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焦虑的?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圣经》十诫之九
(国民党)一九四九年推出银圆券替代金圆券,政府竟然有胆公布前者一元含纯银二十多克。信佢都傻,但政府显然认为可以捞多少就捞多少。记得当时我的父亲在香港拿着一纸什么券的细看,流下泪来,说:“印刷与纸张的成本是高于面值呀!”
——张五常《经济解释》
美国电影里经常出现一个或者几个没钱养老的老头。他们多年积攒的养老金跟不上通货膨胀的脚步,辛苦工作一生换来的却是晚境凄凉。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最关注的经济现象之一。为了避免没钱养老的悲惨晚年,避免自己的积蓄不断缩水,无数原本对投资毫无兴趣的人们也纷纷“被迫投资”,许多人买房就是因为这一因素。
通货膨胀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常态化。常态化的通胀对穷人的掠夺尤其残忍,因为无钱投资,穷人只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好莱坞导演常常用辛苦工作一生的人没钱养老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残酷,归罪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这他妈的到底关“资本主义”什么事呢?通货膨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把持的印钞机在不断的增加货币。资本主义不是一个用来倒脏水的泔水缸,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法统,意味着私有产权被保护,贸易自由被尊重。
通货膨胀固然“合法”,但与资本主义的“法统”是相悖的。为了区分这两种“法”,《货币生产的伦理》一书的翻译者“将由政府法令赋予特权的通货膨胀翻译为‘法令性通货膨胀’”。
私人的印钞机增加货币属于印假钞,是犯罪;政府的印钞机增加货币,就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增加广义货币”。
通胀成为了基金经理和房地产销售经理们劝说人们投资的重要理由,但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讨论,如果辛苦工作不能养老,努力生产不如借助通胀来获利,勤俭积蓄不如及时挥霍……各国政府年复一年的滥发货币,我们面临的未来,是真正的灾难大片。
中国历史上,朝代灭亡常伴随着恶性通胀,二者就像屠刀与脖子一样亲密。诸如新莽、东汉、北魏、萧梁、隋、南宋、金、元、明、民国等朝代的末年,均有高通胀。
——宋石男《通货膨胀必亡国: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一战之后,德国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有时一夜之间上涨一倍或一倍以上,为纳粹主义奠定了基础。1954年在巴西,100%的通货膨胀率导致了军人政府的产生。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1973年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倒台和1976年阿根廷庇隆政府的倒台,两国都由军人政府接管了政权。
——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2014年)因为通货膨胀,卢布贬值,为了避免积攒的财富沦为废纸,莫斯科民众冲进商场抢购电器。
——新闻一则
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事件能够与金本位的废除相提并论,也很少有某种现象能像政府对货币生产与发行的垄断一样影响深远。魔鬼早已放出,末日陆续到来(至不同的国家)。比特币等运用技术手段突破垄断、实现货币发行自由的新型货币的前途是否光明还难以判断。正如弗里德曼和张五常都断言政府不会放弃货币发行的垄断特权。
疯狂的通胀让我们置身于里尔克诗中所谓的“严重的时刻”。在这样的“严重的时刻”,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七代学人中的代表人物许尔斯曼的《货币生产的伦理》堪称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本书。这薄薄的一册著作不是那种“火车开过来应该撞一个小男孩还是撞一群人”的故弄玄虚的装逼哲学,而是给这个癫狂时代的一剂解药。
官方的经济学者常常为通胀站台,鼓吹通胀的种种必要性,这有时是学术方法的错误(这种错误由来已久),有时则是利用大众的无知来贩卖学术的无耻。洗脑流行则导致思想紊乱,《货币生产的伦理》一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详细分析了通胀的“经济之害”(弗里德曼、罗斯巴德等许多经济学家也做了类似的工作),更在于从道德伦理和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通胀,提醒了我们那些“看不见的危险”:
有了印钞机,政府可以在没有获得人民同意之时(事实上是违反民意地)取走他们的财产。哪种政府会武断随意的剥夺公民的财产呢?亚里士多德和很多其他政治哲学家称之为暴政。……法令性通货膨胀,作为政府融资的工具,事实上是暴政的特色财政技术。
通货膨胀刺激了zhong央政府的膨胀。它使zhong央政府的规模超出自由社会中的水平,还使其有能力高度垄断各种政府职能——这在货币自然生产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这损害了所有形式的社会中间自治体,当然还有整个公min社会。通胀所资助的ji权化把普通公民变得越来越像是孤立的社会原子,公min的所有社会联系都受控于zhong央政府。zhong央政府还提供了原本主要由其他社会实体,如家庭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务。
法令性通货膨胀使企业经营空前依赖于银行,它创造了范围更广的等级制度和更强大的zhong央决策权力。
目前汹涌澎湃的住房贷款的经效应是全体民众都陷入财务依赖之中。这其中的道德意义很明显:债台高筑和财务自立并不相容,相反,人们在各方面的自立性都会减弱。负债累累的人终将形成一味寻求他人帮助的习惯,而非成长成熟为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在经济和道德上值得依靠的人。
依靠法律特权全副武装的现有货币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内在元素。它产生了非正当的收入,鼓励滋长不负责任和依赖性,人为的刺激政治和经济决策的集中化,并持续制造根本性的经济不平衡,威胁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命和福利。简而言之,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所背负的骂名一直都应由纸币和部分准备金银行制承担。
看不见的危险,往往更严峻。许尔斯曼称“法令性通胀”为“巨大的邪恶”。“法令性通货膨胀是摧毁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的一股可怕的力量。”——这样的判断与弗里德曼当年的思考遥相呼应: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一种危险的有时是致命的疾病,一种如果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毁灭整个社会的疾病。”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通胀时代反对通胀难免令人感到“我也很绝望啊”,但许尔斯曼在本书结尾反对那种认为“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的失败主义,他从历史的角度带给我们希望。通过援引历史上那些遏制通胀的货币改革案例,让我们看到即使一错再错,人类依然可以纠正错误,可以恢复一种自由、诚实的货币体系。就像1258年路易九世所进行的货币改革一样。
文章千古事。许尔斯曼的《米塞斯大传》和《货币生产的伦理》都是这个时代最掷地有声的著作,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经典的书籍。它们彰显着这样的意义:经济学家是自由市场的守夜人,经济学写作关系着哈耶克所说的决定人类命运的“观念之战”。
许尔斯曼的另一部作品:《米塞斯大传》
这种诚实正直、清醒智慧的学术态度让人想起奥派前辈米塞斯的座右铭:“不要向邪恶低头,而是鼓起更大的勇气,继续与之对抗!”——这样的学术态度容易被误解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特色,但《货币生产的伦理》一书援引资料的脉络则让我们看到一种更久远的治学(论述)传统,这种传统来自《圣经》,来自十四世纪经济学家奥雷姆主教以来那种对于货币问题清醒、求实并诉诸于道德伦理判断的严肃态度。
这样的传统,意味着通胀问题不仅仅是“观念之战”,更是伦理之争。意味着无法回避的严肃问题:“是否可以凭借暴力而垄断?是否可以滥用信任来造假?”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
附录:《货币生产的伦理》书摘
1.在我们这个年代,由于法律法规实际上正保护着制造这种通货膨胀的货币机构,通货膨胀已经变得持久且日趋严重。
2. 几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政府都是通胀的主要受益者。所以,政府或早或迟都会屈从于借助通胀实现其目的的诱惑,而不会保护社会免受通胀之害。
3. 通货膨胀不仅仅提供“收益”,它提供的是不合法的收益。它所谓的“益处”与盗窃、欺诈的“益处”根本没什么区别。
4.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美钞生产,物价不会涨的那么快。
5.许多君主曾因为货币掺假的行为被发现而面红耳赤,但是现代的总统、总理和大臣们可以直面通胀,并用所谓的“稳定物价水平”和“财政增长的需要”来合理化它。所有公认的“专家”也异口同声这么说,虽然挑明以下事实未免有失礼貌:专家之获得“公认”就意味着名列政府的薪金名册。
6.真相总是出乎寻常的简单,而正是谬误才复杂多样,至少在货币问题上是如此。简单的真相是,以政治干预强制推行与市场参与者原本的选择相异的货币是没有必要的。然而,人们苦心设想出许多理论来,正是为了为这种干预提供辩护。
7.不允许任何平民进入铸币业及销售他们各自的钱币没有经济学依据。
8.如果没有私人的首创精神及与之相对应的个人责任,货币的生产将会沦为一种剥削工具。只有个人、社团和企业自由且负责任的自发行动才能创制出真正有利于社会及其成员的货币制度。
9.在自由社会中,市场参与者会时刻衡量各种货币凭证产品的优劣。他们的确不能防止所有滥用,但是我们再次要说的是,竞争体系可以使可能的损害最小化。
10.铸币竞争不是万能的,滥用总是可能的……竞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把潜在的滥用范围最小化。
11.我们需要废除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的各种法律特权。根本没有站得住脚的理据去阻止公民使用最好的货币和货币替代物,相反,倒是有很多理由说明,以扩展公民此种自由为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