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党课|忠诚与信仰:中共之初的追寻,一大会址是如何找到的

从1921年到2017年,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走过96年的辉煌历程,担负起了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同时,我们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馆藏革命文物中寻找尘封已久却依然打动人心的激情故事。大旗为您追寻这些文物所蕴含的红色记忆和坚实足迹。



1950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文化局社会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接到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的电话,从此开启了一项重大的寻访任务。当时陈毅市长提议,市委会议讨论通过,派沈之瑜和杨重光二人负责,寻访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并建立纪念馆,迎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任务很光荣,但是难度很大, 只知道一大是在法租界开的,这样大的一个法租界,到哪里去找呢?姚溱建议请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协助一起找。

(沈之瑜)


沈之瑜接到任务后,直奔图书馆,从封存的书刊里借到周佛海的《往矣集》,其中他回忆加入中共经过的《扶桑笈影溯当年》一篇中,有一段话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到上海同志的信,知道7月间要开代表大会了,凑巧是暑假假期中,我便回到上海。我和毛泽东等三四人,住在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校楼上,当时学生放暑假,所以我们租住。没有床,我们都在楼板上打地铺,伙食,当然是吃包饭。在贝勒路李汉俊家,每晚开会。


(一大代表住宿楼)


文中清晰说明,代表住宿在博文女校,开会在贝勒路李汉俊家。但是贝勒路,也就是今天的黄陂路,北起延安东路,南至徐家汇路,马路两侧有两千多座房子,寻访仍然不易。沈之瑜邀请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一起去贝勒路勘踏。杨淑慧当年曾经和周佛海一起去拜访过李汉俊,也曾经去送过信件。


然而找寻一大会址并不顺利,杨淑慧走到兴业路,感觉到有点面熟,毕竟三十年时间了,面貌改变的很大,三十年前那里还是农田。后来老居民开座谈会,说当时那里有个庵堂,菜地,小工厂。她感觉似曾相识,又不敢确认。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树德里”所在的区块,位于“西门区”中部偏北地带。)


之后杨淑慧自己又一遍遍去贝勒路踱步,竭力搜寻残存的印象。终于在贝勒路望志路路口,也就是今天的黄陂路兴业路路口,发现一栋写着“恒福昌面坊”大字招牌的房子,很像李汉俊家。于是沈之瑜前往调查,找到了被称为老土地的面坊老板董正昌。作家叶永烈在《中共之初的追寻》一文中,记录到了这排五栋石库门房子三十年春秋的变幻:

1920年一位姓陈的老太在那里建造了一排五栋房子,黑漆大门,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岩红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陈老太出租了房子,租下其中106,108号的是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搬走之后,1924年,董正昌租下了所有五栋房子,大规模改建,再次转租,外墙也刷成了白色。


(一大会址现状)


董正昌所说的李先生,显然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诚,一大代表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住在哥哥家里。与此同时,杨重光在当年的蒲柏路,也就是今天的太仓路,寻访到了博文女校的旧址,证实了周佛海所说的代表们的住宿地。1951年5月上海市委派人拍下兴业路和博文女校的照片送去了中央。毛泽东和董必武回复确认,女校是住宿地,李汉俊家是开会地点。一大代表李达又亲自来到兴业路,他说:是在这里,汉俊的家是这里。至此,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址终于寻获并得以证实。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开始内部开放,被称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一馆。1968年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这五栋石库门房子,真正成为新中国的幸福来源之地。

(来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新闻广播、上观新闻)



近期热文

口袋课堂|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故事:浦江女儿 追忆王根英烈士


口袋课堂|如何撰写基层书记抓党建述职报告


口袋课堂|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故事:走向七大的漫长旅途,带回这枚党校徽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