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人都好“色”

蔡运磊 南风窗 2020-08-24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个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南风窗的兄弟媒体,我们相信:世界比想象更有趣。


在这里,政治学者带你解读世界局势,剖析政坛动荡;历史学家为你讲述悠长历史,回溯往日时光;背包客娓娓道来诗与远方,带你领略文化碰撞;电影爱好者向你推荐高分影片,满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粮……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观察世界、奇遇人生。


关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颗自由而有趣的灵魂。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各色的颜料


在自然科学界,所有的颜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的实现了尘世社会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在社会科学中,颜色却被赋予了不同内涵。


颜色小传


人类对颜色的运用,在人类进化出视觉细胞时就开始了。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就已在陶器上对色彩进行自觉运用了。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人类不断探索和扩展获得颜料的途径,如从烤肉时流出的油与某些矿物粉的混合开始,逐渐发展为以蛋清、蜡、亚麻油、树胶、酪素和丙烯聚合剂等更多颜料的混合体。

在四大文明古国,颜料多用于家具、建筑、服装、雕像等的装饰。这从不断出土的中国墓葬壁画上即可看出,颜色是作品轮廓和形像的主要修饰手段。而在古罗马的墙面、地板上,人们已懂得通过错综复杂的镶嵌来制造丰富的色彩。

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艺术家和工匠们不断探索、寻找新的色彩材料,如凡·爱克兄弟等人在“油-胶粉画法”的基础上予以改进,最终形成了亚麻油等调制的油画颜料,为油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画家扬·凡·爱克


尽管人类的色彩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但独立的科学色彩学研究,却晚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直到近代才启蒙。

17世纪60年代,牛顿通过有名的“日光-棱镜折射实验”,得出了白色的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而成的结论,之后颜色的本质、起源、演化体系才逐渐得以确立。

在社会科学层面,颜色也大行其道,如感知心理学的研究与色彩视觉问题息息相关,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则为解决视觉机制对光的映射提供了帮助。

19世纪下半叶,色彩学研究的专著开始出现;进入20世纪,色彩学更在现代光学、心理物理学、神经生理学、艺术心理学等基础上获得了长足进展。


颜色的“边角料”


每个人都是好“色”之徒,当然,色盲症患者除外。自然界动植物的颜色千差万别,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比如大黄蜂亮丽的黑黄色透出一股恶狠狠的警告,“姹紫嫣红开遍”主要是为了招蜂惹蝶、传授花粉。

说起绿色,人们往往联想到健康、有机、生命、希望,但事实上,这种大自然的主色调,曾一度是杀人不见血的狠角色。

1814年,德国施韦因富特地区的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新绿,其成色神似现在的“酒瓶绿”。这种绿得发亮、绿得可爱的颜色,让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为之癫狂,服饰、墙纸、地毯等行业迅速跟进,接连推出以这种绿色为卖点的新货来取悦客户。

但恐怖的是,死神也随之而来——使用、穿着这种染色物品、服装的人开始掉头发,进而皮肤溃烂、器官衰竭,最终不治。



绿色能杀人?没错,原来这种迷人绿色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一种剧毒元素“砷”,而砷的许多化合物都有致命毒性——中国古装剧、武侠小说中的暗杀大杀器之一,就是三氧化二砷(砒霜)。这个“砒”字由“貔”而来,貔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其毒性。

背负这样一段黑历史,也难怪不少影视剧中,毒药或是其他骇人场面,总闪耀着魅惑的绿光。

其实在许多电影特效里,导演们都喜欢用绿色作为背景布——演员皮肤没有绿色阴影,因此在拍摄时对画面不构成影响;后期制作时,也便于删除绿色背景。当然,除了绿幕外,也有人喜欢蓝色,但它和绿幕相比,局限性较大——长着蓝眼睛的欧美演员怎么办?

在世俗社会尤其是威权时代,颜色还常常被当事人“霸占”,如拿破仑流放期,其居所贴满象征法国皇帝权威的金色与绿色。但在拿破仑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头发的砷含量严重超标。


1814年,德国研发出一种新绿,它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一种剧毒元素“砷”。拿破仑流放期,其居所贴满象征法国皇帝权威的金色与绿色,但在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头发的砷含量严重超标


除了金色,我国古代的封建帝王还很喜欢紫色。春秋战国时,国君服用紫。南北朝后,紫衣为贵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称。之所以“衣紫为贵”,主要还是因为紫色来之不易,进而“物以稀为贵”。

这种“少就是好”的心理,同样影响了国外的恺撒大帝、埃及艳后、日本天皇等“皇家紫族”。日本古时确立了“冠位十二阶”的等级制度,紫色为最高阶位,依次是蓝、红、黄、白、黑。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还是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比如在衣服内侧偷偷饰以紫色,希冀能沾点贵气、时来运转。

不过,国外制紫的过程实在“重口味”——原料主要来自馊水烂料,制作过程更是恶臭阵阵,令人作呕。英国作家维多利亚·芬利在《色彩在艺术中的辉煌历史》一书中描绘了如何制作“皇家紫”:“腐烂的染料骨螺(一种生活在沙滩和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与木灰一起,浸泡在馊臭尿液与水组成的混合物中……”

这样制作出的紫色服饰,你有勇气穿出去嘚瑟吗?


颠倒黑白


颜色还和实力、政策有关。明宣德、正德、嘉靖三朝的青花瓷,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青釉浓重艳丽,蓝中泛紫;到了成化和万历年间,综合国力衰退,高层开始限制贸易往来,青釉品质下降,成化年间为浅蓝,万历后期则变为蓝灰。

商界的企业巨头也纷纷效仿,寻找并不断强化自己的标志色,如麦当劳金、星巴克绿、可口可乐红、IBM蓝、华为灰等等。

就这样,颜色开始一骑绝尘,在人类实用主义甚至“有色眼镜”的驱动下越跑越远,直至变形。如1894年美国劳动节设立后,上流社会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劳动节后不再穿白色衣服了。这个梗随即被应用于电影《Serial Mom》中,帕蒂·赫斯特所饰演的角色因不遵守“劳动节不穿白”的规定,被一名精神病人杀害。

热门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导演通过演员衣色的不断变化,向观众持续暗示当事人潜入罪恶深渊的深度,如杀妻后的张东升,索性穿着大裤衩儿,疯狂清除墙上曾悬挂的结婚照痕迹;被三个小孩上门威胁时,他改穿了黑POLO,一边拿刀削苹果,一边眼神狞厉;还有他威胁绑架杀人时的深色衬衫,都寓意当事人正越来越极端。


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导演通过演员衣色的不断变化,向观众持续暗示当事人潜入罪恶深渊的深度


如今,反种族歧视示威浪潮如火如荼,但似乎越来越偏离。如美国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广受欢迎,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有发行,可坏消息突如其来——据报道,《辛普森一家》的制片人近日表示,该剧将停止使用白人演员为有色人种配音。他们在一份声明中说:“未来,《辛普森一家》将不再让白人演员为非白人角色配音。”

报道称,此举是迫于多年来公众对该节目中印度移民角色“阿普”施加压力后提出的,该角色由白人汉克·阿扎利亚配音。为此,阿扎利亚今年早些时候也表示,他将不再扮演这个角色。“这个角色被批评为针对印度裔的负面刻板印象。”


《辛普森一家》中的印度移民角色“阿普”


无独有偶,多家媒体称,法国化妆品公司欧莱雅表示将删去晚间护肤产品上“美白”“白皙”“提亮”等字眼。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反应够快。

此前,社交媒体用户和相关活动人士批评各大品牌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一边仍在销售“有问题”的产品。报道还称,在公众压力下,这些大牌只能选择“政治正确”而不是利润。



另据报道,包括普里扬卡·乔普拉在内的多名宝莱坞女演员,在社交媒体上也受到质疑——她们曾代言过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美白霜,现在却还在网上表示对黑人运动的支持。此前,不少以黑人为形象代言的品牌也面临不小压力。

高露洁公司表示,该公司正在重新全面评估旗下的中国市场牙膏品牌“黑人牙膏”,可能对其进行更名。强生公司也宣布,决定停止销售皮肤美白产品。甚至,有人称国际象棋的“白子先行”规则也要修改,“为什么不是黑子先行呢?”

是啊,为什么不是“黑子先行”“黑色优先”呢?如果这种矫枉过正的逻辑成立,那么黑人的一口大白牙怎么办?黑人的眼白怎么办?还有“白天”“白发苍苍的老祖母”“白羊座”甚至经典的白雪公主名字是不是也要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俄罗斯著名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的白宫、美国人崇拜的白头鹰,是不是都要一股脑儿改了?


美国人崇拜的白头鹰


如此荒诞、搞笑,恰巧证明一点: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如果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胡改、瞎改继续下去,那真堪称新版的“颜色革命”了。

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约定俗成、客观存在又无主观恶意的东西,干吗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呢?

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同理,改变不是目的,改善才是,我们不能为颜色而颜色,为改变而改变。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正因形形色色,世界才多姿多彩。




作者 | 蔡运磊

编辑 | 何子维 hzw@nfcmag.com

排版 | 氷微漾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