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下去,这是一堂生存课

李少威 南风窗 2020-09-17


按照钟南山院士的预期,疫情会在本周末达到高峰,这也意味着拐点的到来,从向上到向下的一个转折。

 

不管是否绝对准确,做出预测本身体现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的担当精神。

 

疫情终将彻底过去,尽管离那一天可能还很远。我们无法预计,那时站起来的是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世界,是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人类社会。

 

然而,至少我们自身,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一次的劫难之后,必须成长为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因为灾难告诉我们,当它来临的时候,人类是多么脆弱。关键时刻,很可能除了自己,你一无所靠。

 

不管从至大还是至小地角度看,这都是事实。



至大

过去几年,世界动荡不安,新老势力的消长博弈,使得许多曾被奉为圣经的价值,都被丢入阴沟,比如种族平等、自由贸易、推进全球化、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不要以邻为壑、一国的发展是所有国家的机会,等等。

 

这些价值其实都是在以常态化的运行,来提醒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互相抱以善意,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唯一正途。

 

SARS和新冠肺炎,中国人都是主角,是中心当事者。这一次,我们仍然从周边世界,如日本、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收获了善意和感动。远接盛唐的那两句话,写在了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文明扩展将能带来的感同身受与人性升华。

 


然而,和2003年的SARS时期相比,情境已经大为不同,数年的极端民族主义、极右翼政治势力的死灰复燃乃至炙手可热,已经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国与国之间彼此对视时,目光里闪烁的温暖。

 

当一场全新的瘟疫再次降临人间,我们看到,在一些国家,它为孤立主义提供了新的借口,为对不了解的他者倾泻敌意创造了机会,为地球村互相交织的“村民”关系带来了非常僵硬冰冷因素,为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通设置了新的障碍。

 

甚至在一国之内,海岸对侧,也出现了借口疫病而进行的政治运作,为了日益狭隘化的政治利益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进行违背人性的歧视与煽惑。

 

我们很悲观地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政治,正在日益从为了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而必须容忍和限制的“必要的恶”,转变为无遮无掩的恶的载体,而且它很可能还不会被反思和检讨。

 

在疫情这种极端条件下,许多特定的力量,脱下了它们奉为教义的那一套日常的外衣,演绎出“过把瘾就死”的生物学真理。

 

外界我们无法左右,自身则尚可自问。

 

灾难总会让人展现出日常里无法呈现的那一面,有时是人性的光辉,有时是生物性的争夺,伟大与卑下,都终于有了一个舞台。这就是我一直所坚信的,所有的情怀,在不接受检验的前提下都是一种廉价的街头发放,只有当巨大的成本降临,还能坚持下去的才是英雄。

 


比如,社区自治,在常态下是一种争取权利的象征,而在疫情这种极端条件下,它很可能就成为了排斥基本权利的招贴。在都城,许多身份证号码非“110”开头的人进不了村、回不了家;在各地,许多湖北籍或者从湖北来的人士无法获得食宿供应。

 

最得人心的道理可能是“湖北人到处乱跑是疫情蔓延的根源”,因此,歧视合理。朋友们,当湖北人在春节前决定回家的时候,和广东人、浙江人决定回家没有任何区别;当湖北人在春节前决定外出旅行,跟北京人、上海人决定外出旅行也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和我们一样,不认为自身患病,也没有一个权威来阻止他们离开,他们的出发,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知的伦理和需求的驱使。

 

在一个反常的世界,所有的自私都变得振振有词,公共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又回到了战争状态。从大局意义上说,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人文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悲凉,也一样不可避免。



至小

对抗疫情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存试验”,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孤岛世界,一个接近鲁滨逊的世界。

 

鲁滨逊坚强地活着,除了有“星期五”的陪伴之外,他从人类社会带去的技能,也是他得以存活的条件,是社会培训了他。

 

现在,就是一个展现你受过多少社会培训的时刻。

 

社会的意义,首先在于人与人的连接。

 

这一点没有断,因此我们还比鲁滨逊更优胜,网络服务的持续,让我们仍然能够获知外界的情形,也能够进行彼此沟通。哲学家说,独囚,是比死亡更大的折磨。现在即使是确诊的或者疑似的被隔离者,也还没有抵达鲁宾逊的处境。

 

社会的意义,进一步地,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非常时期,依赖社会互动的陌生人互助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距离的必要性已经取代了互助的必要性,对门的邻居也不会再敞开大门。以前油盐酱醋米缺了,可以敲开邻居的门,而现在丧失了这种互动条件。

 

现在,社会是残缺的,更多时候,只能靠自己。这时候靠知己,就有许多新问题。

 

1、不干活也得有钱吃饭。

 

“有钱”不是指富有,而是有维持必要生存条件的支付能力。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底层人群一定感受了最为严烈的风霜。这段时间他们可能无法和往常一样出外打工赚钱养家,而市场里的肉菜价格却更贵。

 

如果你有一个“单位”,当然不成问题,推迟上班了,但它会给你发全额的或者酌情减量的工资。然而社会分工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人脱离了单位,成为自雇劳动者。

 

餐馆、小卖店、送餐员、安装师傅、维修师傅、个体电工、送货者、个体搬运工、泥水零工、路口售卖者、某一道工序(比如窗帘安装)里细分出来的专职测量者……户外,是他们的生存环境,而现在户外的工作有不少已经被取消。

 

2、市场之外的适应能力。

 

足不出户的条件下,网购成为了最便捷而可信任的途径,然而淘宝天猫没那么快发货,京东上架的东西又卖得差不多了。

 

我所谓的与时俱进,是指不管人家发不发货,有没有东西卖,关键是这个问题是否与你有关。现实情况是,中国人中有相当大比例根本不熟悉网购的条件与流程,因为日常里不涉入,也就缺乏信用能力,这种竞争跟他们根本没有关系。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分成了两种人,我们必须成为有适应能力的那一种。

 

而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你买不到。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问题是怎么买到口罩,这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段子。


买不到口罩,你可能出了小区回不了小区;买不到口罩,你无法进入一些售卖你的生活必需品的场所——即便你兜里有钱;当然买不到口罩,你也无法进入公园、绿地、商场这样的用于解除“独囚”苦闷的场所。一旦在市场上买不到,社会关系就会起作用。

 


3、离开企业和平台也能活。

 

疫情环境下,很多小企业、小平台难以为继,而这意味着,很多人在过年后也不需要“返工”了,自动失业了。这时,失业的忧虑必然叠加于内心的萧条,从而累加于对疫情的恐惧。这时,我们就会对自身的有用性发出最强烈的质疑。

 

除了那些旱涝保收并且有一定的铁饭碗机制保障的行业,多数人的2020年都将面临困难。

 

这些现实问题都提示我们,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常态社会的时候,接触到的可能只是常态,当大的灾难来临,常态就不灵了。

 

我们可能把共识和共同价值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我们可能把基于无数多元利益的供需和谐状态当作无忧无虑的依据,我们可能把整体意义上的上升势头看作是自身福祉的增进,这一切都有逻辑根据,但现在这些事实都正在接受真正的检验。

 

归根到底,还是要自身强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场突发事件,就会让你以及你的家人无助地流浪。

 

2020年初的这一课的要义,我们当深刻记取。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李少威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一个小小的口罩,反映出时代众生相


故事

人类瘟疫史启示录


热文

疫情终将过去,中国经济的春天在哪里?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