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11便利店,只配活在情怀里

南风窗 2019-12-05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颖宝

7-11便利店的灯光,曾照亮每一条漆黑的街道,充当晚归者的庇护所。

电影《志明与春娇》里,张志明与余春娇第一次相遇,是在街角的7-11便利店。


那晚张志明喝得烂醉,趴在收银台上睡着了。收银员一脸尴尬,不知如何请他离开。余春娇站在店里,对这个醉酒的男士留下深刻印象。


《志明与春娇》剧照

 

有人说,这个场景仿佛在记录真实的爱情故事,因为故事里的每一家便利店,都有熟悉的感觉。

 

后来,张志明被调到北京工作,他执意让余春娇从香港给他带一盒7-11便利店的肉酱意粉。

 

2000公里路途上,那盒意粉被反复加热,面已糊掉,张志明还是吃得很香。

 

余春娇说:“我真搞不懂,便利店的东西有什么好吃?”

 

张志明说:“这是童年回忆。”

 

对,7-11便利店,就是回忆,各种滋味的往昔回忆。

 

如果都市像大海,散落在各处的便利店就是深夜灯塔,让夜归的加班族寻到慰藉的光;


是深夜食堂,让夜行的路人随时吃上热腾腾的食物;是“靠谱”的代名词,总能满足我们所需。

 

7-11作为全球第一家便利店,影响了足足几代人。


7-11便利店,总是出现在我们的回忆中。/《志明与春娇》剧照

 

零售业内有一种说法:“世上只有两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

 

遗憾的是,7-11的日本母公司最近宣布:


2022年前,全球的7-11将裁员4000人,关闭或迁移约1000家门店、还将废除部分门店的“24小时营业制”和实质性降价,以此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削减人力成本及揽回流失的顾客。

 

7-11,这个曾经的“便利店之王”,正沉默地调暗灯光。



深夜,便利店里有很多故事

我与7-11,有很多故事——都市人,谁又不是呢?

 

除夕里的车仔面

 

某一年除夕夜,我吃完年夜饭后,打算到楼下的7-11买酸奶消食——满街清冷,只有24小时营业的7-11灯火通明。


结账期间,一位身着风衣、手拎电脑包的男士走进店里,对店员说:“唔该,一碗车仔面。”

 

店员麻利地撕开面条包装、扔进沸腾的水中、捞起搅拌。

 

煮面期间,男士跟店员抱怨了几句:他负责的项目没做完,今年赶不及回老家吃年夜饭。顿了一下,他又低声说:听说女儿又长高了10厘米,却没能回去看一看。

 

“今天依然加班到快到半夜,街上的餐馆全关门了,只剩这里还有吃的。”

 

我离开时,这个男人独自坐在店面的角落,大口吃着车仔面。这一年的年夜饭,是7-11给他的。


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百米开外就能闻到香味。/图虫创意

 

赶飞机前,休憩的庇护所

 

大学的时候,我爱四处旅行,有时预算比较少,只能坐价格较低、深夜起飞的航班,因此经常遇到凌晨2点出门赶飞机的情况。


为了不让自己睡过时间,我会提前到楼下的7-11看书——在公众场合不容易犯困。

 

深夜里的7-11,是一个能让我暂时休憩的庇护所,不管什么时候去、待多久,能不会受到异样的目光。

 

真是再好不过的一个地方,小小的,亮堂堂的,店员安安静静,从不打扰枯坐的我。偶尔从书中抬起头,我总能看到柜台边冒出的氤氲热气。


无论多晚,总有一两个路人忽然推门而进,和店员闲散地聊两句,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无比安心。

 

“对作息时间不固定的人来说,晚上10点关门的超市太不友好了。”我的一个朋友说,若无7-11的照顾,她可能没法“精致地活着”。

 

而对我来说,7-11曾经是我每趟旅行的起点,也是我旅行归来的第一个落脚点——一回到都市,我就开始想念7-11里饱满结实的咖喱鱼蛋。


即便不买东西,也不会被赶走。/图虫创意

 

健忘人群的“急救包”

 

作为习惯性熬夜的90后中年少女,我的记忆力日益变差,明明下班前还唠叨着“要买洗发水”,走进地铁就忘得一干二净,导致我经常面临头发打湿后,才发现没有洗发水得尴尬。


除此之外,“忽然清空”的必需品还有卫生巾、创可贴、退烧贴、润唇膏等。

 

7-11成为了我的“急救包”,没有它应付不了的紧急情况。


小小的店铺,却能装下我们的生活。/图虫创意

 

爱上7-11,有很多原因:食物永远热气腾腾;同类商品虽然花样不多,但总能满足需求;门店多,总能在街头巷尾找到一家。


小小的7-11是体贴而又靠谱的存在,从一日三餐到休闲零食、从生活用品到消遣玩具,慰藉每一个焦虑、孤独、无助、匆忙的都市灵魂。

 

入夜,当城市沉沉地睡去,7-11的鱼蛋仍在水中上下翻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这是生活的声音啊。



7-11,注定只能活在故事中

日本作为便利店接近饱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7-11基于市场现状做出关店裁员的决定。

 

然而这一切与中国无关,早在巨浪掀起之前,7-11在中国市场就已经被赶下“老大哥”的位置。

 

依据《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便利店在2018全年销售额为2264亿元,门店数量达到12万家;在便利门店数量排行榜中,前3分别是易捷、昆仑好客和美宜佳,7-11仅排第10。


很明显,7-11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发展渐渐不敌本土便利商店。



过去,7-11是中国本土便利店模仿的范本,从店面布置、货品选择到生活服务,甚至连门店招牌的红白绿配色,至今在大街上看到的每家便利店,都多多少少有它的影子;


在2016年,7-11更是在中国内地创下近100亿元的净利润的成绩,人效120万元,比肩阿里巴巴。


中国的本土便利店,多多少少带有7-11的影子。/图虫创意

 

27年前,7-11指明了中国零售业的新出路;27年后,它一度陷入门店停止扩张、销售下跌的困境。到底发生了什么?

 

1992年,7-11进入中国内地,之后一直“龟速扩张”,被厚积薄发的本土品牌赶超、挤占市场份额,近两年更闹出“门店数负增长”的笑话。

 

截至目前,7-11在全国仅1882家店,其中“主场”珠三角地区有1000多家。这意味着,7-11仅在“客场”扩张不足800家,比它晚12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台湾便利店连锁品牌全家,已扩张至2571家店。

 

离开珠三角地区,不再受“情结庇护”的7-11更是连连败北、被按压在地上狠狠“羞辱”——进入在北京15年,只开了266家店,被2018年注册的新式互联网便利店“便利蜂”以350家的门店数后来居上;进入上海10年,仅有118家门店,最近一年是零增长。


如今提起“便利店”,你想到的哪一家?/图虫创意

 

门店扩张速度不及本土品牌、市场门店数占比变小,7-11注定不再是中国零售业的主角,沦落为深夜故事中象征性的存在。 



7-11在中国人心里,情结大于便利

7-11被本土便利店碾压、日益失去存在感的背后,是正在暴露的致命弱点。

 

提到便利店的食物,你会想到什么?冰柜里的寿司、饭团、分装水果、便当盒饭,抑或被反复加热的鱼蛋、关东煮、鸡排,一句话总结:这些“日式风味食物”,全都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爱吃什么快餐和零食?


把这个问题放到知乎上,网友会跟你说:肠粉、艇仔粥、生煎包、灌汤包、西湖醋鱼、酸辣粉、驴肉火烧、口味虾、剁椒鱼头、蒸饺、煎饼、热干面……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日常被各种热腾腾的、花式繁多的美食“宠坏”的我们,几十年来踏进7-11,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招牌,吃的是大同小异的日式食物,这份热情,终究会随着时间渐渐消散。

 

“要是楼下的火锅店24小时营业,谁想吃被雪藏一天、失去食物本味的意大利面?”一位网友如是说。


便利店里的食物,大多是冷冰冰的。/图虫创意

 

没有本土化改革,机械性地复制日系便利店的模式,是7-11最大的命门。

 

大多数人购买7-11的食物,其实买的是快捷感,有时甚至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随着24小时营业的餐厅越来越多,流水线上的7-11盒饭理所当然地被抛掷脑后。

 

7-11,对于中国人来说,渐渐变成名大于实的存在。


什么时候起,7-11在我们的记忆中只剩下一块招牌。/图虫创意

 

成本花费太大,是7-11的另一个弱点。

 

一个肉酱包子3.8元、一个鳗鱼饭团8.8元、一个金枪鱼三明治7.8元、一个蛋糕6-8元……仔细一瞧,7-11的食品售价,往往卖得比其他便利店贵,比如全家便利店的饭团均价6-7元一个、蛋糕均价6元一个、蒸包均价2元一个。

 

在紧急情况下,高价购买可以接受,但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店,7-11基本没有价格优势,明明多走5分钟就能买到6元6个的小笼包。

 

价格降不下来的原因,说到底是成本花费太高——7-11的开店标准之一,是店铺面积优先选择120平米、不做异形店,这意味着很多30平米、60平米、室内拐角太多的店铺,都成为“备选”。

 

放在7-11刚进中国内地的那些年,符合开店“苛刻要求”的铺面或许很容易找到,但在一、二线城市寸土寸金的今天,恐怕得加上好几倍的成本投入,才能让一家7-11门店顺利开张。

 

选址范围被大大缩减,导致7-11错过许多租金低、地段好但格局有小瑕疵的铺面,将更多的钱砸进租金这个“坑”,为所谓的硬性指标付出代价。

 

所以,7-11的商品定价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不卖这个价格,真的很难回本啊!


宽敞明亮的店面背后,是高昂的租金。/图虫创意

 

这是一个让人唏嘘而又遗憾的事实:都市人与便利店的温暖缘分,多是起源于7-11;随着时间流逝、其他便利店崛起,大家又都渐渐止步于7-11门前。

 

深夜。当清晨的雾气散去,沿街的士多店、快餐店开始营业,我们就会忘记7-11这座曾经的深夜灯塔吧。

 

它温暖过无数夜晚,但它没法安全地活过一整个白天。



 

7-11的日益冷清,也许与它的“过于固执”有关,恐怕直到现在,它都认为中国人想要的,无非是一如从前的简单购买模式。

 

当7-11还在机械性地提供便携食物和简单的生活用品时,国内迅速成长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已各出奇招,攀上电商的风口,意图“出售”正当潮流的生活概念。


例如,全家推出洗衣服务、无人便利店可刷脸支付;阿里和苏宁打通线上线下、便利蜂实现在便利店买菜;易捷有了自营咖啡品牌;北京的部分便利店甚至已经可以购买非处方药物……

 

风起云涌的中国新式便利店正在做加法,将我们所有的需求打包,亦在暗示活着不能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有生活美学。

 

再看看7-11呢?和27年前进入中国时,没有太大改变。对它的爱仍在、“7-11情结”仍在,可它终究和我们渐行渐远。

 

若再固步自封、不了解年轻人的心,7-11无论结局如何,也许都不大值得同情吧。


参考资料:

《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CCFA

无往不胜的7—11,为何在中国大陆却不行了? 掌链

7-11 兵败中国?  砍柴网

7-11为何在中国节节败退?财经三分钟

711裁员三千人,关店一千家,最赚钱的便利店怎么也不吃香了? 瀚海观察

深夜,我与便利店的故事 ONE文艺生活



猜你还想看


围观

叛逆的美国人


故事

这届年轻人的上瘾行为,《走近科学》能拍10集


热文

当按摩店大姐都来问我,啥是区块链呀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