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化声音|上海电影人的精神,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7-09-05 火红的党旗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上海电影博物馆馆长 任仲伦先生做客《先锋派报告》,聊聊上海电影博物馆背后的精彩故事!



上海应该建造我们的电影博物馆


建一座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缘起应该是在2005年,那一年正好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那时我们的一大批电影艺术家还健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纪念会议以后,当时谢晋导演就跟我提,上海应该建造我们的电影博物馆。

 

这是05年的一次对话,我当时觉得很深刻地影响了我。尽管当时中国电影确实还处于从低谷慢慢爬坡的时期,上影也刚从困难中走出,但是老艺术家对建造一个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嘱托,在我们这一代上影人心中就慢慢地萌生了。所以到了2007年,在上影总部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几乎是毫不迟疑地决定要把我们的电影博物馆建立起来。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完成前辈艺术家的嘱托,也有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想法。首先就是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讲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北京拍摄的《定军山》,但真正意义上的故事片,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那应该在1913年上海完成的。以后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电影公司、第一家电影学校、第一本电影杂志,几乎都在上海诞生。这一百多年留存了很多辉煌的成绩,同时也留存了很多记载这些辉煌的文献资料。我们觉得,这一代上海电影人应该用一种方式向历史表示敬意,同时也是在激励我们新一代的上海电影人来传承这样的历史。


可能是我们当初真的有这样一种情怀,所以上影的同事就在2007年有了这样的规划,到了2013年6月16号,我们就正式开馆。实际上也很巧,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所在地,在30年代是上海著名的联华影业公司的片场,1949年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址,从30年代到今天,它一直是上海电影的重要基地。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上海电影博物馆,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从“红毯”开启的电影之旅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观展路线是从4楼开始的。从一楼到四楼,电梯打开,首先是用红色的灯光组成的“红毯”,“红毯”后面就是我们的大师展区,走“红毯”的过程既是分享电影带来的荣耀和欢愉,也是对即将见到的电影大师们致敬。


星光大道


四楼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展区。通过红毯以后就可以看到四百八十多位各历史年代为上海电影创造辉煌历史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上海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由几代电影艺术家创造的,所以我们首先把他们展现出来,包括他们的各类照片,曾经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使用过的各种文献、物品,一此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我们还突出了一批著名艺术家的个人展区,像谢晋、赵丹、孙道临、郑君里、汤晓丹等一批电影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大师的介绍,我们知道电影史是由这样一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所创造的。


大师风采展区


到了第三层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把上海电影的历史完整展现了出来。里面有20年代、30年代的以十家电影公司为主体的电影展区。在1949年之前,上海先后有248家电影公司,那个时候上海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地。我们选了十家公司予以比较完整的展示,展区里面有很多珍贵的藏品。另一个区域就是1949年之后整个上海电影的发展,既包括故事片,也包括了美术片、译制片、科教片等其他片种。三楼可以比较完整的看到各个片种的发展历史。


二楼是开放体验式的,比如故事片的制作原理,美术片的制作过程,译制片的配音方式,包括东方频道的节目录制过程,真有点像旅游一样,可以让大家互动体验。这一层也特别受到观众的欢迎。


到了一楼也就是我们的荣誉殿堂。它可能让大家感到震撼的就是有一整面墙,上面摆满了上影历史上得到奖杯,金光灿灿的,而这还仅仅是我们获奖的奖杯的五分之一。当然,里面核心的地方就是“国歌诞生”的展区。


荣耀金杯


这四层的布局构成了整体的线索,我们以此向历史致敬,用我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厚古厚今”,“厚古”就是对历史的尊敬,“厚今”就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

源自有温度的藏品

上海电影集团有一个很好的历史传统,就是文献档案的保存相当精细,下属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电影制片厂、电影译制片厂,历史都很悠长,档案的保存也很到位,所以我们积累的文献很多。我们听到谢导的建议之后还没有能力建造博物馆,但当时已经有意识地拜托六、七位即将退休的老员工,开始整理文献档案。我们实际上花了七年时间,在车墩基地里一大捆一大捆的整理归档,这其中就有不少非常难得一见的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的底片。所以电影博物馆绝大部分照片的来源是我们库存的一些文献资料。


河之畔


当然我们还有三十万件道具、二十万套服装,首期展示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70多辆老爷车因为空间有限没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希望以后再做分馆,比如车墩3.0版本的扩建中,我们也希望能创造分馆平台,把它们展示出来,充分发挥这些藏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博物馆的展品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艺术家的捐赠。开馆前夕,一些著名导演及家属,包括吴贻弓、秦怡、夏衍老师的孙女等等,都拿出一批家里收藏的东西,这些物件跟我们企业收藏的东西不一样,它们更多的是私人之间的、有温度的展品。


还记得筹建的时候我们到孙道临老师家里,我对他很了解,我们也是忘年交,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我的老坦克》,上海人叫“老坦克”就是破自行车,他的一篇散文里就写到他每天从武康路到上影厂拍戏,经常骑着这辆“老坦克”。后来就在他家里,武康大楼四楼走廊里面静静地摆着,道临老师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然后我们就把它收藏过来了。


没有天才的天分,就要有匠人的匠心


美影厂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展品的分量很重。今年恰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辰60周年,实际上这60周年当中创作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围绕这些优秀作品创作过程留下了很珍贵的文献资料,比如《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的场景设计稿、人物设计稿,包括万氏兄弟的导演手稿,张光宇的手稿也都系统性地保留下来,这些都是国宝,任何一件拿到博物馆去都会是镇馆之宝。但只有我们是成系列的,这让我感觉电影博物馆很伟大。


世界上除了迪士尼之外,没有第二家拥有那么多的动画形象,所以我们也下定决心,上海美术电影的创作要“厚积厚发”,不能“厚积薄发”,更不能“厚积不发”。我们不但要传承前辈们留下来的展品,更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举全厂之力用4年时间创作《大闹天宫》,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所以我经常跟创作人员交流,如果我们没有天才的天分,我们就要有匠人的匠心。


动画长廊

上海电影人的精神,才是镇馆之宝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集群,它不是单一的,每一件东西,有些真的都是国宝。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在电影广场上的厂标雕塑,这个厂标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很重,每个人都要在这里拍个照,说我就是看着上影厂的影片长大的。


第二个就是你刚讲的《大闹天宫》的手稿,我觉得也是镇馆之宝。


还有一些气氛图,比如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气氛图,我们都保存着。还有一些老艺术家的亲笔信,甚至是二三十年代的信件。我觉得可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真要说是镇馆之宝的话,我们稍微浪漫主义想象一下,可能就是上海电影人的一种精神,这才是镇馆之宝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创造、创新的精神,诞生了上海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留下了那么多从馆藏来说是镇馆之宝的镇馆之宝。



以互动体验,种下爱电影的种子


我们希望希望所有来参观电影博物馆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小朋友能够喜欢电影,可能在若干年之后,他们因此而萌生了走向电影艺术创作的种子。我们有个区域是用简单的方式告诉电影创作的基本原理,还有译制经典的展区,让大家都能参与配音体验,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是怎么制作的等等也都有展示。


还有一点,我们在展陈手段上除了一些静态的文献、器物以外,很大的特点就是影像资料,因为我们掌握了海量的影像资料,所以在展示和传播上都是都可比较充分。而且我们当时定了一个原则,我们不搞简洁版,有个类似露天电影的展区,我们选取了二三十年代十大电影公司的经典影片,每一部影片都是完整的,从第一个镜头到结束,没有删掉一个镜头,所以经常会有人带块面包、带瓶水,坐在那里看,尤其是老人带着小孩,这样的场景非常让人感动。



所以电影博物馆既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也有各种各样新颖的展陈方式和互动体验,所以汤姆·克鲁斯来了之后,也说这是他参观过的最好的电影博物馆。


光影长河


在艺术影厅感受最新的电影技术


除了向电影历史表达敬意之外,我们也要让观众感受到当今电影在技术上的发展,所以电影博物馆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起来一个艺术影厅,它从激光放映,4D体验,声道,银幕等等各方面都是最先进的。这就可以让观众从历史中走到今天。


我一直认为电影和技术就是融合的,过去讲的一句话就是“电影的五年等于文学的一代”,电影的改朝换代很快,动因就是技术,技术一变化,整个艺术的表现和表达也会随之变化。在这个厅里面,你可以感受到当今中国电影最新技术。


4D 艺术影厅

行旅,不止于博物馆


在建馆之初我们就提出电影博物馆不是静态的,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动态的空间,不是只记载我们过去的历史,还可以拓展未来,按照这个理念的话,我们把“动”就当成可以不断拓展的东西。


从开馆的时候,几天举办一个活动,到现在每天可能会举办一两个活动。我们先后举办了很多国别的影展,国内的比如谢晋、汤晓丹、郑君里,比如经典国片修复版放映,国际的比如安东尼奥尼、哈内克、威廉王子也专程来参加过《帕丁顿熊》的放映活动。我们跟国内外各大文化机构、各大博物馆都有紧密的交流合作,让真正意义上的影迷,热爱电影的人都经常来这里聚集。


我们也会特别策划一些走出去的活动,比如九月份要推出的“电影行旅”,我们征集一批电影影迷,组成一个团,到世界各地去探访电影艺术。这次我们的首站是意大利,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亲自带队,到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亲眼看看电影修复,在佛罗伦萨听张导为我们讲乌菲兹美术馆,甚至会在罗马亲身体验罗马电影节。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电影行旅这样的产品我们会越做越多,让真正喜欢电影的观众去了解世界电影行业。



未来,步履不停


未来我们还会在艺术家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更珍贵的历史性的文献,这是必须的,我们现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艺术家和收藏家的支持,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我们还是希望搞更多的活动,跟国际上的电影博物馆联盟,每年的互相交流更多的节目。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让上海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可以更多地把各国电影大师的作品引进来,福利于上海影迷。


还有就是我们的互动,各种电影的讲座、培训、行旅都继续做下去,实际上我们觉得它会变成一个不断释放能量的主体。


我们希望它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断产生影响,让电影和电影观众不断产生交融,在交融大众产生火花。其实很多电影艺术家经常到我们这边来与观众进行交流,做一些电影首映,举行一些专业讲座,效果都挺好。最近上影导演郑大圣推出一部新片《村戏》,我们就把1000平方米的五号摄影棚拿出来做首映,当时是座无虚席。相信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未来大有可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听馆长聊聊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来源:上海电影博物馆 ID:shfilmmuseum)



近期热文

热点|5国美女为“金砖”打call


周末|上海16个区夜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涨姿势|9月新规来了!看到第一条就好开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