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一努力,你的同事就倒霉了”

朱秋雨 南风窗 2020-08-24

作者 | 朱秋雨


“我再对你们这些奋斗*强调一遍:请你在职场停止努力。你一努力,你的同事就倒霉,只能陪你继续努力。”


此前,微博博主“推拿熊”的一篇职场博文,引发热议。有人奉其为打工一族的至理名言,也有人批驳其为社会人腐烂的借口。


这条微博在舆论场产生了回响,有赞同、有驳斥,既反映了当下“社畜”的真实心态,却不可避免地和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相信“努力”,努力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而如今到了职场,在“推拿熊”等年轻人眼里,努力只意味着“获得了继续努力的资格”,实质上将议价权拱手让给了资本家。表面上看是纯粹地消极怠工与霸凌“努力者”,内地里又有一种不再相信“努力”的清醒。


7月7日,博主“推拿熊”发送的一篇职场博文(上下滑动可查看全文)


这是矛盾的。


一方面,没有谁比这一代年轻人更懂得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所有时尚单品,成为工业文明的拥趸。哪怕沦为社畜,他们都想通过工作赚钱,买买买,获得别人的认同感,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与上一辈相比,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衍生的焦虑、抑郁、愤怒情绪,持续上涨,对资本的警惕与不满也随之而来。


这批鄙夷“职场努力论”的人正是在这个背景衍生而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相信社会平等、阶层跃升的理想状态。年轻人拒绝努力的背后有种启示意义:职场里的每个人该抬头看看悬在头上的各类规则和职场文化,想想是否能发出一句——“不,我不接受。”



职场人拒绝努力,是因为什么?

21世纪资本论

【法】托马斯·皮凯蒂

译者:巴曙松 陈剑 余江

周大昕 李清彬等


发文的微博博主自称其并非毫无依据。她推荐,所有想喷她的人,都先去看看《21世纪资本论》。


《21世纪资本论》,熟悉的名字,有马克思百年前的巨作《资本论》的味道。不过此书并没有致敬马克思,作者托马斯·皮凯蒂也并非左翼工人阶级,而是22岁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书的法国学者。


2014年一经出版,该书就被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纽约时报》当年的标题是:(此书)“比肩亚当斯密和马克思”。


书籍在中国发行时,三天售出两万八千本。总的来说,《21世纪资本论》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上贫富差距正被一个强大的机制交替推动,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越甚,人们很难与之对抗。


这与过去经济学家的观察有很大的出入。一个很大的挑战即是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这个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命名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当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阶段时,社会贫富差距会很大。但是,这一问题将在经济充分发展时会得到解决,差距会越来越小。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每个人都要有耐心,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人受益。经济增长的大潮会使所有船只都扬帆起航的!”1955年,库兹涅茨说这话时,美英法等国刚处于二战后的“辉煌三十年”时期。


不过,半个多世纪过去,皮凯蒂整理了过去历史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现象:除战争年份外,资本的回报率长期而言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他人靠利息增长的钱,远高于人们的收入增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在近一段时间尤甚。


悲观的皮凯蒂说,21世纪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我们的未来要进入“拼爹时代”。


此书如此丧的结论给了人们上班偷懒摸鱼的勇气。反正努力工作也无法对抗资本,拼命打工也无法实现阶层跃升,搏命赚来的钱还不如他人的利息,那又为何不放弃挣扎,放弃幻想,用消极的行动告诉资本家,反对职场剥削,一切从多雇人做起。


这又回到了一切争议的开端,分配问题。



社会越发展,职场人越累?

过劳时代

【日】森冈孝二 著

译者:米彦军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职场人鼓吹“不努力论”,很多情况来源于身心的疲惫。


吊诡的是,技术发展促进当代生产效率前所未有地高效,人却变得愈加忙碌。这一点,从美国、日本等国家数据来看,高收入阶层,或者有大学文凭(及以上)的人,是信息社会下愈加忙碌的一批人。


这与过去政治经济学家预估的完全不一样。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得到一定物质耗费的时间和人力就少了一半,那么给精神享受提供的余暇就应该增加了一半。


“法国人有计算,在目前生产情况下,每个人工作5个小时,就足以满足社会的一切物质利益,”马克思一个多世纪前这样写道。


但充分发展的现代社会不仅没有使人们坚守《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工作8小时”,还因此将人推进了过劳时代。


《我,到点下班》剧照


美国作家吉尔·A. 弗雷泽在《令人窒息的办公室,被迫工作的美国人》一书中形容,写字楼沦为了白领阶层的血汗工厂,其劳动条件的恶劣程度不亚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血汗工厂。


对此,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日本过劳死协会会长森冈孝二在2005年撰写的一本《过劳时代》,用以解释如今持续蔓延全球的过劳现象,仍不过时。


森田孝二认为,导致过劳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正置身于“高度资本主义”。这个词最早源于小说家池泽夏树的散文《东京式疲劳》,森田孝二则将其阐释为全球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与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作用下的资本主义体系。


这四大体系的相互支撑,让“加班天经地义,假期也要工作”的现象变得天经地义。


例如,信息革命在加速社会效率的发展时,也加剧了时间竞争。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更是模糊了私人时间与工作时间的范畴。随时随地的电话、邮件、消息,无限延长了人们的工作时间,甚至加剧了判定“人是否过劳死”的难度。



NHK《聚焦现代》曾做过一期《过劳死的30岁》特辑。该节目对最近5年内过劳死的67位遗属做了追踪采访。其中有一名空调维修工因工作极端忙碌,最后劳累过度而死。据说他的手机经常接到工作相关的电话,上司还常对他说:“手机要是打不通就扣你钱。”


不过,森冈孝二发现,即使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过劳死,依然有人甘之如饴。在他执教的大学研讨课上,一名男生就提出了“如果一个人从工作中找到了人生意义,就算累死不也算得偿所愿吗?”的问题。森冈孝二这才注意到,职场中还存在自发性过劳行为。


这里面有人的尊严问题。书中提到,在过度劳动中,人能获得充实感、得到他人的承认、达成动机等——都是造成自发性过劳的深层原因。


追究自发性”受虐行为”的成因,森冈孝二还引用了美国学者朱丽叶· 斯格尔的观点:造成美国人过度劳累的原因是“工作与消费的循环”。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斯格尔在《浪费的美国人》一书中说道,现代社会是“消费型资本主义”,其动力在于现代消费的竞争性。


她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消费实现自我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为了能不断从消费中获得社会尊严,人们只能甘愿忙碌,拼命工作--赚钱--消费,从而进入了无限恶性循环。


十分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一辈子研究过劳死的经济学者,在完成《过劳时代》中译本自序后的不到一个月,森冈孝二就与世长辞。推荐序作者杨河清写道,他患有心脏病,最终因为严重过劳而死。


“他每日勤奋工作,我多次在第二天看到他深夜两三点发的邮件,”杨河清形容。



如何摆脱畜感

饱食穷民

【日】斋藤茂南 著

译者: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当代人为自己手上有限的薪水和即将“过劳死”的命运而流泪时,舆论中的“放弃努力论”、“抓紧享乐论”、“摆脱职场论”,恰恰契合了这类人的心境。这些论调,在传统经验中不一定正确,但却对一部分人的心理平衡带来了用处。


“去**的工作”、“滚**的甲方”,通过这样的文字与言语的抵抗,社畜们仿佛能稍微平衡下职场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分配关系。


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就能反映中国年轻人的职场窘态:人们在这两年频繁地使用“社畜”这一词用以自嘲或调侃,哪怕是自称畜生也毫不介意。


这个词源自日本,但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专栏作家中岛惠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在日本国内,至少在最近10多年里,几乎再也听不到“社畜”的说法。


《不干了,我开除了黑心公司》剧照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已被日本人抛弃的词,如今正大量浮现于国内的舆论场。


最早发明这个词的,是日本作家安土敏。他在1992 年出版的《日本上班族,幸福的处方签》中将社畜这种生物定义为:


眼睛里只有公司,脑子里只有上位,聊天只关于工作,离了公司基本跟废物没什么区别,跟圈养的家畜没什么区别的人。


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饱食穷民》一书中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病态化”社畜。他发现,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人却“陷入了一个巨大装置”,每天“被强迫着更快、更有效率地活着,哪怕超越身体极限”。


日趋病态的人们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被他称为“饱食穷民”。



病态化的首要表现是工作对个人习惯的改变。《饱食穷民》指出,在企业高精度管理手段下,人们将工作中要求的完美状态渗透进生活。


在他的笔下,强迫症患者每年剧增,有人还身患运势恐惧症。比如,早晨上班时,如果不右脚先踏进公司大门就会陷入恐慌,认为一定会发生不吉利的事情。如果不小心左脚先踏进了公司,就必须先退回去,重新进一次大门。


最让社畜们感到活得就像个牲畜的,还在于极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这就好比一个多世纪以前,政治评论家舒尔茨在《生产的运动》一书中写道:


布鲁姆勋爵向工人大声疾呼:“做资本家!”不幸的是,千万人只能通过糟蹋身体,损害道德和智力的紧张运动,才能勉强挣钱养活自己。而且,他们不得不把找到这样的工作,当做是一种幸运。



不过,社畜们并非无计可施。在《饱食穷民》中,斋藤茂男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要避免畜感,人要学会均衡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欲望。


他认为,人最典型的欲求就是陪着自己的小孩子玩耍,或者多看大自然、种花养草等。在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后,人们就有条件享受这些生活。其次,人需要满足拓展自我及自我成长的欲望。再者,还得享受和外面世界进行接触的快乐。


而将所有这些人的欲望综合在一起,才是我们所谓的生活。


“如果每个人不能够充分地、均衡地满足上述多种多样的欲望,那么无论我们的宪法多么强调和平和人权的重要性,我们也会忘记是非善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怕的是,并非所有职场人都想摆脱被资本和社会异化的状态。斋藤茂男在采访中发现,好多人并不想把病治好。



“好多人都对我说想就这样保持病态。他们周围的人,要么在催促他们治疗,要么鼓励他们不能因此丧失自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等。对于病人来说,这是最不愿意听到的话语。他们根本不想治疗,也不想抱希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明天、未来不知道会比现在更加悲惨多少。对他们来说,处于病态反而意味着他们的生命是有所保障的。”


除了以上三本书籍,以下另外提供少许,作此类参考:


01

《工作漂流》

作者:【日】稻泉连

译者:窦心浩 谭婉心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漂流,往往要面对前路漩涡中的各种未知,这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日本作家稻泉连则用它来描述日本“就业冰河期”那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所谓的就业冰河期,是指1995年到2005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时期。


稻泉连写了八位在这一时期换工作的年轻人,意图在他们身上体现主动选择的意义。他们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02

《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

作者:  刘戈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当一头野生的狼变为习惯于被豢养的“庭院内”动物,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它不用去自己狩猎,不用在天寒地冻下寻找洞穴,更不需要担心更强大的生物对它攻击。财经评论家刘戈在此书指出,保持“野性”对职场尤为重要。


此书收录了他50余篇思考职场的文章,分为“菜鸟的困惑”、“过来人的纠结”、“老板总是对的”等六辑。维持自己作为职场中的“野生物种”,是作者认为竞争时代不被淘汰、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03

《有度》

作者:【法】安妮·杜米佑

译者:苏阳 

版本:中信出版社 


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发现瑞典人依旧不紧不慢,牢牢把握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越来越多人探索瑞典人生活的诀窍,人们发现,瑞典人始终自在的关键,在于他们lagom的生活态度。这本书或许能为信息焦虑或者试图摆脱996等焦灼状态的职场人更多启发。


Lagom,即“有度”,这个风靡Instagram的热词,代表着“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生活智慧。作者安妮·杜米佑亲身深入瑞典社会数年,为读者全面剖析了lagom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选择一件合适的配饰到装点一个“有度”的家,教会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细节,获得内心的安慰与富足。



    编辑 | 何焰

排版 | 妙蛙


更多推荐

热文


围观


故事


商城


杂志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