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子指导价一出,吓到谁了

南风窗 2021-07-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盐财经 Author 古月一刀

关注盐财经,一起读懂财富与经济的逻辑。







▍盐财经 

作者 | 古月一刀

编辑 | 何小民


三句话,让购房者多出180万首付。


1.二手房指导价出台了;


2.银行按价放贷了;


3.房贷利率上调了。


这半年来,深圳一番精通人性的操作,让购房者首付不足,卖房者卖不上价,交易大范围地停滞,滚烫的二手房市场瞬间冰镇下来。


其中,“二手房指导价”的作用尤为强大,各小区的房价参考价与挂牌价相比,普遍打了个7折。


图源:西安市住建局|《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


见深圳有了奇效,同样为控房而发愁的城市们,纷纷学了起来。如星火燎原般,“二手房指导价”政策出现在更多的城市里。


7月8日,西安住建局发布《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7月9日,上海正式开启二手房挂牌价核验政策,未通过价格核验的二手房源,将无法对外发布。


加上之前的成都、无锡、东莞、宁波,至此全国范围内已有7座城市开启了“二手房指导价”时代。陆续地,杭州、合肥等城市也宣布即将出台二手房限价政策。


短短半年间,两个一线,两个省会,三个二线,来势汹汹。


若是再把新房限价、限售年限延长、限贷延贷、整顿学区房、集中供地、部分城市鼓励“商改住”等政策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中国楼市调控的力度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级别。


而且,力度还在进一步增强,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


中国楼市,似乎真的是要变天了。



▋▍

未曾见的“杀手锏”


近二十年,中国楼市未曾改变“一直上涨”的行情,民众乐于购房,也苦于购房。


几番调控的结果,也无非是管控力度紧松交替中,“慢涨”和“快涨”的区别。


不止是销售与中介,几乎所有买过房子的人,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给那些担忧又犹豫的年轻人一份人生建议——别犹豫了,赶紧买,买到就是赚到。


在上涨周期中,这样的做法没有问题,因为今年的价格,永远比明年的低。


但上涨周期会一直延续吗?


要知道,2020年全球前十大高房价城市,中国已占了一半。


图源:泽平宏观|核心城市中心区域房价


不是没有人怀疑过这样的购买逻辑,房价怎么会一直无止境地涨。但在漫长的岁月中,看到政府屡次调控中,房价依然在坚挺中攀升后,质疑者们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但今年2月份,事情开始变得不太一样了。


2021年2月8日,深圳住建局发布了一条前所未见的调控手段:二手房指导价。


二手房买卖,向来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控。买卖双方,你情我愿,嫌贵你别买,低了我不卖。


但“二手房指导价”,则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制定了深圳各小区的指导售价。


在首份调控文件中,深圳发布了一份对全市3595个小区指导价格单,密密麻麻,足足84页之多。


图源:深圳市住建局|二手住房价格调控文件(部分)


根据这份价格单,卖家的房屋交易价格普遍被打了7折。


虽然这个价格不具有强制力,实际交易时买卖双方仍需根据自愿原则进行。但要命的是,各大银行会按照指导价进行房屋评估和贷款。


原则上,卖家大可以继续出高价,但是买家却被釜底抽薪般地减少了可借贷的款项。剩下的房款,买家只能以增加首付的方式去解决。


以7折大致估算买家的首付费用,首付比例从30%升至近50%。在深圳原本200万首付可买的房子,变成了要出300万首付才能购买,大量买家失去资格。


潜在买家的减少,逆转了深圳二手房的“卖方市场”,楼市温度瞬间降了下来,卖家的心气显著降低。


“208新政”实施五个月以来,虽然市场价并未明显回降,但成交量自3月的6789套,连月回落到6月的2575套。


买的人少了,卖的人也少了,显然二手房市场已经进入了深度博弈阶段。而这种博弈如果延续下去,随着新房供给量上升,二手房楼龄上涨,业主换房需求临期,进入“买方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

深度博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民间应对楼市调控的固有现象。


破解限购名额,假离婚横空出世;破解社保积分摇号,父母代为摇之;破解二套房首付比例,找人垫资还贷后,抵押房产去办经营贷,变相实现低首付购房。


图源:电视剧《安家》


虽然调控力度不断加码,但一部分“聪明人”总是能钻到政策的空子。


“二手房指导价”这次也不例外,捆绑销售的破解法如期而至。


业主在网上挂个符合指导价的价格,但在实际交易中会要求捆绑车位、家具家电、艺术品,装修另算。而这些附加品通常有个匪夷所思的价格,比如一两百万。业主试图用这类物品,去弥补指导价“打折”后造成的损失。


此类做法,颇有点像之前茅台遭到限价1499元后,经销商捆绑千元矿泉水的操作。


盐财经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几位深圳的房屋中介,多数人声称现实中并未遇到业主捆绑销售,在网络传播中,一些调侃和段子被放大。


但也有中介透露,买卖双方提前接触的情况比之前普遍,出于政策要求中介无法向买家提供业主具体要求,业主私下要求加价的情况并不能完全否认。


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定价后,市场主体另辟蹊径去减少亏损,弥补“市场预期价位”,这一点在很多场合中我们都能看到。


新房限价后,原本精装修的房子变成了毛坯房;煤炭限价,各地开始限制煤炭出省;成品油限价,贸易商普遍降低销量,更愿意“持货待涨”。


图源:视觉中国


但过往中国的楼市调控中,充满多方博弈,在博弈中,调控不断加码,才形成了眼下力度如此之大的调控政策。


据记者了解到,针对捆绑销售,最近某一线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严格执行“明码标价”,不得以“捆绑销售”、“双合同”或者附加条件、抵扣房价等限定方式迫使购房人接受其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变相实行价外加价。


政策已发布,实际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有效落地,还有待日后检验。


行业人员的监管容易,但要求业主自律并不容易。不同业主的房屋,楼层不同,朝向不同,装修不同。如果共用一个小区指导价,而不留足议价空间的话,未免对于那些高楼层,好朝向,以及花了大把精力装修的业主太不公平了。


此外,站在现实层面考虑,楼市政策上的所谓“漏洞”,很多情况其实是少部分人的特殊需求,算是一种政策余裕。


比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假离婚,有些离婚的人是需要购房的;并不是所有参加摇号的老年人都是把房产转移到了孩子名下,有些人的确是中高龄才攒够钱;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捆绑销售”,有些房子的装修费用的确很高。


而这些原本应是少数的情况,被一些“聪明人”滥用,才让政策余裕成为了所谓“漏洞”。


若是把这些余裕完全消减,虽然断绝了“钻空子”,但会因此伤害那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少数群体。


就如同每一次“防炒房”政策加码,也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部分刚需一样。这种余裕,是不可或缺的温情存在。



▋▍

降温仍在继续


抛开实际买卖情况不谈,“二手房指导价”的出现使得买卖双方的有利性发生扭转,是不争的事实。


在成交量日益萎缩的今天,卖家一天一个价,成交前夕突然“反水”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买家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有了更友善的交易环境去审视这套房产买的合不合适。


给房价“烧火”的推手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二手房市场的贡献。


因为二手房有足够的增值空间,又有完善的教育配套,楼龄越久越容易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演变为中心区域。


尤其是新房限价后不可避免带来一二手价差,价差扩大导致新房中签率不断下降,一些城市一二手倒挂差额巨大,明显偏离政策初衷。即便改为积分制,照顾部分家庭,但由于中签本身意味着巨额财富,不乏社会争议。


现阶段的二手房限价、限售年限延长、学区摇号、教师轮岗等政策就是政府试图打掉二手房的投资属性与教育红利。指导价有效避免了房价上涨预期广泛传播,避免信息流转和单边预期推动房价大涨。


图源:电视剧《安家》


若是扒下了这两件最重要的“金衣”,那么二手房的价值就会在增值炒作和学区房炒作的噪声中显著回归,房住不炒,溯源至最为基本的居住属性。


和发达国家一样,交通优越、配套设施完善、绿化宜居、容积率低的房产成为更加稀缺的优质资产,房产市场朝着更成熟的方向迈进。而人口流入多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人口红利,旺盛的购房需求,房产价格依然有着稳定的支撑,长期来看依然看好。


二手房市场降温的另一头,是对于中介市场的管控。


美国人麦克(B站ID:Real麦克老师),谈到过一个问题。他在上海买房,发现买家和卖家共用一个中介。他说这种情况很难想象,因为在美国买卖双方都有各自的中介,用于出价与议价,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防止共谋的情况发生。


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在中国的二手房市场里,“顾客是上帝”的准则长期只存在于卖家身上,中介和卖家更像是天然的战略同谋,中介加温添火,隐瞒房产瑕疵,帮助卖家越卖越高,买家颇有些单打独斗的味道。


尤其是楼市火爆的一二线城市,买家承担全部中介费已成为一种潜规则,房屋售价高天然利于卖家和中介。故在各类司法案件中,中介人员伙同卖方共同损害买方利益的案件更多。


深圳在近日试水了“二手房交易系统”,该二手房网签系统包含“我要找中介买房”“我要找中介卖房”“我要自助卖房”三个功能板块。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该系统的上线,意在打掉二手房局部自循环,防止有组织地抬高二手房价格现象,同时优化房源信息,监督中介服务。


2021年,全国范围类的楼市调控还远没有结束,犹如一张越织越密的大网,政府对于房市降温的手段愈发严格,或许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像“二手房指导价”这种以往闻所未闻的措施。


图源:视觉中国|深圳二手房成交跌破3000套


以往20年的楼市逻辑,正在被转变。





作者 |  古月一刀

编辑 |  何小民

排版 |  栗子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