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制造的林生斌于晓龙周玄毅

南风窗 2021-07-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勿以类拒 Author 宝珠

文 | 宝珠
编辑 | 秋雨
排版 | 星杨



互联网上存在一些对女性十分友好的男性形象,他们可能是深爱妻子的丈夫,或者是关心女性困境的知识分子。而他们一旦遭遇人设崩塌,网友受到的情感冲击总是大过其他的“翻车”事件。


结果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女性比男性自身更关注“好男人”的行为举止。同样作为女性,我好奇这些事情怎么发生的,以及我们怎么去看待对“好男人”的想象、还有对这一形象的特殊感情,这就是这篇文章所呈现的思考结果。


最近的舆论场并不平静:林生斌“跌下神坛”尚在眼前,于晓光出轨传闻便紧跟其后,接着,曾经的奇葩说辩手周玄毅也被网友曝光同时与多位年轻女性发生关系。



于晓光与秋瓷炫曾经的甜蜜互动


过去,这些私人经验通常被认为缺乏公共讨论的价值,但是当这样的例子大范围地发生在女性身上时,是否可能存在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普遍与性别相关的情感掠夺?


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最近的舆论场并不平静:林生斌“跌下神坛”尚在眼前,于晓光出轨传闻便紧跟其后,接着,曾经的奇葩说辩手周玄毅也被网友曝光同时与多位年轻女性发生关系。


豆瓣网友曝光周玄毅的丑闻


“好男人”们都接二连三地翻了车。


在口碑反转之前,他们是获得赞美的悲情丈夫、好好先生、“女性之友”,只是过去的爱意或支持,一朝就能化为齑粉。他们曾经的公众形象越是完美,在“东窗事发”后就被汹涌的责骂埋葬得越深。


明星或其他公共人物人设崩塌的事情并不罕见,但“好男人”的标签似乎是最危险的魔咒,被他们吸引的追随者,看起来总是盲目、多情又残酷,崇拜一个人时,人们将他塑造成无瑕的天神,当期待落空时,又呵斥他为魔鬼。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女性经历了激烈的情绪动荡,屡屡遭受情感的冲击,她们忍不住开始怀疑:我们最初的想象,是不是本就是荒诞的?


女性为什么总是那么容易受伤?甚至在一些客观上事不关己的问题上。




共同塑造


人设坍塌的事实之所以能成立,意味着受众原本的忆与印象带有不真实的一面。

 

尽管每个人的回答有所不同,但女性在定义一个“好男人”时,一般都依据相似的想象,即通常用对自己在浪漫关系中的要求定义着对方,大体来说,他必须负责、忠诚、关心、充满爱意。

 

整个消费社会也在迎合这样的期待。于晓光从一位不知名演员变成小获欢迎的男明星,是因为曾与妻子秋瓷炫共同参加了韩国真人秀《同床异梦》。镜头里的他,说韩语时略显笨拙,却显得真诚可爱,与秋瓷炫的夫妻生活呈现得更如同偶像剧一般。


真人秀《同床异梦》


甚至连韩国城南市长都说,于晓光的存在给韩国男人带来了压力。

 

只是,为了让节目更吸引人,镜头是不可靠的。剪辑与旁白一遍遍地将现实刷上玫瑰色的滤镜,这些效果虽然令观众感到愉悦,但处处暗藏陷阱。正因为节目里包含严重的选择性,所以综艺里恩爱甜蜜、离开节目感情就破裂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美丽的形象坍塌,许多人认为自己受到了刻意的欺骗,成为他人换取流量的牺牲品。这不能算错,只是,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表演者与受众一同合作,公众人物建立起特点鲜明的个人形象,并非全然是受众被动接收的结果。人们在银幕上追逐理想的热情总是被低估。有时,观众比当事人更热衷于制造完美的恋人。

 

就像粉丝会不厌其烦地为偶像摇旗呐喊,宣扬他们身上并不存在的品质;年龄较小的养成系偶像粉丝最爱将她们的偶像称赞为品学兼优、成绩斐然的学霸。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必然对对方进行了某种情感投射。

 

这种情感投射不仅在娱乐圈明星身上出现。

 

过去有关林生斌的一系列舆论反转,已经大大超出了理性的程度,人们用“反噬”来形容他的遭遇:曾经的他表现得有多深情,现在就有多负心。


林生斌一家五口合照


如果不额外考虑性别的影响,理性的批评者很难意识到激愤背后有一群情感上的弱势群体,假如不曾体会她们对林生斌的特殊感情,那也必然不能理解她们被背叛般的愤怒与失望。


网友对林生斌的口诛笔伐,最早起于几个豆瓣小组,女性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她们不断摆出难辨真假的证据,以表明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这些行为的心理动机,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墙倒众人推,或者躲在安全立场进行情绪宣泄,她们不是突然出现的看客。憎恶不是单向开始的,而是发生了一次180度的调头。


当林生斌还是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同一个网络空间下,这里以前的态度截然不同:她们比普通网友更持续地关注这个痛失妻女的男人,自发地宣传林生斌新开的淘宝店;她们关心他的童装,如果销量下降,还会止不住地感到忧心。


豆瓣网友自发地宣传林生斌店铺内的的商品


无论是否应当如此,一个微妙的事实是,人们一开始对林生斌的支持,不仅出于对他遭遇的同情。在社交媒体时代,极端的悲剧、姣好的容貌、体面的中产生活、细腻的微博语言,无一不在推动受害者的偶像化,他的维权行为被赋予孤身反抗的色彩,他的哀伤被看做最深情的模样。


看到他的哀悼与忧思,一些人误以为自己看见了“伟大且永恒的爱情”,她们热忱地想要付出些什么。作为这个社会上始终的第二性别,她们只有通过“被需求”的感觉来实现一种接近主体性的存在。


她们是这场造神活动的共同建设者,有人组成林生斌的粉丝团,帮助他照顾父母、做饭洗碗;有人在他的微博下日复一日地道安,相似的人守候在一起,评论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树洞。



太多的爱就会换来太多的恨,当她们被现实惊醒,必然在某个瞬间严肃地产生了被愚弄的心情。



密集检验的时代


此时你一定能感觉到,一个被当作“好男人”的人处境有多么危险,他们轻易地获得了太多的鲜花与掌声,这些爱慕形成了深不可测的势能,随时准备将人淹没。


这里不是为林生斌和于晓龙说话,他们值得这样的淹没。只是,一般化地思考,当一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个“好男人”,那么他就站到了薄薄的一层冰面上,无论这个“好男人”是真是假,爆裂随时可能发生。如果他是假的,却又刻意迎合“好男人”设定,那么因果律终将让他万劫不复。


很难有人能在自己身上实现近乎神的要求,恒久地守候一份严肃的爱,而不经历任何阴影。


社会对人的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人们在还没看清世界的时候,就迷信上全能式的爱情。这一点不分男女,但可能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她们心中理想的伴侣,既是骑士,也是母亲,恋人之间不仅有身体的吸引,更是灵魂上的知己。


如果可以,多数女孩都愿意遵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范式,那是她们认为最高形式的浪漫。但现实往往令她们无计可施,一开始,她们会为优越的男性气质感到着迷,但这种迷恋很快在逐渐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崩溃,对方逐渐显出俗人的原形。


周玄毅某些对女性十分友好的言论曾使他深受认可


即便已经接受自己不会得到理想之爱的命运,许多人仍然不愿放弃这种信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这样的话:“我仍然相信爱情,只是它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从波伏娃的文字中看出,女性很早就存在着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总是显得相当执着:“有些女人把自己奉献给死去的或者遥不可及的英雄,以便永远用不着面对有血有肉的存在,后者必然与她们的梦想相悖。”


这不是她们的过错,甚至,这是人类社会维持一种向善的趋向所需要的集体信念,在技术远没有那么发达的岁月里,这种信念就是一种单纯的甚至值得尊敬的信念,它可能终其一生都难得被现实所检验和证伪。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形象传播拥有极大能量的时代里,人们更容易被撬动,被引导着把这种信念具体化在某件事、某个人身上,从而也就更容易发生破灭,从而形成雪崩性的对个体心理的损伤。


无论是年轻的少女还是已婚的妇女,如果她们在现实中没有获得满意的爱情,便在其他地方孜孜以求。在屏幕里寻找、想象完美的于晓光或者林生斌,和她们在言情小说、乙女游戏中爱慕纸片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她们喜欢上一个遥远的“好男人”时,情感便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只可惜这些人也经受不了现实的考验,于是她们宁愿说服自己那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也不愿承认他仅仅是一个平庸的人。


她们选择一股脑地否定那些曾经认可过的东西,来保护信仰不遭破灭。切割迅速发生,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我相信的东西没有错,只是相信的人是错的。周玄毅说过的精彩见解,不再视为智识的魅力闪现,那只是单纯讨好女粉丝为自己谋利,早有预谋;林生斌丧妻丧子时的痛苦,回头再看,怎么看都是居心叵测的表演。


微博网友@致谭女士发文称周玄毅与多位女生保持亲密关系


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相信只是自己看错了人,受到了恶意的蒙骗,她们幻想在下一个、或者下下个人身上,彻底实现爱情的价值。这样一种“自欺”,其实是人的心理本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确保自己的心理能量能支撑精神结构不至于坍塌。


我至今相信,没有必要将人设视为实际人格的对立,大多数时候,人的感情是真的,眼泪是真的,欲望是真的,自利也是真的。人性的阴暗从来都是相互交织,不仅是对方,我们自身也无法成为完美的爱人。


“女人为了消除幻想已经耗尽勇气,恐惧地在现实的门槛前止步”,有时,拨开眼前的迷雾并不带来幸福的感受。即便现在,很少有人会说爱情是女性生活的本身,但是爱情作为长久以来调动女性能量的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在眼下发挥着强大的影响。

 

不受蒙蔽当然是好的,只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此刻有点悲观的我想告诉你,爱情仍然美妙、奇特,但它只是人生众多价值的一种,比起在他人身上寻找神的模样,不如在自己身上实现超越。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