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金宇澄给王家卫画了幅上海地图,他说上海应该有自己的样子

2017-11-28 火红的党旗

上海的马路为何是弯弯曲曲?

街角的老房子为啥造成圆弧形?

南京东路原是红木铺就的弹格路!

外滩原来有座情人墙!

这些明明“很上海”的东西,

如今成了鲜为人知的秘密。

......


小人书《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中的街区插画。


上海当前正不断扩大历史风貌保护范围,探索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历史风貌保护制度。


在上海的城市更新方案中,也明确“中心城区以保护保留为主,拆除为例外”的总体工作要求。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中心城区特别是风貌区之外,已有历史街区被成片拆除,城市空间肌理、历史记忆随之消失。



最会讲上海故事的人,日前出现在同济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他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站在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老爷叔”的视角,他把写在小说里的上海老建筑,讲给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们听。


讲座第二天,同济大学另一间会议室里,从事史学研究、规划研究的数名学者和关注城市变迁的摄影人一道,分享了上海老城厢的前世今生......


 

 


王家卫要了一幅手绘地图

上面全是上海“丢失”的房子



外滩情人墙,对上海40、50后的两代人而言,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每天,青年人扎堆在那里谈恋爱,围得水泄不通。


你站在墙下聊天,后面还有人等位,虎视眈眈觊觎你站的地方。


男孩子能不能勇猛地抢到一个位置,直接决定了在女朋友心目中的形象。


 

台下顿时笑声一片。这就是鲜活的、独属于外滩的记忆。即使时过境迁,依然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会心一笑。


“但在设计师的方案里,所有栏杆、情人墙全部没有保留。”金宇澄感到惋惜。

 

70年代末的上海外滩“情人墙”。图片来自上海黄浦公众号

 

沿着今天的外滩走到董家渡、十六铺,周边的老式民房已推平,充满时尚感的、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分不清自己是在上海,还是其他什么城市。”


金宇澄建议,如果可以在外滩设计中,保留一段过去的栏杆和沿江旧貌,哪怕仅作为退潮后可见的景观,自会有人来寻访历史痕迹,不至于让记忆断流。

 

民国初,外滩边因水位较低,仍使用铁栅栏作为防护。图片来自上海黄浦公众号


城市人的记忆,往往依附于建筑坐标。


金宇澄建议:拆除后的原址上,应当留下痕迹,哪怕是门楼、牌坊、碑刻。


 

20世纪初的上海南京东路是用铁梨木铺成的弹格路,上世纪50年代,全部改成混凝土路面。金宇澄建议,应保留一小部分弹格路作为景观区域,让后人了解南京东路的历史。


别称“宁波会馆”的四明公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拆除,但因留存下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仍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得以让后人追忆。


民国时期四明公所旧貌。

 

四明公所今留存下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图片来自携程网


去年,王家卫要改编拍摄金宇澄的作品《繁花》,一本用上海话写就的、关于上海自己的故事。


王家卫让金宇澄画一幅图,标出过去半个世纪,上海的哪些旧街道和建筑消失了。金宇澄密密麻麻画了一张纸,里面涉及较著名的地标有提篮桥、老西门、曹家渡、十六铺等。


金宇澄的手绘地图。图片来自《南方周末》


今天的中国城市特征出现了同质化倾向。


上海应该有自己的样子”,金宇澄提议,以弄堂为代表,上海的城市空间可否加入独特的城市历史元素。


例如茂名路威海路口12号线地铁站,因加入石库门风格,与其周边的静安别墅等里弄住宅和谐共生,浑然一体。

 

以“留”和“改”为优先选择,即便个别建筑难以修缮复原,不得不拆,也应保留城市历史特质,“不要土地一翻整,就搞不清过去是什么样了”。


 


上海的马路弯弯曲曲?

那是消失的河浜最后的印记


 

“上海也是江南水乡”。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说出这一判断时,台下有许多年轻学生面露不解。


事实上,近代以后,上海城内外水系曾经历过大规模填埋的历史阶段。许多河流消失,被填平筑成道路,沿用至今。



薛理勇说,上海的填浜造路与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有直接的关联。


早期上海人口少,河道接入黄浦江后,随潮汐变化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排出,河道自洁能力强。


近代以来,人口迅速增加,产出垃圾增多,河道渐渐失去活力,变为臭水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大量河浜陆续消失。


今天上海路名中含有“浜”字的,往往就是填浜而筑的马路,如肇嘉浜路、陆家浜路……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上海的马路总是歪歪斜斜,九曲十八弯。


“河流自身的流向本身就是曲曲折折、不可控的。顺着河流方向填埋,道路自然不可能横平竖直。”特定的街道风貌也造就了上海人特殊的方向认知体系。


“上海老城厢是圆形的,所以我们说‘兜圈子’;路是弯的,所以我们不说东西南北,说左右,说大转弯、小转弯,这和纵横有序的北京城、西安城有本质的区别。”



站在十字街头,常常看不到下一个路口。一路柳暗花明,是上海独有的街区特征。


在金宇澄看来,过去上海的街头转角里,藏着城市规划中最让人暖心的、精心的设计。“沿着街道的弧度,房子的建造者顺势做一些线条流畅的转折,马路变得开阔了,路口环境的营造和马路之间也形成某种合适且美观的比例。”

 

被誉为国内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以圆柱形的房屋结构、圆弧形立面沿街道拐角而建。在所有保留的历史资料照片中,星火日夜所在的那个街角都透射着城市建造者的精巧与贴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笑称,即使自己没项目做,挣不到钱,也绝不会去破坏这样的街区风貌。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旧照片。

 

薛理勇还提出另一层思考与隐忧:近代历史上随着街区的消失、河流的消失,一些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地名也发生了变化。以今天的延安东路为例,原大致上是洋泾浜的填埋地。


不同的历史阶段内,这条路从 “爱多亚路”, 改为 “大上海路”,再改为 “中正东路”,直到上海解放后才正式更名为 “延安东路”。了解它与洋泾浜关联的人越来越少。

 

“能不能通过对地名的保留,留给后人一个追溯历史的切口?”特别是董家渡一带,小街坊式的城市肌理中保留着很多手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它们日渐消失后,以地名的形式得以留存,这是城市不该被磨灭的印记,薛理勇说。


(来源:上观新闻)



近期热文

热门展讯|免费观展!请收好这份十二月观展指南


谈廉说纪|十九大后"首虎",为什么是他?


欣赏|看完这45张图,你已走完中国最美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