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旗下的青春|陈东:难忘世博记忆,难舍文艺情结

党旗下的青春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邀请老同志回忆初心故事,共同唱响“永远跟党走”的时代赞歌。即日起,“火红的党旗”微信公众号推出“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记录峥嵘岁月,聆听青春之声。本篇聚焦上海世博会的亲历者、上海文艺事业的推动者陈东。


陈东 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陈东,女,生于1955年7月,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市委旅游部副部长、中国青年旅行社上海分社副总经理,市委统战部联络处副处长、处长,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1993年起担任上海市妇联三届执委、二届常委。现任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结缘上海世博


2010年1月21日,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誓师动员大会在万体馆举行。仪式开始前,场内近万人的庆祝队伍有些焦躁不安,就像所有大型活动候场一样,现场呼朋唤友、拍照留念、大声喧哗者不断。既要维持秩序,又要提振士气,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急切提议下,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世博会上海馆馆长的陈东走上台作会前讲话。


“同志们,你们应该感到很幸福。”面对体育馆内的人群,她的思绪飞回到20多年前,自己第一次看到世博会中国馆的情景。


“1985年,我到日本去参观筑波世博会,从中国馆出来就哭了,写了一封信给国展局。我说,我们有四大发明,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有黄山、黄河、长江、长城,这是老天爷留下来的。我们还有很多现代的东西,为什么看不见?我们有‘两弹一星’,为什么我们的展览馆里面全是木制品?”


对比当时日本、欧美在世博会上展示的磁悬浮列车、智能机器人等先进科技,重返世博舞台不久的中国,展览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古代“四大发明”和刺绣等手工艺制品,陈东感受到了强烈对比带来的震撼和落差。


当这些差距被清楚看到,中国奋起直追的脚步就从未停止,25年过去了,“今天,2010年世博会上,我们展示的中国有多么强大?”


陈东感慨道:“若干年以后,当你们回望世博的时候,可以骄傲地跟子孙说,那一年倒计时,我在万体馆。”


话音一落,全场安静下来。


陈东和上海世博会的缘分,还要回溯到申办世博会的2002年12月。时任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她,正在着手准备申博成功的庆祝方案。当年12月3日投票那天,上海电视台在世纪广场旁的永安公司七重天搭建转播台,准备做现场直播。世纪广场也被装饰一新,大大小小的气球背后,藏着“我们成功啦”的霓虹灯。


“我当时很紧张,要考虑申博成功后人民群众怎么庆祝?输赢都要有预案。”为了营造庆祝氛围,陈东提前让人把世纪广场对面的旅游品商厦墙面修葺一新。十支庆祝队伍被秘密“藏”进附近六家电影院。由于不知道世博申办主会场投票需要多久,还提前预备好了两部电影。


2002年12月3日北京时间22点15分,摩纳哥蒙特卡洛传来上海申博成功的消息,整个城市一片沸腾。世纪广场上气球纷飞,霓虹灯点亮,庆祝队伍涌出电影院,市领导走上世纪广场,共同庆祝这个属于上海的难忘时刻。


申博成功的庆祝活动,只是陈东和世博会结缘的开始。令她没想到的是,3年后的2005年,她调入市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开始全面接手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随后几年,她先后参与了遴选开闭幕式导演团队、建设开闭幕式场馆——梅德赛斯奔驰文化中心、建设世博会上海馆、筹备开闭幕式文艺晚会、指导创作上海馆8分钟沉浸式电影等一系列重要工作。2010年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演出在上海纷纷亮相,仅文艺演出一项,全年就协调了4万场活动。“那一年我们忙里忙外,特别辛苦,连睡觉都没多少时间。”陈东说。


陈东在世博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筹备和举办世博会的点点滴滴,陈东仍记忆犹新。当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止静和她,三位女领导在决策会议上全力争取的世博演艺中心(现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项目,已然实现了“领先全国10-20年的多功能风雨剧场”的最初设想。这座矗立在黄浦江畔的“飞碟”,不仅成为世博会开闭幕式和大型演艺活动的主办场馆,在“后世博”时代,继续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贡献着重要力量。

活跃文艺战线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陈东在苏联文学的滋养下长大,先后在高校、团委、统战、宣传等多个条线任职,说起最喜欢的领域,还是离不开“文艺”二字。


探班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大学刚毕业时,爱人觉得她最适合的工作是去帮别人看剧本,研究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修改。进入团市委工作后,她负责组建青年旅行社,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旅游演出,接待国内外各大文艺团体。做统战工作时,她和谢晋、秦怡等一批老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市委宣传部,她担任分管文艺的副部长,负责组织文艺创作和大型活动,更是成了彻彻底底的“文艺青年”。


陈东坦言,一路走来,没想到爱人的话一一得到了应验,“现在他还经常说,你看我当年说得没错吧,你现在一天到晚就是在看剧本。”


陈东与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受访者供图


多年从事文艺工作,陈东以一位女领导特有的细腻,关心关爱着艺术家。她笑称自己常年“流窜”于各大医院,为老艺术家做好服务工作。“但凡我可以帮一点忙的,我都很体谅他们,我知道他们不轻易找你。”为人热心的陈东,希望尽力让老艺术家生活得有尊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陈东与表演艺术家牛犇。受访者供图


陈东用心和艺术家交朋友,艺术家们也会给予她强有力的支持。在2006年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因超龄无法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但仍被安排担任中国剧协主席,上海代表团出现不满情绪。时任代表团团长的陈东拿出“不给组织添乱、争取补偿方案、尊重艺术家自主投票权”的意见。


关键时刻,吴贻弓、秦怡、谢晋和余红仙几位老艺术家先后站了出来,坚定地支持她,安抚了代表们的情绪。最终,陈东也和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到了让大家满意的解决方案。多年后,谈及老艺术家们力挺自己的往事,陈东依然十分感动。她说,作为党务工作者,我们有团结大家的责任,而且一定要紧紧依靠艺术家的力量。


陈东与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等合影。受访者供图


直到退休后的今天,陈东依然在文艺战线忙碌着。她积极投身海派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出版了上海城市文化访谈录《岁月不负深情》。她活跃在剧场、讲座和专业研讨会上,在朋友圈热情分享着上海文艺领域的新成绩,为青年文艺人才的成长欣慰,为上海文艺的蓬勃气象喝彩。

感党恩跟党走


作为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代,陈东有着爱党爱国的基因传承,在集体主义氛围下长大的她,也拥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别记忆。入队、入团、入党,在她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轨迹和进步追求。中学时代的班主任老师杨代蕴,更是为陈东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杨代蕴解放前曾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也是一位资深的马列主义研究者。文革期间,受到严重迫害的她一度无法参加组织生活,但仍坚持带领学生精读《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纲》《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有一天,在崇明学农的陈东作为学生代表和恢复党员身份的杨老师一起回城参加党员大会。当全场唱响《国际歌》,身旁的杨老师泪流满面,这一幕让她印象深刻,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对党员身份和组织生活的珍视,都让她备受触动。


陈东参加中学团支部活动(前排左五为陈东,右一为杨代蕴老师)受访者供图


在杨代蕴老师的影响下,入党光荣、对党忠诚、不断要求进步的信念,深深扎根在陈东心中,也影响和塑造了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19岁那年,还是一名工厂女工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从团市委到市委统战部,从黄浦区委到市委宣传部,她始终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在每个岗位上努力开拓、做出成绩。在她看来,每一段工作经历都非常宝贵,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回首往事,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青年时代的陈东(右一)受访者供图


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一大批反映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登上了舞台和荧幕,追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缅怀党史上那些曾经闪耀而又倏忽逝去的英雄群像。寻访的最后,陈东谈起读《辅德里》剧本,了解第一本党章诞生故事时的感动,谈起童年时期自家隔壁的李白烈士故居,用生命守护中央文库“一号机密”的陈为人,谈起不久前去世的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谈起为“两弹一星”国防工业献身的先辈们,他们在电影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沪剧《一号机密》、电影《袁隆平》《我是医生》、纪实文学《山高水长》的记录和书写中,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陈东与寻访小组交谈。张敏智 摄


陈东动情地说,学习党史从来不是空泛的概念,党史里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要内化于心地去了解党的发展,才能明白为什么“得人心得天下”。一百年里,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相信,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带领我们克服艰难险阻,跟着党走,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来源: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机关团委,作者:薛海珍 范学成 刘倩辉 何泽森)




近期热文

党旗下的青春|贾树枚:当“记者梦”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党旗下的青春|何添发: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


党旗下的青春|王志华:在生活中体验角色,在角色中感受生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