中,黄冈中学亦是腹背受敌。


一方面,市区下属的各县教育都发展起来了,当地县城高级中学为了能够留住本县的优质生源,会在黄高预录考试之前提前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提前进入县城重点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学习,这一截流的方式使黄冈中学的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武汉的几所重点高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汉二中等名校也会来抢夺生源。这些学校甚至会给出优厚的条件,例如减免学费,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等等。而彼时的黄冈中学并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因此也难以留住这些学生。


武汉二中


陈伟的初中是在学校的重点班。当时县城的预录考试时间在黄冈中学之前,他们班有四位同学通过了考试,隔壁的重点班有五位。他清楚地记得,这九位同学去往县城重点高中的那一天,全校的师生为他们送行,还有老师沿路敲锣打鼓,很是喜庆。


而他没能通过考试最终去了黄冈中学



03

遮蔽的光彩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高中教育只有两个神话:“海淀神话”和“黄冈神话”。与北京的“锦上添花”不同,“黄冈”一直代表着小城市“逆流而上”的勇气,成为寒门学子通向理想人生的代名词。


不仅是黄冈,很多落后地区,都存在两种鲜明对比的现象:经济上的极度落后与教育上的极度重视。


在这些贫困地区,高考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他们挤出所有的时间学习,付出了血汗和青春,甚至损害了身体,只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然而,无论学生再怎么“争分夺秒”,当“素质教育”的浪潮席卷全国时,他们还是摆脱不了掉队的命运。


学校不可能给每一名学生配上电脑,也没有财力聘请外教教授英语。学生更没有充足的资金出国增长眼界。农村学生占60%的黄冈中学,以及更多的“黄冈式中学”,越来越难与大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占恻记得入学半年后,学校就换了校长。新上任的校长何兰田,以前是黄冈市下辖县城黄梅县重点高中的校长,他上任之后学校开始推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


近两年黄高招生政策也有变化,开始推行小班教育。占恻高中的时候学校每年招1200人左右,但现在缩小了招生规模,每年只招800人。


减招的直接效果就是高升学率,整体上看,近两年应届毕业生的一本率接近98%,而且六成的学生可以进入“211工程”高校。


高考完后的黄冈学子“扔书”释放压力


黄冈中学在外人的眼里没落了,但重拾黄冈教育的辉煌,依然是所有黄冈人的心结,他们如同没落的贵族,仍要找回先辈曾拥有的光辉。


时代在变,以苦为极的“黄冈模式”也不再那般坚固了,但黄冈的没落,并非应试模式的没落。在社会选拔方式没有根本变革的环境里,黄冈中学的同行者、追随者,效仿者,不曾减少,它们还在背负着各种骂名、非议、赞美,为出生寒门的学生,提供一条看得见的“美好人生路”。



作者 | 张昭

排版 | GINNY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