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档综艺是中国社会的照妖镜

肖瑶 南风窗 2020-01-29


一档以“治愈”为噱头的改造真人秀节目,不但没有成功治愈观众,看完反而容易让人“大动肝火”。


对,说的就是名不符实的《你怎么这么好看》(以下称《好看》)。


这档节目讲的不是“你怎么这么好看”,而是粗浅地告诉你:“要这样才好看”。


节目里,嘉宾们需要对生活中的素人进行改造,“给出美好生活提案”。可是改造过程充满了偏见和刻板印象:比如当他们发现独居的女博士不用化妆品的时候,是崩溃的;当他们看到处于“丧偶式育儿”状态中的四胞胎妈妈时,让她反思如何平衡夫妻关系——每一期,都在增加观众的怨气和不满。


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如果我们的综艺节目还在以如此单一的形象勾勒出人的存在价值,未免显得低劣和鲁莽。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近几年频现于国产综艺的名词“素人”里的“素”,并非狭义的素面朝天,而是泛指身边的普通人。


参加《好看》的素人,共同特点是不够“精致”、不够“仙”。


节目的定位和意图也显而易见: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从美妆、穿搭、心理建设、美食和家居,节目的“提案团队”包括吴昕、范湉湉,包括昆凌等人,但整个过程,配合煽情的音乐、浮夸的字幕,像销售商品一样,出卖一些老生常谈的刻板印象。



在这个被越来越苛刻的外貌审美定义的年代,“任人改造的小姑娘”盛行于街巷之间。“任人改造”的一定是“小姑娘”,更因为是小姑娘,所以她不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独立性,只能活在这个他者的审视里。


而他们对“素人”的改造,是从打压开始的。批判你的生活方式,让你意识到“我这样是不对的”,甚至是丢脸的。


录制地点选在中国独居人士最多的深圳。一个年轻而具有活力的城市,似乎并不容许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死气沉沉”。


第一期的嘉宾是34岁、母胎单身的独居留德博士方静。


一开始,节目组就给方静贴上了“女博士”、“单身”、“大龄”等标签


独居近十年,装饰风格极简,衣柜里只有几件条纹T恤,从不化妆,认为口红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说白了,就是一个追求理性、实用简洁、低物欲的青年学者,类似的人在今天任何一个大城市都绝不罕见。


但在吴昕等人眼里,方静却成了“异类”——哪有女生过成这样的呀?他们用“孤独”、“乏味”等字眼来形容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留学博士。


吴昕用了“清心寡欲”这样中性的字眼,却还是掩盖不住他们发自内心的震惊甚至微微鄙夷。


当听到方静认为口红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时,吴昕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然后第一期的标题就变成了吴昕“智斗”女博士。


靠口红“智斗”吗?



我看你像恐龙

改造方程的第二步,是强套价值观。


团队决定对方静进行一次“女性化”提升,简言之,就是要让她看上去“更像一个女人”。


服装造型师为方静换上二十多年从未穿过的高跟鞋,并直呼“穿上高跟鞋,整个人都对了”。


然而收到婚纱的方静却直言“感觉有一点害怕”


就连诚挚的祝福也多少带有些鄙夷和怜悯的味道。


怜悯,是这档节目在“援助”外衣下流露出来的另一个发臭的价值取向。


口口声声“我们不设计你的生活,只是你的生活提案者”,但每一个环节透露出来的,都是赤裸裸的价值强加和标签化的粗鲁评判。


其实在方静自己的眼里,当下的生活更多是从心理、感受层面去形容的。“每一天都一样”,“甚至有时候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她想要改变,是因为想到生活新的意义和方向。



有意思的是,她没有给自己出现这种心境的原因去下定义,从头至尾,也没有明确对改造计划表示认同——只会浅浅一笑,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礼貌感谢。


不好意思,你看我像看恐龙,我看你像看动物园的猴子,只有靠杂耍炫技才敢出现在人前。



外在改造不能带来内在改变

福柯的“规训”一说被广泛运用到权力审美的概念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父权社会结构里,女性长期处于审查和监督的被凝视状态,长期以来也在无意识中把男权观念内化为自身观念,产生了“自愿却非自由”的怪异现象。


来参加节目的嘉宾,你不能说她们不是“自愿”的。


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压迫,但并没有明确表达“我就想要学习化妆护肤穿搭”、“我就想要谈个恋爱”。“孤独”、“乏味”这些字眼,也是节目组的“欲加之罪”。


参与者大多需要的不是什么“改造”,而更多是“改变”。


关于“美”的无数规训,披着关怀的糖衣重重砸在嘉宾身上。生活在现代社会高压城市,压力已经够大了,她们真正需要的,恐怕不是这些“从外到内”的改造建议。


嘉宾小姜,作为“北漂一族”,日常填饱肚子全靠外卖,工作繁忙之余喜欢靠摄入热量以及网购来消解压力,却被节目组调侃“你家像个物流中心”


再看看那些擅替报名的所谓亲人。四胞胎的爸爸,抱怨与妻子感情减淡,归咎为妻子的状态问题,认为把妻子刷新一遍,两人感情就变好了。


优雅知性、受人尊敬的临退休医师,被儿子吐槽“不会做饭”,认为需要把妈妈刷新一遍。


他们表达出来的,不是“改造”的直接需求,而是“改变”的欲望。他们不是在寻求帮助,而是在倾吐抱怨。


找到这群衣装食住的提案者,有种病急乱投医的感觉,而节目组则兴高采烈地死马当活马医。


一位每天忙于育儿的四胞胎妈妈,被丈夫认为过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忽略了夫妻之间的经营,希望节目组对妻子进行“改造”


对待青年如此,对待长辈亦如此。


女医师整洁如新的家也能被他们找出槽点:拥挤但整齐的储物间、后花园鱼塘,种养的植物都被鸡蛋里挑骨头地拿来作了文章,然后总结:阿姨也是一个活得粗糙的人。


医师耐心坦陈,彩妆含铅,对人体有害,这是出于职业素养和一个对生活负责的态度,却被吴昕用夸张惶恐的语气吐槽:“最害怕遇到分析成分的人了”,坦言自己“从来不分析成分”。



注重外表没错,但由于不懂就轻视内在,她好像很骄傲?


他们宣扬并强加于人的“美”,其实仅仅是肤浅的“漂亮”。光彩和靓丽是曰“漂亮”,满足人的视觉享受,满足男权主义文化定义的视觉标准。


用外在美的改造去忽视一个人本来的美,甚至刻意回避他们深层的生活问题,是肤浅而极不负责任的。


他们从头至尾没有问过嘉宾,你们真正需要的改变,到底是什么?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Netflix曾推出一档相似模式的“素人改造”节目《粉雄救兵》(下称“《救兵》”),五位同性恋提案专家,特地为直男提供改造建议。


但《救兵》与《好看》大相径庭的评分和口碑,来自于定位的根本不同。


什么是时尚?什么是美?《救兵》里的服装改造师Tan会说,“我对所谓 ‘时尚’不屑一顾,那是你穿一季就要扔掉的东西。我做的style,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让他们舒适、自信,更爱自己。也让他们所爱的人也感到自己的努力。”


《粉熊救兵》表现出来的,是尊重个体,鼓励自信和自爱


用内在美掩盖外在不足是《救兵》的旨意,而用外在的靓丽遮挡真正的生活困局,是《好看》的旨意


作为一档传播信息和共塑价值观的综艺节目,面对那些被社会固化的审美标签,他们没有尽力去打破和撕开,反而是加强它,使其变得更加理所当然。


他们也没有鼓励那些“对现状不满意”的人去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然后爱上自己,而是用另一套世俗而肤浅的框架去禁锢他们:只有这样,你才值得被爱。


所以,吴昕会在第一期里说:“你首先要接受,才能改变”。


看到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她们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漂亮”


一个人活到三十多岁,知书达理,当然知道社会的主流审美也看得到身边“光鲜亮丽”的女孩子是什么模样,对于化妆打扮变得精致等“自我改造”,她们的问题不在于不知道“如何”,而在于“想不想”,“能不能”。


节目组没有直接否认其选择的能力,每个细节也在表达:她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这种解决,未免太武断了。


在方静反驳了几句之后,节目组将其贴上了“怼人”标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节目中的主角参与到真人秀来,也许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是想通过媒介和舆论放大公众凝视,以削弱自己本能对改变的抵抗,“我心里也不想的,但是我没办法了啊。”


像方静那样,或是为了不让亲友失望,或是为了强迫自己对恋爱感兴趣,然后顺循着社会、父母的期待,结婚生子。


或者像小姜,为了分担工作压力和不再受到嘲笑,需要一股外力来“规训”自己。


她们想要“改变”,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由于社会世俗眼光都在说:“你就该这样”,便强迫说服自己从生理接受到心理接受。


面对节目组的“改造”,最终只能以年轻妈妈对丈夫道歉告终


另一种情况,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喜欢无所谓,退出节目,做回自己。


当然,我们不知道嘉宾的参与心态是哪一种,但既然参与,就代表着她们主动进入了这样一个被放大的审美磁场。


就像一块蛋糕放在你面前,本来你对甜食毫无兴趣,但周围的所有声音都在说:吃吧,它很好吃;吃了它,你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或许你仍然不相信自己会爱上蛋糕,但也有极大可能去“尝一口”。


每个人尝一口,就都在不知不觉中贡献了一瓢水,把这个时代苛刻而肤浅的审美导向,演变成一场同质化洪荒。


社会上那些原本有着独立个性生活的人,那些人们口中所谓的“大龄青年”,尤其是被批驳“粗糙”的女性,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不知不觉消匿,真正的问题核心被掩盖。


这也是《好看》根本的“恶”。



这个时代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一种警钟。影视剧和综艺从不厌其烦地强调“漂亮”在社会中的作用,告诉你什么是符合大众期待的“美”。


而那些被尝试甚至消化掉的审美观会继续主导社会,就如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里形容的,仅仅“是一种强烈夺目的色彩……却靠外表来迷惑人或感动人。正有如一座建筑要靠粉饰来给人造成石雕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贵的印象一样,要用粘在墙上的横线脚和半露柱来给人以一种坚固性的观念一样——尽管它们很少有什么根基而且什么也支撑不起来。”


附着在“漂亮”而非“美”之上,这种强扭的生活方式,哪怕标价连城,可它会甜吗?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刘肖瑶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东北人铲雪,怎么广东人流汗


故事

关于澳大利亚大火,你得知道的真相


热文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点击图片购买 瘾·2020年日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