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躺平学,你知错没

南风窗 2021-06-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勿以类拒 Author 宝珠


文 | 宝珠
编辑 |  秋雨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城里的白菜。”
 
衡水中学再次受到争议,起源是一名学生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作为农村学生,如何树立信心、决心发奋学习、不再想当普通人的故事。

这番演讲遭到了网友的强烈抵抗。


衡水中学学生的演讲
  
抛开对现实的观察,躺平而非奋斗才是互联网上年轻人的基调,这种略显狼性的发言,显得格格不入起来。

热血似乎很难再给人正向的激励,对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床是他们抵御生活的堡垒。放弃梦想,退出内卷,回到家中,徐徐躺平,正在变为势不可挡的思想潮流。
 
躺平的心意是如此肯定,以至于一些劝人进取的“老人言”毫不奏效。白岩松曾在一档青年对话栏目中说:“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OK,不会吧?”
 
他被生气的网友做成了表情包。
 

白岩松表情包


接着有清华教授称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俞敏洪也发话了,他说年轻人不能躺平,“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董明珠则对“内卷”感到不解,认为“物质不再匮乏的时代,年轻人应该追求精神财富”。
 
这些言论无一例外地“翻了车”,年轻人或许仍会赞美过去一代的传奇创业者,但是不再由衷地信任他们。
 
事实上,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人们其实不必怀疑昼夜学习的衡水学生、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在说出拒绝躺平时的真诚。
 
只是大家变得不爱听了。

躺平是什么姿势


和奋斗比起来,躺平好像更加优雅。当一名自称来自农村的学生提出要争取城市中的资源时,人们批评他的表现过于“狰狞”。
 
不过躺平的姿势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未达成共识。
 
从清华教授“对不起纳税人”的说法来看,上一辈人对躺平的理解,与国人对日本平成废宅的想象一致: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沉迷上网。
 
即便两国的年轻人在心态上有多相似之处,这种认识仍与现实有着不小的错位。大部分期望躺平的中国青年,都很难完全抛下工作这一选项。
 
对于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小镇青年来说,躺平或许意味着回老家找份清闲工作。即便是躺得最彻底的深圳三和大神,也需要干一天活来维持未来三天的生存。

深圳三和大神
 
网友一般认为,“躺平”二字在国内流行的起源,是百度贴吧里的躺平学大师“好心的旅行家”。
 
“好心的旅行家”原名骆华忠,90后,职高肄业。早年在外四处打工,三年前,他辞掉在深圳的保安工作,揣着几年间攒的五万块钱,决定回老家过另一种生活。
 
用极少的劳动过极简的生活,骆华忠将自己形容为“躺平”:他每天吃两顿饭,每月的花销控制在两百元左右,一到两个月的劳动就可以覆盖全年的开支。
 
在分享爬山、游泳等日常细节的同时,骆华忠还在贴吧里写下了他对躺平的思考。他的许多话语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躺平是我的智者运动”“人不应该如此劳累,应该追求那种简朴的生活”,有人称他将躺平提升到了哲学的境界。

骆华忠在百度贴吧分享自己的躺平生活

 
如今式微的百度贴吧并非主流的社交媒体,随着更多网友涌向其他平台,一些贴吧逐渐成为了收入微薄的边缘群体的聊天室,近几年引发公众关注的“鹤岗买房”便源自贴吧里的一则分享。
 
即便骆华忠的生活方式小众而独特,躺平的态度却强烈地吸引了贴吧外的人。有关他的躺平学迅速出圈,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令深陷“996”的城市打工人艳羡,“不应该如此劳累”的言论亦是引发众人情感上的共鸣。
 
骆华忠曾说,躺平的人“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一时间,数千年前第欧根尼的生活精神,重新造访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灵魂。
 
当“躺平”一词被都市里的年轻人掌握,它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和曾经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那样,“躺平”被运用在具体的语境里。
 
有人想在一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发现没有时间充分复习,遂躺平;有人想在职场中晋升,但发现竞争激烈、机会渺茫,遂躺平;有人想要住进大平层,却发现凭借个人的努力永远也赚不到那么多钱,遂躺平。
 
躺平可以用来形容每个人“退而求其次”的状态。人们在躺下之前,必然经历过“向前一步”的挣扎,却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了放弃。
 
网友发言

就如同忧郁是低落的热情,当年轻人高呼躺平,不意味着他们想要真实地实践骆华忠式的生活。与其说躺平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不如说躺平是一种态度,它能够流行开来,是因为使用它的人共享了同一种社会心态。
 
在一篇报道中,骆华忠将自己称作“缺席的人”。如果需对“躺平”一言以蔽之,那它便是一种退出主流社会竞争队伍的愿望。
 
“努力学习—考上好学校—努力工作(挣钱)—买房—结婚生子”,大部分人对这套安排好的人生议程并不陌生,多年前“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网络流行语便遵循了这套话语体系。
 
只是几年前,人们还会耽于这种男性视角的美梦想象;几年后,人们开始用“丧”“佛系”“摸鱼”“躺平”降低期待、安慰自己。
 
有评论说:“躺平学突然在网上被追捧,与其说它是一种严肃的人生哲学,不如说它是年轻人面临奋斗困境时释放情绪的一个工具,是那些年轻人自嘲和彼此安慰及鼓励的网上话语纽带”,如果从躺平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价值的失落


不过和所有的“反躺平”论一样,那篇评论并不受欢迎。即便不说它在字里行间对草根的轻视(把骆华忠称为“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将多元的生活方式视作“教唆”),对于年轻人普遍的低落情绪,也缺乏基本的共情。
 
可以看到,对于躺平的批评,反而引起了新一轮对躺平学的追随。

图片来自豆瓣小组

走上人生巅峰的梦越来越远了,在年轻中产的忙碌与压力下,内卷一词应运而生。学业、就业、婚恋等每个重要的人生环节,都充斥着内卷化的竞争——众人争食有限的蛋糕,推动着竞争愈加激烈,回报却不如人意。
 
如果用物质的丰富程度衡量,今天的90后无疑是幸福的一代,与前几辈人相比,更多90后拥有衣食无忧的童年,以及受教育的机会。不过相对而言,90后也是被高度规训的一代,他们成长于统一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必须遵循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否则就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
 
做出奋斗规劝的50、60后们,尚未遭遇过如此激烈且漫长的学业竞争,他们的青春时期(80年代),普遍在一种不受家庭管教的环境中度过,或许认识不到如今所谓“内卷”的处境。他们规劝的年轻人,正是一群从小就开始奋斗的人。
 
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体制,往往缺乏对主体的推崇与尊重,人被机器化时,总会感到不适。

图片来自微博

不过“内卷”同时也产生拒绝躺平的人,当衡水中学的学生做出那番激情澎湃的演讲,说明他仍有强烈的提升自我的愿望,并期待自己的付出会让自己获得回报。
 
他们对未来还抱有希望。
 
事实上,更多躺平的念头发生在踏入社会之后。
 
与前几代人相比,现在年轻人的怀疑更多了,他们常有对工作意义的叩问:如果工作是为了物质上的回报,大部分人的工资似乎总追赶不上高攀的房价;如果工作是为了个人价值,那它也鲜少能带来自我的满足,甚至不知如何才能满足。
 
白岩松在节目中提到,他在读书时,很少考虑住房与工作的问题,“没有那么大的焦虑……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随便搬”。当时的人们过着一种选择较少但相对确定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获得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变得更加迷茫。
 

90后在一种充分私人化、市场化、却又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一方面,他们务实地想要创造财富,而在追求纯粹功利之外,又不可避免地感到虚无。
 
劳动者的身份使得价值危机接踵而来。年轻人对自我的认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的“白领”阶层也开始用“打工人”自嘲,由于关心财富的累积,他们更能认识到资源分配的不公。
 
当预感到个人付出与未来回报不相匹配,一些人选择了躺下。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总是带着反叛的色彩。比如“摸鱼”是为了抵抗高强度的工作,躺平也有抵抗不合理的内卷竞争的意味。然而由于目的并不明晰,这种反叛很难说是彻底的,正如微博大V“阑夕”所说,“如果躺平就是最后的目的,是看破红尘之后的断腕之策、是反消费主义的终极归宿,那么它便不会带有如此悲壮的色彩”。

@阑夕 关于躺平主义的看法


网上关于“躺平”的呼喊声,背后的动机可能也是复杂的,一部分人的躺平是追求资源后受挫的心态,本意是想要得更多;也有人躺平,是为了在疲惫的现代生活里试图重拾缺失的古典教育,摒弃纯粹的功利,转向对人的关心与关怀。
 
对个体而言,躺平到底是好是坏,我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它就像哲学里的电车难题,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就表明了他的价值取向。
 
如果你有明确的回答,便只需为自己负责。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