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a出轨了,婚姻还要继续吗?

罗震 南风窗 2019-12-12



前阵子,马伊琍发布微博宣布离婚,给曾经那句没有加注标点的“且行且珍惜”划了上了一个句号。


这对夫妻的家事从2014年引发互联网第一次“吃瓜”狂潮,到5年后落幕,围观群众在惊讶之余,也发现”出轨后“结局往往是注定的。


正如离婚是结婚的反面,出轨是伴随人类感情的永恒话题。


林丹、许志安、马蓉等事件已经反复证明这一点,并引发对于出轨容忍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者中,许多是未婚的年轻人,但不妨碍他们热烈地讨论婚恋话题。



他们喜欢用最新、最严格的道德标准对公众事件进行审查,理论武器被称之为“三观”。三观不正的人事,是被全面否定的。“我”和“他”不是具有复杂人性的同样的人,而被严密、强烈地区分开来。


里头的逻辑是——他会犯错,我不会。



01

出轨这事,男女有别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轨在公众视野中是男性的专属行为;女性更常被称“偷人”、“偷情”,她们被打入淫妇之列,承受更强烈道德谴责乃至刑罚。


封建时代,家庭是男主人的私产。不管他在外是何种社会地位,回家关起门来,不妨做一位小型君主。他的出轨欲也被多妾制部分地法理化。


对男主人出轨的态度,《红楼梦》里有高度概括性的一幕:王熙凤撞破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大闹一场。贾母先痛骂贾琏,末了说: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的住呢?从小儿世人都这么过的。”



一种奇异的景象形成:出轨被视作不道德、不体面,正因如此,它格外需要息事宁人。它的不道德和不体面随之淡化,在默许中变得较为常见,并被划定在家庭的私域之中。


评价一个男人要看他的社会功绩,化解婚姻的危机则是妻子的义务。


做到一点,她聪明且“识大体”。


产生这样思维的历史背景是,婚姻的本质是一场互相的物化:男性是女性的终生饭票,女性是男性的繁殖机器。直到民国,女作家依然毒舌,说:“婚姻是合法的卖淫”——强调并吐槽它性与繁殖的功能。


女性的出轨则与绿帽文化结合在一起,关乎男主人的颜面。更近一步,她母亲的身份也随之受到质疑。



这种关系遭受到隐秘的反抗,但因无工作机会,又无婚恋自由,婚外情几乎成为唯一的反抗行为。从《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构成了一系列女性出走的故事。


它们与人性复苏、女性的自我发现联系在一起,当然,也伴随着颠覆的快乐。


逻辑链条延续到当代,产生了变种。日语中,“平日昼颜妻”,指在丈夫工作的白天出门和其他男性幽会的主妇。她们一般社会接触面较小,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照顾丈夫和孩子。日剧中,“昼颜妻”有这样一段自白:


“婚后三年,老公就把老婆当成冰箱了。打开门就有食物,坏了会很不方便,但是也不会保养。可是你在外面谈恋爱的话,在家对老公也会宽容。”


这些主妇依然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家庭是男主人的私产”,并认为婚外情的快乐能让自己“甘心去洗丈夫的袜子”,这是一个颠覆对方,自我平衡的心理过程。


《昼颜》剧照


性的背后是权力:对于男性,掌握更多的性资源甚至是可堪得意的资本,权力与魅力的象征。


反过来,他如果发现妻子婚外情的对象比自己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更低,意味着巨大的愤怒:他的男性气质和尊严受到难堪的羞辱,背叛和矮化同时进行。



02

漫长中年该如何渡过?


婚外情就意味着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吗?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塑造两组婚外情的典型:


  • 奸夫和淫妇

  • 负心汉与狐狸精


分别对应女性出轨和男性出轨,后者明显轻微。


但实际上,男性出轨似乎天然地比女性出轨在道德上更加罪恶。只要生理性的差别存在,生育就是横亘在男女之间的最大不平等因素。在照顾家庭和小孩方面,女性几乎无法避免不比男性付出更多的精力。



过去,男性作为家庭唯一或大部头的经济支撑者,可以理所当然地减少做家务与带孩子的时间,工作应酬也为婚外情创造理由。但在当代,经济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正在减少。


当经济平等,“大男人”的特权是否会就此消失呢?


矛盾性马上浮出水面:一方面,宽容被新生世代视为陈旧的陋习,并对原配怒其不争。


另一面,浪子回头依然具有惊人的魔力,痛骂小三也令围观者大呼过瘾——即便那同时也是为丈夫脱罪的过程。


对于想继续维系婚姻的一方而言,“真爱”无疑是最糟糕的状态,所有的方法都可能失效。有的出轨者深信找到了人生的“真爱”,有的则拿它摆脱奸情的指控。


渡边淳一在《失乐园》里提供了一个“真爱”的模型:出轨的中年男女在沉重的道德包袱下选择自杀。死亡使真不容置疑,又使爱理想化,最大程度地免于道德的责难。


《失乐园》剧照


在作家那里,死亡使自证真爱简单化了。现实也许有这样的例子,但大多数人爱惜生命,出轨者也许比他人更贪爱现世的快乐。


但在不少人的评价体系中,满足以下条件的依然有机会得到一些宽宥与同情,包括:不隐瞒与欺骗,爽快地离婚;让度财产甚至净身出户;最重要一点,和出轨的对象结婚生子,用一个新家庭的合法性取代前一个的——摆脱婚外情的身份。


虽然“第三者”常被指责为婚姻的破坏者,但有时连批评者自己也相信,感情的问题早在第三者出现之前已经产生。


问题可能表现为巨大的矛盾,也可能“无事发生”。


《失乐园》也展现了这个的状态:夫妻关系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自然地走入稳定的阶段。


稳定,但无趣。连同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工作环境构成了毫无变化、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人生状态。



这是多数人漫长中年时代的写照。


这也是中产阶级的困惑,出轨也成为中产的专属烦恼。


我们对于之上或以下阶级的幻想是:他们要不忙于生计,现实已经削磨了情感的需求;要不坐拥无尽的共同财富,早已“各玩各的”。



03

离还是不离,这是个问题


离婚并没有那么容易,捍卫婚姻的当事人往往喊出这句话:“他/她是不会为了你和我离婚的。”


婚姻一场契约,有时甚至是结盟。融合两家人的财富和社会关系,大部分的物质和精力被用于养育共同的下一代。


是否离婚是一场风险和收益的评估。


可预见的风险有:


  • 财产的分割

  • 口碑的流失

  • 和子女分离

  • 两个家庭社会关系的分割

  • 未必能找到条件更加优越的对象


离婚后是否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是双方都在权衡的问题。



孩子是重要的考量。眼前的痛苦是不重要的,未来和结局才重要。孩子就是这个未来。


因此“不折腾”成为一些父母的决定,除非实在忍不住了。高考结束后的离婚潮显得有迹可循。


不少人觉得,破碎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弊无利。但离婚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孩子对于它的观点几乎完全来自于自己的体验,也就是父母对此的处理。


如果两个人能体面的分开,在一个文明社会,离婚没有理由给一个孩子造成任何来自他人的负面影响。


感情的聚散是夫妻双方的事情,不要再用成功或失败评价一段婚姻。成功是一种世俗的判断标准,存在于他人的注视之中,具有量化的标准。


《少年派》剧照


婚姻的成功不外乎包括:经济条件不错、夫妻和睦、孩子听话且成绩优异。失败则是丢脸的,所以许多人即便感情破裂也选择在外人面前强撑。


强撑也体现在家庭内部。感受到父母是不相爱的。


对于孩子,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伤害。



04

再过一百年,家庭会怎样


常伴出轨话题的是一夫一妻制是否符合人性的讨论。也有人进一步思索,婚姻是否是一项正在消亡的制度。


现代婚姻的建立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减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共组家庭的风险,包括合并财产和共同生育两方面。合法的婚姻建立双方紧密的关系,防止一方“跑路”。


但如果其他事情能做到这一点,人类还会选择婚姻吗?


《婚内情》剧照


人类早已开始尝试。20世纪后叶,家庭的形式呈多元化发展,“非家庭型家庭”大量出现,包括同性家庭和非婚同居的异性家庭。


不少国家陆续为同居关系颁布了单行法,或在现有法条内加入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支持、保护他们的生育与财产安全。“非婚同居”的当事人部分地享有婚姻法的权力,部分地履行义务,结合或分开较为轻松。


早在2006年已有调查显示,美国50.2%的家庭不存在婚姻关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些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但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选择同居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走得更远的还有“开放式关系”。


2015年的《奇葩说》对此专题作的讨论,几乎是这个词在中国第一次较大范围地进入民众视野。开放式关系,指双方不约束对方,不要求一对一的终身情感关系。这建立在平等且自愿的基础之上,一段感情的相处模式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它可能是人类未来的感情模式吗?



回顾历史,早在它被当成一个理论提出来之前,早已有人这么操作了。但它会不会变得公开、主流,乃至以制度的形式被确立,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话题。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讨论它本身就是不可想象的。


人性是矛盾的。一方面,它渴望自由、快乐、轻松,另一方面,它渴望唯一、稳定、归属。


“唯一”是一种拥有某物的心愿,“它完完全全地只属于我”;“归属”则来自于将自我部分或全部地消融在集体之中,比如家庭。


缔结家庭是被视作开创个人史,血缘关系被认为包含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想象一个古老的情境:一个人抱起他的婴儿,察觉他的身体里流着他的血,世世代代地传递。这个文化下,共组家庭以缔结婚姻为唯一方式,以两性的生育和共同财产为重要基础。


《犀利人妻》剧照


婚姻有可能被其他形式所取代,一是因为生育或许将不再成为两个人结合的必然目的;二是因为法理性的社会义务正在取代“天然的”、生理上的父母义务。那么,它的消亡也带来一项讨论:“家庭”还会存在吗,它会消亡吗?


思考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


家庭的概念早已且正在朝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原生、重组、同居、单亲、领养、丁克、不婚、独身……假定每个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各种形态将不再具有“出奇”的可讨论之处。


这或许很难想象。但两百年前,家庭成员主要由父系或夫系一方的亲属组成,“家族”才会涵盖母家;一百年前,两个年轻人独自组建家庭还相当新潮,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主流,和父母同住相反较为少见。


再过一百年呢?


作者 | 罗震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