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巴马拍下了曹德旺的美国工厂

曹柠 南风窗 2019-12-11


最近,一部由奥巴马夫妇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火了。美国前总统的电影首秀拍的却是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故事。

 

《美国工厂》于8月21日在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平台全球上映,在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时大获好评。

 

该片官方推特的宣传语这样描述这部片子,“当一位中国亿万富翁重新开了一家工厂,雇佣了2000名美国蓝领工人时,早期的希望和乐观被挫折所取代,因为高科技的中国公司与美国工人阶级发生了冲突”。



中国资本家与美国工人

有时候,万千数据、道理都敌不过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这部片子将中美冲突、劳资冲突、人工与自动化的冲突的图景生动地展现出来。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工厂》的故事。



2016年10月,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郊区莫雷恩,由福耀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竣工投产。

 

代顿是莱特兄弟的故乡,曾是风光无限的汽车工业城市,出产的雪佛兰S-10型汽车是当地的骄傲。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通用公司遭受重创,代顿市的汽车工厂倒闭了,留下两千多个失业家庭,而7年后,中国的企业家让一千多个家庭重新获得了工作。

 

当地人对工厂的到来感到无比振奋,称它给衰败的城市带来生机,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项目之一”。当地为了促进就业,亦承诺给福耀提供补贴和减税福利。



老鲍比在通用的工厂里工作了大半辈子,工厂关闭后,有一年半的时间,他几乎一无所有。当终于在福耀获得一个工作时,他热泪盈眶,“感谢上帝,又有事做了”。

 

叉车操作员吉莉说,自从通用倒闭之后,她的房子就被收回,努力着想回到中产生活,但失败了,无家可归的她住在了姐姐的地下室里,房间杂乱阴暗。

 

中国员工小王成年之后就一直在福耀工作,他在这个岗位坚持了20年,因为他喜欢这个工作,他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但却只能远离亲人。工厂的生活还是艰辛的,他经常没有时间吃饭,就带一包夹心饼干,每次吃两块。

 

随着纪录片诙谐的配乐,美国的工厂一点一点地建设,两国的员工也成了朋友。这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美国资本引进来的故事在一片希冀中展开。



文化差异下的劳资冲突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缓缓走下飞机,受到了隆重的欢迎,甚至工厂前路的名字就被命名为福耀大街(Fuyao Ave)。

 

和福建的许多商人一样,曹德旺看重风水,在考察工厂时,他似乎是觉得门的朝向不吉利,执意要求改掉,美方主管非常纳闷儿,尽管会浪费35,000美金,但他还是无奈照做了。

 

在办公室的大厅,当地的中国负责人说我们要不要挂一个中国的象征画,例如长城,曹德旺连忙摆手说,“就挂美国的吧,入乡随俗。不要去刺激他们。”



曹德旺来到俄亥俄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控制成本、占领市场。“中国天然气2块2一立方,美国只要7毛钱,美国的电价也只有中国的一半,才3毛钱。”汽车玻璃运输成本高,为了留住美国车企这些大客户,在美国办厂是最佳选择。

 

当然,他也有更大的算盘,“中国到美国来办企业,最关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然而,愉快的合作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阴影从竣工开业的典礼就已经投下。

 

俄亥俄州议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Brown)出席,讲了一番鼓舞人心的场面话,紧接着画风一转,提起俄亥俄州引以为傲的工会传统,并且提醒福耀重视这一传统。

 

活动后接受采访,记者提到工会问题,曹德旺面露难色。

 

“工会进来,我就关门不做了。”曹德旺斩钉截铁。



按照美国法律,在没有工会的工厂,如果工人有意见,可以直接向工厂的管理层提意见。但一旦工会介入,工人维权就只能通过工会,谈判、抗议、罢工都由工会组织。

 

专机上的曹德旺,眉头微皱,忧思重重。他看得一针见血,美国工人效率低,产出低,不服管,一管就找工会闹事。

 

曹德旺深知,工会介入工厂的管理,会降低生产效率,钝刀割肉的慢亏,损失会远超过初期投入的五亿美金。

 

怎么能让美国人接受中国在美国投资办厂,这是曹德旺面临的难题。

 

玻璃生产车间温度很高,生产线布置得非常密。不断重复相同的工作,工人怨言写在脸上。他们对着镜头,“为啥我要干这个?


 

老鲍比在通用工厂工作了15年,从没受过工伤,但是在福耀工作之后却受了非常严重的工伤。接连而至的11起工伤引起了媒体关注。

 

压抑的工作氛围和强度使得支持工会介入的声音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在工厂门口示威。

 


“入乡随俗”

企业风格的张力不仅体现在代顿,也体现在福清。

 

福清是福耀玻璃的大本营,美方的管理层和技术主管来访问,大屏幕上写着“欢迎美国客人莅临参观指导”,但其实他们是来学习“先进生产经验”的。

 

每天生产7000片玻璃的流水线上,看着中国工人毫不停歇,美方的主管忍不住拿出了手机录下视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这么厉害”。


但中国工厂的秘诀美国人一时间难以消化。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矗立在集团总部门口。在工厂的角落,他们发现,收拾玻璃碎片的中国工人没有戴防护眼镜,甚至不戴防割手套。

 

看着中国工人列队、报数,整齐划一,接受训话,集体喊,“下午好”“谢谢”“对不起”的口号,拍手鼓掌,相互鞠躬。美国人面面相觑。

 

中文流利的美方总监说,美国工人就是太烂了,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拿工资,不是为了做玻璃。

 

中方的接待人员宽慰他,一个月放8天的假,每天工作8小时已经很爽了,还由衷建议“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团结力”。

 

在福清,除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差异,价值观上的差别也很值得玩味。



新春晚会上,伴舞的小朋友穿着小鸡的服饰,表情呆萌,楚楚可怜。紧接着是一群身穿亮黄色裙子的女员工打着快板说唱,内容是企业的智能转型。

 

晚会的另一环节是,集团内部几对新人举行的集体婚礼,展示他们以工厂为家的生活。

 

当美国员工开火车在台上表演节目,随着音乐扭动身体,中国员工也兴奋了。

 

这种和谐多少令人感动,有位美方员工情绪激动,走出了场地,他缓慢哽咽着对镜头说,“我们是一个大星球,一个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围绕工会的斗争

圣诞节到了,在俄亥俄州的大雪中,玻璃碎渣,或者说晶莹的碎片,窸窣响着。制造业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但中美工人却各有各的盘算。

 

中国员工小王在宿舍做着菜。一天最享受的就是,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坐在桌前抽一支烟,让心沉下来。他对工作认同感很高,将其比作“铺设导轨,为了让火车顺利开起来”。

 

美国东北部的冬天萧索而寂寥。工作的艰辛,漂泊的疲惫写在他的脸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格外想家,他只能默默流泪。

 

吉莉住在了员工宿舍,480美金一个月,她又有了自己的家,她在房间里面挂上了圣诞节的装饰,房间瞬间温馨起来。但她也加入了支持工会阵营。

 

中方的管理层强调,需要智慧引导美国人。甚至有人问,可不可以强制美国人加班?大家一筹莫展。



从70年代起,美国的反工会咨询行业稳步发展,福耀雇他们来说服员工投反对票。胡萝卜加大棒,一边用提高时薪的方式利诱,一边有目标的淘汰了很多工会的员工“要招一些优秀的、年轻的员工进来培养一种企业文化”。

 

美国员工也在抱怨,他们想得到的,不仅是薪水,还有鼓励。一个流程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中国的主管告诉他只管照做就好。

 

工人的态度很纠结,他们担心失去工作,也担心引入工会后会助长员工的懒散。

 

摩擦不断升级,在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鼓动下,工会的呼声日渐强大,集会上一番激情的演讲之后,冲突被形容为工会和福耀的“战争”。



从1月到10月的亏损接近4000万美金,曹德旺焦头烂额。

 

公司开始整改,希望快速实现盈利。美方的经理被撤职,继任者是中国人刘道川,1963年生的他在美国待了27年,在中国干了26年,英文流利。

 

在他的逻辑里,优秀的员工要勤劳肯吃苦,最重要的是听话。而美国工会觉得。他们还要追求“人的价值”。

 

一山不容二虎,最终福耀“赢了”,以868反对,444支持,否决了工会的介入。

 


新的“敌人”

美国汽车工业一直是出了名的高利润行业,福利待遇好不说,企业荣誉感还特别强。然而,时过境迁,新的“敌人”出现了。

 

干了两年半之后,罗伯还是被解雇了,理由是操作电脑系统的动作太慢。被辞退之前,他还对他的中国同事小王十分感激,称是小王教会了自己生产玻璃,“我们是兄弟”。



而老鲍比也因为工伤离开了工厂,通用曾给了他很好的生活,但当工厂关门时,他的好日子也戛然而止,“我们再也赚不了那种钱了”。

 

在技术变革面前,中国老板和美国工会的矛盾不再突出,“敌人”成了自动化。《美国工厂》是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挽歌,但这挽歌,不仅为代顿的工人而鸣。

 

影片最后,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国工人走在上班的路上,而地球那端的同一场景,美国工人穿得五颜六色,举止放松,甚至散漫。中美两国的蓝领层一同走向那模糊不确定的未来。



看到这,五味杂陈,我脑中蹦出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主人公引述父亲对自己告诫。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美国的制造业还能复兴吗?中国的民营企业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吗?那些和曾经曹德旺和奥巴马一样的年轻人,还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吗?《美国工厂》无声地叩问着我们。


曹德旺与奥巴马

看完这部片子,我佩服的是两个人,一个人在片中,一个人在幕后,片中的那个人是曹德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制造业的代表性人物。

 

而幕后的那个人是奥巴马,美国的前总统。“退休”的奥巴马两鬓斑白,但在社交媒体上还在捍卫着一个美国政治家的基本体面。

 

曹德旺与奥巴马,时代变革的两个缩影,因为这部片子,又被联系到一起。


奥巴马与《美国工厂》导演夫妇


1961年,奥巴马出生在出生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童年在印尼、夏威夷之间奔波,1979年随母迁居美国本土。

 

奥巴马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黑人、平民阶层、边缘地区,然后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一出道就成为政治明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2013年,奥巴马提出要恢复制造业大国地位。2014年,奥巴马亲自组织了一场“选择美国”论坛。“奥巴马到场讲话,国务卿、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和国税总局局长全部到场,福耀就是那时候进入美国的”,曹德旺在接受《南风窗》记者专访时回忆道。

 

而曹德旺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孕育出的时代企业家。



1946年生人的曹德旺,父亲曹河仁曾是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一岁多跟着父母从上海转移到老家福清,但船沉了,家底散尽,他从“富二代”沦为了“穷二代”,9岁上学,14岁失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

 

第一次创业,他从福建收购白木耳去江西卖,赚差价。结果被出卖,亏光了所有本钱,搭进了妻子嫁妆,还欠了一屁股债。

 

1983年开始,曹德旺承包下亏损的乡镇小厂。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逐渐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曹德旺是中国企业家中的“异类”,他有很多标签,乡土企业家、玻璃大王、首善、反倾销胜诉第一人。但他的低调经常令人忘记,他是中国少数真正懂国际化经营的顶级企业家之一。

 

他很早就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2001年到2005年福耀对美国反倾销官司中,曹德旺花费一亿多元,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目前,除了在国内16个省市有生产基地之外,福耀集团在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工厂和设计中心,全球员工约2.7万人。



刚开始在美国投资的时候,不少国内媒体惊呼““曹德旺跑了”。

 

奥巴马卸任后,他的继任者将重振美国经济的矛头对准了全球化、自由贸易,中国企业亦成为其打击对象。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认知也开始转向,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令世界经济蒙上阴影。

 

在2016年的总统选举中,俄亥俄州与密歇根州的选举人票被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斩获,成为了其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的关键两州。而此前,两州曾一度是民主党的票仓。

 

特朗普曾承诺给当地工人带来再就业机会,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却导致中国对美国投资骤减,片中的这家美国工厂反而成为当地仅存不多的“重要生命线”。

 

有趣的是,奥巴马的演讲结尾每次都有一句,“May God bless you.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福耀两个字凝聚着曹德旺的人生追求,“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福耀之歌《透明的世界》中唱道“春满中华,福耀人间”。

 

他们都爱自己的国家,各自追求着自己的“中国梦”和“美国梦”。他们懂得对话和合作远胜于冲突和对抗,这让两人彼此间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有评论认为,福耀的美国工厂并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意义,还有批评认为该片用戏剧张力掩盖了产业转型的痛楚。但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想讲的远不止经济上的问题。

 

全片的格调克制而包容,没有旁白,逻辑线的展开基本靠受访者的同期录音和背景信息。主创团队申明,不想“用镜头写一篇社论”。中国人没有被丑化,美国人也没有被美化,展现的是必然但无可奈何的冲突。



奥巴马表示拍摄这部影片初衷是“如果能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解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恐惧,缓解人们的焦虑,那么就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团结”。

 

福耀最初是想请外国团队做一部宣传片,但深入沟通后,索性决定“让他们拍一部他们想拍的影片,怎么拍都可以”。所以,如此原生态的企业内部故事才有机会被国际观众熟知。

 

为什么要佩服他俩?可以说,奥巴马的用心良苦,曹德旺的务实胸襟,促成了《美国工厂》这一全球化时代耐人寻味的注脚。

 

人往高处走,而资本必然往集聚成本低的地方流动,《美国工厂》的故事是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对中国而言,从改革开放中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中国如果不继续开放,下一步的现代化是不可能找出一条关起门来自己发展的路的。

 

曹德旺和福耀玻璃是幸运的,虽然波折不断,但还算落地生根,实现盈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韬光养晦,埋头搞发展,很少抬头去看中国崛起阴影下的世界,也不太理解自己的进步给全球其他地方带来的变化。

 

覆巢之下无完卵,《美国工厂》提醒我们,要想理解全球化的复杂图景,就得平心静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球化,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曹柠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