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上安全裤,你就是好女孩吗

南风窗 2020-08-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勿以类拒 Author 宝珠

今天,向大家推荐南风窗的好朋友, 勿以类拒 


这里是青年人的部落,属于渴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人。


它会分享各个角落的文化和潮流,有小众群体的新锐和独特,也有对大众文化的追寻和反思;


它将关注这个时代的青年,记录那些穿梭于林立高楼间、城市边缘处的年轻人的爱与恨、丧与燃;


它在意与读者的互动,愿倾听世界上每一个缝隙发出的声音。


关注 勿以类拒 ,和我们一起有趣,一起成长。



文:宝珠

谁能想到,2020年的夏天,安全裤,这种毫不起眼、19.9元两条的内衣单品,上了一次微博热搜。
 
起因是7月25日上海“CP26”漫展上,一位身穿JK制服的女生,面向摄影师趴地摆出拍摄姿势,被人录像后上传到网络,很快引起了巨大争议。
 
 
“她撅屁股,故意露出内裤。”有人说。
 
当事人随后在微博回应称,需要注意在公共场合摆出的姿势,同时晒出了当时穿的安全裤,以证明自己没有打色情擦边球的主观意图。
 
“看到了吗?她穿了安全裤,她是无辜的,背后偷拍的人才是最坏的”,支持女生的人说。
 
另一部分人仍然不买账:“这条安全裤太宽了”、“安全裤是拿来露的吗?”、“就算有安全裤也不能当众撅屁股”……
 
“哗”地一下,“安全裤”就上了热搜,各路人马在微博上发表着关于安全裤的高见,众人骂骂咧咧,各执一词。
 
虽然现在公共讨论的环境越来越差,这次自然也没有给对立双方建立起什么有效的沟通,但它让我第一次正视起安全裤这个东西来,相信也有很多人捕捉到了它在整个事件中的微妙意义:
 
为什么安全裤可以成为用来证明“清白”的东西?最关键的是,它真的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安全裤,一种比一般内裤更长的四角内裤,通常被女性穿在裙子里面,用来防止走光。
 
根据微博上的一个调查,在75,000位样本中,约有85%的人在都会在穿短裙的同时穿安全裤,可见,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要了解一样事物,总是要从它的根源说起。我发现网上有不少人对安全裤的起源很感兴趣,贴吧和知乎中不乏“安全裤是谁发明的”这样的问题,很可惜暂时还没有人回答。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叫做“抽屉”的裤子,当时的文献这样描述:它们“帮助女性保持清洁,保护她们不受寒冷的侵袭,也防止女性从马上摔下来时大腿被看到”、 “如果男性把手伸进裙子下面,也触碰不到她们的皮肤”。如此来看,抽屉裤一定程度在功能上接近现代的安全裤。
 
不过由于抽屉裤直接接触生殖器官,被视作最下流的服饰,在19世纪中叶以前,它只在妓女或者小女孩身上出现。
 
在网上能找到的资料中,灯笼裤通常被视作安全裤的起源。历史好像在哪里拐了个弯,安全裤这一如今看来有些保守意味的穿着,最早竟与女性的解放相关。
 
很久以来,妇女在两腿之间放任何东西都会被视作不雅,所以贵族女性会穿层层复杂繁重的裙装,却不会穿裤子。
 
而到了19世纪中叶。妇女解放思潮催生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改革,它又称理性服饰运动。英国和美国的中产阶级妇女设计和推广了简化、舒适、实用的服装。灯笼裤就随之出现,当时的女性把灯笼裤穿在裙子里,表明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穿两条腿的裤子。

 
虽然那时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嘲笑,却是妇女的裤子被社会接受的开始,到了十九世纪末,由灯笼裤发展而来的运动裤已经被视作相当时尚的东西。
 
 
不过更符合我们现在认知中的安全裤,来自熟悉的邻国日本。20世纪初期,灯笼裤被引入日本当做学生的体育服,而1964年东京奥运会,受到美国排球运动员紧身短裤的启发,日本服装制造商改进了学生的体育短裤,使它更加贴身。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运动短裤
 
至此,安全裤的现代雏形已经形成。
 
追根溯源,“安全裤”从西方发展而来,但在21世纪,它好像是东亚语境下才有的专有词汇。字面上,“安全裤”可以被翻译为“safety pants”,但在谷歌上搜索,出现更多的是这样的照片:
 
是的,safety pants是消防员安全裤……
 
有人说,要用“shorts underneath dress”(裙子里的短裤)才能准确地指代中文里的安全裤。“reddit”平台上有一个话题“你们穿短裙时穿短裤吗?”,下面的回答大部分是“不”,而那些“是”的答案,更多是因为穿短裤可以防止大腿擦伤。
 
 
“小学时穿,那时我经常会挂在栏杆上做一些倒挂动作,成年之后我就不在裙子里穿短裤了。”一位外国网友说。
 
保护隐私、满足自由活动,是安全裤被创造的核心理念。但在今天,它的内涵显然没有那么单纯了。
 
在最近的JK事件中,当事人在微博上声明“我确实穿了安全裤”,持续遭受人身攻击后,还穿着它去警察局报警,用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一条可外穿的正常短裤。
 
对于持反对观点的人来说,“穿安全裤”的声明是一种“洗地的证据”。安全裤三个字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一些媒体直接将其引述为“安全裤事件”,可见它本身带着固定的文化符号,传递特有的价值观念。
 
和千年前一样,由于和性器官接触,内裤依旧是带着禁忌色彩的物品。在传统观念,也就是男权主导的道德标准中,露出内裤是一种不符合女性规范的行为,既然穿上安全裤可以避免暴露,不穿安全裤就被视为作风大胆的表现。在这种框架中,主动表明“我穿了安全裤”其实是在传递一种“我是好女孩”的信息。
 
可是,穿了安全裤,就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好女孩”了吗?
 
没有的,从网上持续不断的争议来看,穿上安全裤根本不是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无论当事人怎么说,她还是无法免于“性暗示”的指控。
 
 
有没有“性暗示”,这几乎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性暗示是被动感受,我们感觉到暗示,并不意味着对方有意发出这样的信号,自媒体“青杏”评论说:“从根本上说,我们左右不了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打为性暗示,一切我们认为不属于性暗示的行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被判定为性暗示。”
 
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性暗示,依旧与人所在的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在“性”越是禁忌的土壤里,越是“非礼勿视”,通过偷窥他人底裤获得的快感越大,因为那意味着窥见者突然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对于社会上常处在“被窥视”位置的女性来说,直接观看让她们觉得充满性暗示意味的举动,容易引发焦虑,微博博主“李子李子短信”就说:

“我能理解女性对福利姬的指责,在女性存在被侵犯的焦虑的当下,她们仿佛在迎合、邀请异性侵犯,虽然这不是一码事。其实如果大家都能大大方方地展现性感,你爱我的话,你也亮出腹肌来吸引我,那这种焦虑根本不至于存在。”
 
这种焦虑,亦是“女性是男性的凝视客体”这种不对等现状的折射。

说我要写一篇关于安全裤的文章,一位朋友颇有感触地抱怨:“安全裤有什么用呢?”她说,“它明明是用来防走光的,但如果不小心露出安全裤,别人还是会觉得你走光了。
 
这是女性普遍感受到的一种矛盾感。在知乎问题“安全裤真的有意义吗?”中,有一个高赞评论:

“脑补一下裙子被风吹起,露出安全裤比露出内裤就会好很多吗?我觉得本质上是一样一样的,如果隔着裙子能看见内裤的轮廓,再穿一条就会看不出来?还是长方形比三角形就会少尴尬一点?”
 
JK事件发生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周玄毅在微博上说:“安全裤既然是防走光的,被看见就不能叫走光,不然安全裤外面还得罩个安全裤,那安全裤就不是安全裤。”
 
周玄毅的原意是表达网上对JK当事人女生批评的荒诞,但是,“看见安全裤的走光不是走光,能走光的安全裤不是安全裤”只是一种逻辑游戏。对于女性来说,“穿着安全裤还在担心走光”是因为无法摆脱“安全裤不慎露出”的羞耻感。
 
只要存在有差别的性别凝视,还有对性的强烈耻感,从偷窥内裤中获得的快感,依旧可以转移到对安全裤的偷窥中,就像那些在JK短裙后方乐此不疲拍照的男生。
 
希望大家能有一天实现穿安全裤自由。
 

参考文献:
六团队.《为了阻挡窥探私处的眼睛,姑娘们不得不》
https://www.douban.com/note/771648999/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
青杏.《谁为女生穿上安全裤,谁又让它不再“安全”》
https://www.douban.com/note/772192647/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
https://fashion-history.lovetoknow.com/clothing-types-styles/history-panties 
https://stravaganzastravaganza.blogspot.com/2016/10/a-brief-history-of-knickers.html
https://www.reddit.com/r/AskWomen/comments/32lf2y/do_you_wear_shorts_underneath_skirts_and_dresses/



To define is to limi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