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票房干掉好莱坞,国产片真的崛起了吗?

谢奕秋 南风窗 2019-12-08


进口大片已走下神坛。


不是吗?以最直观的指标——中国境内历年票房冠军来看,近5年无一进口大片登顶。


自1994年首部进口大片上映以来,25年里有11年是进口大片夺冠,包括《泰坦尼克号》《珍珠港》《2012》《阿凡达》以及3部《变形金刚》等。而这,已经成为愈发遥远的历史。


中国已于2012年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在中国市场上,若干好莱坞电影甚至取得了比在美国本土市场更大的票房。因时而变,为了中国市场而调整拍片思路,成了好莱坞的新风尚。


《阿凡达》剧照


进口配额制下的非美国影片,这几年也迎来中国市场变局:韩国电影被日本电影取代,印度、俄罗斯和西班牙的电影走红……而不占进口配额的中外合拍片和配额相对宽松的买断片,也时常带来意外的惊喜。


国产片走出襁褓,与国际一流大片同台竞技,利用本土文化和人口红利“愈战愈勇”,诚可激赏。而暑期“国产片保护月”以及元旦春节档等,给了国产片更大的迂回空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再造也出了一份力。



1994,进口大片时代到来

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多年历程,而尽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一批优秀国产片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但真正为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奠基的,却是2002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英雄》(曾蝉联两周北美票房冠军,海外总票房约1.76亿美元)。此时,距离“进口大片”首入中国境内公映,已经过去了8年。


许多回溯性文章,对于1994年华纳公司电影《亡命天涯》的引进一笔带过,因为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2580万元票房,似乎并不显眼,而且与第二年施瓦辛格电影《真实的谎言》的1.03亿元境内票房相比,也的确相形见绌。但在当初,试水性质的《亡命天涯》在中国舆论场所激起的巨浪,远比它的票房效应更值得纪念。


《亡命天涯》剧照


当时,质疑中影公司引进在国外已取得高票房的“大片”的声音,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政治老眼光,认为“跟当年鸦片进中国一样”;另一种是经济零和思维,认为“用中国的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


这两种声音在北京尤其突出,以至于中影公司只好绕过北京市电影公司,通过区一级的海淀电影公司放映《亡命天涯》。即便如此,该片在北京公映一周后,试图续签合同“加映4天”的动作,也被市里的一纸通知叫停。


其实,“自1995年起,每年进口10部大片”(正式说法是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是更高层已经同意的事,也是广电部(广电总局前身)扭转电影市场颓势的改革大手笔;无论《亡命天涯》(至今豆瓣评分仍有8分)是否够格,后续的进口大片都会接踵而至。


《亡命天涯》剧照


观影人次不会说谎。1991年,全国观影人次只有144亿,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如1979年的293亿人次)可谓腰斩,1993年更只剩下42亿人次。


可见,取消对国产电影的“统购统销”势所必然,而打开“另一扇窗”,以票房分账的方式引进海外新片(而不是廉价买断的老片、烂片),则是在发挥至关重要的鲶鱼效应。


事实也很快印证了这一点。


即便在引进大片的头20年里,就年度票房冠军而言,国产片也堪与进口片平分秋色。像《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都是破十亿元的国产片。


《人在囧途之泰囧》剧照


而在最近5年,由于各方资金云集,国产片更是声势浩大。《捉妖记》票房近25亿元,《美人鱼》首破30亿元大关;《战狼2》则突破56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之冠。


2018年,中国大片集体发力,《红海行动》以36.5亿元夺冠,二、三、四名分别是《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把进口片翘楚《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挤到了第五。


2019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票房达到46.6亿元,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突破49亿元。可以说,在进口大片时代,国产片才获得了真正平等竞争的机遇,并在与一流大片的近身肉搏中检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本土市场。


《流浪地球》剧照



分账制:磨合与博弈

比起共同培育中国的观影市场,进口大片对于中国电影生态的重塑,其实更加可贵。


所谓进口大片,不同于普通的进口影片。1949—1976年,中国一直有进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买断价通常是2万美元,这个价格不可能买到新潮的进口大片。


传统上,中国电影业的收入分配模式是,影院将全部放映收入截留50%,其余50%交由中影公司分配给相关环节。譬如,制片厂、拷贝洗印厂、省以下各级发行公司各得15%,余下5%归中影公司。这种模式,不太可能激励制片厂去“高投入高产出”。



进口大片的到来,令影院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而因为国际通行分账机制(制片方占35%、发行方17%、放映方48%)的示范效应,也间接提高了国内制片方的分账比例和独立性。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叶大鹰执导的《红樱桃》,便是最早从中获益的国产片。


当然,国内的分配惯性此时依然存在。在“每年进口10部大片”时期,可分账票房(即扣除8.3%税费后的剩余票房)中,只有13%分给美方。


当时中国总体票房小,美方则欣喜于新增市场,没有格外计较分账比例。倒是某些年份中影公司选片不当或引进时间滞后,让进口大片效应逐渐回落。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从国际通行分账机制中最早获益的国产片


中美双方这样磨合七八年后,随着中国2001年年末加入世贸组织,进口大片额度翻倍到20部。次年,全国30条院线被催生,民营电影公司也获得独立制片的机会。


于是,境内的观影市场再次被激活。进口的《黑客帝国》和《指环王》三部曲,国产的《英雄》《手机》《十面埋伏》,纷纷高奏凯歌。


2004年起,为了抑制好莱坞的影响,广电总局对进口大片“纠偏”:20部限额中,美国片不能超过14部,必须保证6部非美国片;同时,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样有助于转型慢一步的国内片商,获得休整、再出发的机会。


《指环王1:魔戒再现》剧照


随着多厅影院的日益普及,中国2011年票房总收入一举突破20亿美元,其中美国分账大片只贡献了37%份额。这让美方坐不住了。于是从这年开始,中方同意部分有3D或IMAX格式的进口片不占“20部”的名额,冠以“特种影片”的名义进口。


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中方正式同意在“20部”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进口片。这样就相当于把之前8年里美国大片的“14部”配额翻了一番。协议还规定,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升至25%。


这份“备忘录”在2017年到期。而2015年9月,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在该“备忘录”基础上,签署了《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同意引入国际审计机构,严打“偷瞒漏”票房。



如今,一部最终票房达1亿元的国产片,制片方可得回款约3300万元,而进口片暂时还享受不到这样的国民待遇。加上配额和送审程序的问题,近来美方啧有烦言。所以,相关的博弈仍未结束。




好莱坞老了?

说到公平竞争问题,“中国影史票房前三”的《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在北美的票房都只有300万美元左右,这是为何?


就像非英语影片在奥斯卡不怎么受待见一样,美国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大多是由本土出品,还有很多是英语国家出品的;非英语电影只占一点点,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拉丁语族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电影,真正留给华语电影的空间,非常狭仄。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故步自封”,好莱坞会出现“后继乏力”的状况。



行业“寡头化”之下,以重金砸大片续集,是一种保险而偷懒的方法。


可是,还有多少经典可以重来?


1997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以一个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故事感动了西方世界;次年4月入华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放映时间最长的进口大片,收获了3.6亿元的票房。


这一记录保持了11年之久,而其3D版本2012年上映后,居然在中国卖了近10亿元,几乎占该版本全球票房的一半。


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本在中国上映,斩获票房近10亿元


不管是《泰坦尼克号》还是《阿凡达》,都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导演作品。这个加拿大人因自编自导《终结者》系列成名,《第一滴血2》《异形2》《真实的谎言》都出自他之手。


但在《阿凡达》之后的10年里,他只拿出了一部《阿丽塔:战斗天使》(担任制片人和编剧)。


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电影素材经由好莱坞的视觉化编排处理后,成为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生活调味品,这是地球人之幸。但若一切“套路化”,很容易酿成强势文化景观下的某种不幸。这种强势文化所不自知的缺陷,则需要其他文化来弥补。



多元合作,再造市场

在中国的进口大片市场上,强势如好莱坞片商,也很难包揽制作、宣发诸环节,多元合作成为优先选择。


好莱坞五大片商,以先后收购皮克斯和漫威、今年刚将“20世纪福克斯”纳入麾下的迪士尼为首,还包括华纳兄弟、派拉蒙和2018年收购梦工厂动画的环球影业,以及早年收编了哥伦比亚影业和米高梅的索尼影视。



在一众制片方中,自2006年华纳兄弟退出中国院线市场后,作为小型电影公司的梦工厂对于“落地中国”最为积极,于2012年在上海参与合资成立了东方梦工厂。


东方梦工厂迄今最大的手笔,就是联合中影股份与梦工厂动画,推出了已于2016年年初公映的《功夫熊猫3》。这是首部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也是第一次动画电影有中文和英文两个原版。


之后,张艺谋与好莱坞合拍的《长城》先后在中美两国上映。这是一部以中国为背景、以中国人为主的电影,而不是敷衍地把中国演员和中国元素塞进电影。该片画面感不错,可惜豆瓣评分却不到5分。


接下来,陈凯歌与日方合拍的《妖猫传》(日语版称《空海》)先后在中日两国上映。该片豆瓣评分6.9,在电影市场高度饱和的日本,揽收逾1亿元人民币票房,成为十年来日本最卖座华语片。


《妖猫传》日本版海报


“大胆出征”合拍片,多是因为符合条件的中外合拍片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而且外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能大幅提高。


2018年5月中日签署协议,明确以后获得中日政府认可的“合作摄制电影”,可在两国享受国产片待遇。类似的协议,中国已与英、法、意、西、荷、印、韩、加、澳等20多国签订。


日本片商开始青睐中国市场,也是因为自2015年韩国影片无缘中国境内公映之后,暌违数年的日本影片密集入华,并取得不俗成绩。


比如《小偷家族》《你的名字》《垫底辣妹》,更不用说今年重归银幕的《千与千寻》。但这些片子多以买断片身份入华,日方利润寥寥,故急于拓展新的合作方式和出口渠道。


《小偷家族》剧照


据美国电影协会最新报告,2018年全球电影市场总额近千亿美元,其中电影票房占42%(411亿美元),略逊于数字化的家庭音像消费;2018年中国票房90亿美元,紧追北美票房(1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而中国的银幕总数已突破6万块,稳居世界首位。


相对于银幕数,在中国公映的影片数量仍然偏少,亟需各国影片补充。2017年引进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票房亦可观。


之后引进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也都令人惊叹。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海报


经历了多年进口大片陶冶的中国观众,观影品位早已大大提升。而且和别的地方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迷开始订阅流媒体服务商提供的视频


那些不满足于大屏幕上中国特供版或删减版(如《环形使者》《被解救的姜戈》《钢铁侠3》《变形金刚4》)的影迷,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全球版一饱眼福。


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可能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好莱坞并不可怕,需要正视的是时代潮流。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谢奕秋

编辑 | 赵义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十冠王!你女排还是你女排


故事

生是电影的人,死是电影的鬼


热文

同样面对西方的冲击,为什么中国是不一样的那个?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