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恋爱中,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分手

肖瑶 南风窗 2019-12-06



纪念一段情有很多种方式,“失恋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一百张手写的情书,一盘周杰伦的光碟,一只褪色的毛绒手套,一张B超单子,一副陈旧的太阳镜、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移动电源……


在广州失恋博物馆里,工作人员自豪地说,这些“爱情遗物”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失恋者捐赠的。



玄关处的桌台出现一碟五颜六色的糖果,供参观者品尝,几个中学生路过随手抓了几颗放进嘴里,旋即面色痛苦地啐道:苦的!


旁白附字:这个世界上,最甜的是糖,最苦的是她的喜糖。


苦,是“失恋博物馆”陈设的主要元素,也是吸引客人的主要展品。


不用请来李宗盛大哥,我们都知道:“有爱就有痛。”


就如博物馆入口处用声泪俱下的语气铺渲的那句“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


一段恋情结束后,往往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实体化的“残骸”。放弃、抹去、销毁,似乎都太过残忍。它们承载过爱也承载着痛,有人通过它记住仇恨、吐槽前任、手撕渣男/女,也有人透过它们向逝去的爱情喊话——仍会怀念,再也不见。


但再令人心碎的文字,放在那些粗滥的清一色白底海报上,总给人带来一种悲怆的殡仪感。


缅怀爱情?埋葬爱情?——别问,问就是感伤。



展示爱情


如今不少国内城市的“失恋博物馆”已经晋身“网红馆”,成为年轻消费者拍照打卡的娱乐场所。


失恋博物馆里常见的游客通常有两种:不是拍照的,就是闲得慌的。抱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小的心态,我买了39块9的单人团购票,忐忑地走入了这“苦”穴。


对了,如果是现场买票,还被要求发朋友圈配字才能打折。


39块9的“失恋”其实已经算贵的了,知乎上有一位山东用户自曝,他以学生折扣价19块9去了当地一个失恋博物馆,匆匆掠过后追悔莫及:“一共两层楼的博物馆,去市动物园只花了12块多一点。”


更便宜的当然也有。逢节假日,“9.9元打卡网红失恋博物馆”的优惠开始在各大团购平台泛滥,乍一看不禁引人臆想:既然9块9可以围观失恋,那能不能也包邮一份爱情?


毕竟,真正失恋的人应该都听歌去了,喝酒去了,暴饮暴食去了,哪有闲工夫在这“看展”呐?


总面积不足100平米,同样是安插在城市各大商场,相似的空间结构,失恋博物馆和鬼屋等娱乐场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还没入门,铺天盖地的大字海报侵占你的视线,黑白墙纸犹如迷宫牢笼一步步引人入“情”。



参观者以二十来岁的青年为主,还有一些穿着中学校服的学生,嘻嘻哈哈自拍的闺蜜帮等。透过那些“爱情遗物”,有人看到疼痛、愤怒、挣扎、伤感,有人看到的是尴尬和矫情。

 

仔细去看,除了展柜那部分小面积区域,其他地方从走廊到天花板,无处不在的都是“那些年写过的QQ签名”,摘抄自各青春疼痛文学“金句”、在KTV嚎过的歌词、某被反复掘墓的名人名言……


要命的是,它们都没有落款。仿佛皆如己说,又或是来自上帝的号召,伴随着一股浓烈的喷绘味道,像从天而降无数张唾沫横飞的嘴,从目光到脚步,粗莽地把人往“失恋”的氛围里拉攥。



挂在墙上的、贴在脚边的、甚至连隔间门帘也不放过,用夸张的泼墨毛笔字洋洋洒洒就是两句“青春疼痛文学”:

 

“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感情可以敢作敢当,但无法轻拿轻放。”

“一辈子这么长,谁没爱过几个人渣”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

 

很耳熟有没有?很扎心有没有?85后、95前一代熊孩子小时候用的QQ签名,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挖出来了,还收费请你进来回味重温。



除了满墙大字号的歌词、台词摘录,千篇一律、创新甚微的展品,一大面渣女渣男录赫然出现在出口前,密密麻麻的签字笔迹,混杂亮晶晶的鳞片灯光,强取豪夺游客的目光……一切都像一双被泪水沾得黏湿的大手,一把将人擒了过去。


Game over,无处可逃。


一阵游历过后,发现并不像标语所说“满海余光都是你,亿万星辰犹不及”,而更像“满墙尴尬皆无语,亿万伤痛犹汗颜”。


汗颜也好,泪目也好,这些交错混杂的失恋语录,不知是想劝人放下,还是叫人铭记。


既要“你知道我在等你”,也要“一别两宽”;既要“谢不娶之恩”,也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好像,也没错?


想要留下纪念,年轻男女纷纷在墙上“刻字铭名”:XX大学XXX,我在XX等你……


想要祝福爱情,就在出口处签名铭志,白炽灯下闪着七零八碎的语句片段,恍惚间以为来到了某个为爱签名,乞求见证的五星级旅游景区。



就算世间还有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爱情神话,就算还有为了一个人死守一座城的深情,谁又能保证把自己名字刻下来的那些人,将来不会和新伴侣一起走进同一间博物馆?


毕竟,人类的本质,除了复读机,可能还有健忘症。



留恋,还是忘记?


调侃归调侃,有些画面还是打动了我。


比如,在出口处写留言条的桌子旁,围着三两男女,其中有一男一女曾经分手,如今已复合。当时他们分手时,都把各自的伤痛不约而同地“挂”在了这面“泄愤墙”上,今天他们准备来此“销尸灭迹”,但琳琅满目中找了好久也没能找出对方或自己的。


他们互相笑着猜,“你给我写的到底是诅咒,还是祝福?”

  

又比如,一个女孩独自对着展柜里的一个老式复读机发了15分钟呆。她表情呆滞,整个人杵在天花板投射的白炽灯下面,连呼吸也近乎静止,好像本身站成了一塑雕像。

 

她在想什么,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个复读机必定已经从物品本身抽离出来,在她的凝视下内化成了另一个具有独立记忆和情感的载体。

 

 

透过这些并不起眼的私人物品,有人看到的也许是一段九曲回肠的动人故事。没有狗血的桥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平淡琐碎的爱情片段。聚光灯下那些纸条、衬衫、花束或茶杯,也可以是缀结在岁月枝头的爱情结晶。


有人看的是消遣,娱乐,是无足挂齿的生活闲碎,但又的确有人看的是自己。


这恰契合了博物馆的主题意义之一种:不想让个体的痕迹消失在这世间的尝试。


失恋博物馆发源人——一对克罗地亚情侣——在搜集爱情遗物时,发现捐赠者通常怀着两种心态:永远地留念,或者永远地忘记。


这两种心态都是在面对一段恋情终结时,来自内心的本能呼唤。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印迹,也许真的就连经历者本身,都在悲恸恍神间,怀疑这段感情曾存在与否——“它(们)就像流水般逝去的时间一样,立刻失去了踪迹。”(格雷厄姆《恋情的终结》)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说:每一种激情最后都会有它的观众,每个感情的祭品都需要一个最终的舞台。



每一段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被纪念,被某种“仪式感”洗礼。


不论这种仪式感看起来多么“幼稚”,它对当事人,也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乎个体的感受,也意味着,失恋的痛苦曾真实的存在。


痛苦的存在是真情的一种注脚,正如周国平说,未经失恋,不懂爱情。


失恋本身不可怕,表达失恋的悲伤,不论以何种私人的方式,也并不可耻。


人们也许以相同的方式感受幸福,但不意味着会以相同的方式表露悲伤。回味失恋的心态和行为,都应该在人类共通的情感土壤中得到温柔对待。因为,除了缅怀和铭记,它们还意味着一种直面。


热恋不缺勇气,脆弱则更加需要它。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一直坚信,世界上美好的故事,永远是流淌的。


一段段纯粹而真挚的爱情故事,在微渺的个体身上酝酿、发酵,朝无疆界的远方,散发出恒久流淌的色泽,和凝结时光的味道。


是的,在人类大多的社会文化里,“旧物”都代表一种情结,一种仪式感,一种重情重义的分量。小时候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都承载着一段岁月,嵌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代表的就是一段时间的自己,和当时自己身边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对旧物的“纪念”,也是对过往的纪念。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无论为记住,还是为忘却,都意味着尊重自己的过去。


现代人羡慕从前那个“书信都很慢”的时候,一书一信,承载着一生挚爱。它的潜台词是,在现代,时间加速度,一切都变快了,似乎人们忙着恋爱,忙着失恋,拼命地想要抓住什么,却总也留不住。最后,“爱情”这东西就变成了渴望和失望之间交替的快餐。



但我不信任何现代人变坏的鬼话,任何时代的人,都渴望爱与被爱,都曾全情投入、都用心去经历一段感情。


人类的情感终究是共通的,就像这些被展示陈列的旧物,哪一样不是曾被倾注了满腔满怀的感情。


当我们回首往事,遗憾只来自于那些没能做的事。所以,遇到爱,便去爱,遇到悲伤和怅惘,便去直面吧。


愿你,表达爱,永远不要嫌多;依恋幸福,永远不必觉得矫情。


愿你,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对幸福上瘾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瘾”的角落,也许是你暗恋着的某个人,也许是某个具体的事物,又可能是你一直无法摆脱的某种情绪。


“瘾”不一定是负面的,它和生活方式相关,意味着着一个人的习惯性偏好和某种执念。只要留心,你一定能能发现“瘾”背后被深埋的故事。


我们设计了一本以“瘾”为主题的日历,这本日历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让每个人通过“癒”去发现本我,找到自己真正所爱,重新回归美好的生活。 





 点击图片,开始上瘾 



作者 | 肖瑶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