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中国特色的创新?
——读波特·埃里斯曼《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
一
阿里巴巴前副总裁波特·埃里斯曼的《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被称为“这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商战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企业管理、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分析式教科书”(-2)。这样的评价可能高估了本书,实际上这只是一位经理人关于一家企业成长史的个人记录。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其著作《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中厘清了构成创造力系统的三要素:
创造力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
·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领域)
·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个人
·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在《阿里传》中,创新的主角是“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个人(企业)”——阿里巴巴,领域(电子商务领域)与专家(消费者)都变成了配角。
(出租车司机)又问:“你知道为什么马云今天能如此成功吗?”
呃,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想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但我还是任由他说了下去。
“是因为他很幸运,他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
因为亲眼见证了马云和他的团队为建设阿里巴巴所付出的种种艰辛,我压抑住了内心想辩解的冲动。我想,如果创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仅仅需要天时地利的话,那么当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为什么其他13亿中国人没能发现并抓住同样的机会呢?并且如果这位司机和马云是同班同学,为什么他没能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呢?
我保持了沉默,因为我没有必要和他辩论。没错,马云是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但理论上,应该有上百万个比马云更有优势的人来发展电子商务,而不是一个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的杭州英语老师。
正如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研究所指出的:“个人对创造力的贡献很微薄,但是它经常被高估。”
如果没有电子商务这一领域的形成,没有之前亚马逊等诸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没有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出现和和它所带来的商业革命都无从谈起。
不过,另一种常见的逻辑也同样荒谬:即认为只要某个领域发展到了某阶段,就必然出现某种现象,即使没有马云,也会有张云赵云。但事实并非如此,创造力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马云,中国也许就不会诞生阿里巴巴这样卓越的电子商务企业;如果没有阿里巴巴,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不会有淘宝、天猫和支付宝。
个人的创造力时而被高估,时而被低估。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事物只是必然出现(如淘宝、支付宝)的现象,人就只是被当成了毫无个性的生产力。这是对个人创造力、对企业家精神的蔑视和无知。
二
也许因为《阿里传》的作者波特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一位经济学家或者财经作家,所以《阿里传》远远没有我期待的厚重与广阔。
写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启发创业者,向读者还原阿里巴巴如何凭借一套简单的价值观和原则取得了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创业者和追逐自己梦想的人能从阿里巴巴的成功和错误中有所收获。
尽管不是一本“心灵鸡汤”,波特的《阿里传》依然是一本充斥着“成功”、“梦想”这些词汇的著作。这是本书让我遗憾的地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如何理解“成功”、“梦想”对于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和从业者的重要性?
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强调“如果任意两种东西有丝毫价值,那么一种东西不可能绝对性的比另一种东西更有价值。”“心灵鸡汤”是否一定低于“学术研究”?经济学著作与企业史研究是否一定高于职业经理人的回忆录?
也许这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波特强调成功与梦想,这源于他个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这种真真切切的经验,并不能因为像(是)“心理鸡汤”而被轻蔑。正如波特最初加入阿里巴巴是为了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许没有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听起来那么鼓舞人心,但阿里巴巴的“伟大使命”,很多时候正是由这样一个个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人来实现的。
成功作为一种价值并不高于其他价值,但其他价值也并不绝对的高于成功。
波特在书末总结的《在阿里巴巴学到的四十堂课》充满了庸俗的废话,但废话中也偶有真知灼见:
【与其做第一,不如做最好】创业者想到一个好点子,却发现“已经有人在做了”,这时候创业者往往会选择退缩。实际上,第一个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与其做第一,不如做最好。在中国,最早做电子商务的是eBay,eBay的管理层也认为先发优势会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淘宝网凭借更好的产品,笑到了最后。
【不要小看 “技术盲”】一个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英语老师,却能够创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考虑到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在我 2008年 离开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还只会用电脑发邮件和浏览网页。马云常说:“阿里巴巴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我不懂技术。”
三
淘宝战胜了eBay,后者曾在与淘宝的商战中宣称“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已经像一个笑话。但是失败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谬误,有时反而发人深省。如果这句话被创业者们足够的重视,中国互联网泡沫也许就不会那么严重。
“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这句话固然可能会束缚人们的商业思维,但是它有什么错呢?免费的商业模式只存在于某些领域的某些服务或某些时间段。谷歌的搜索服务固然是免费,但谷歌也要通过各种产品和服务来赚钱。如果一味的免费,不重视盈利,又有哪种商业模式可以持久呢?
四
马云说:“我看到很多美国公司把职业经理人派往中国。这些经理人取悦的是自己在美国的老板,而不是来自中国的顾客。”
这句话被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思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引用,他认为这是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处境艰难的原因。成功学的思维模式特别重视甚至迷信成功者的经验,就像波特《在阿里巴巴学到的四十堂课》中的大多数内容都只是马云的语录。
傅国涌研究历史时反复强调:“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研究经济问题时也是如此,马云的观察也许是真知灼见,但也只是复杂问题的完整答案的N分之一。
五
“从现在开始,在中国,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马云大声宣布说。“六个月内,雅虎中国会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军者。否则,游戏结束。”
今天再看马云在2005年说的这段话,也像是在看一个笑话。可是如果马云当初不是那么急功近利,像对待阿里巴巴一样长期的坚持下去,“雅虎中国”会不会也成为“淘宝”、“支付宝”一样让人骄傲的存在?
波特认为马云和周鸿祎曾经的争论是“私人恩怨”。但这是否只是私人恩怨,背后是否也涉及了两位企业家所秉持的不同的价值观?
雅虎中国消失了,360浏览器还在。是否就说明360浏览器真的是一个比雅虎中国更优秀的搜索引擎?
这样的问题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很难找到答案。成功学最严重的缺陷,正在于误以为成功作为一种价值高于其他价值。
不过,虽然《阿里传》有浓厚的成功学味道,但波特并不是一个只计成败没有价值观的人:
……阿里巴巴现在运营着一个综合性门户网站,需要遵循中国的隐私和审查方面的法律。作为一名美国公民,我比我的中国同事多一项特权,我可以选择是否在中国的框架内行事。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华盛顿特区教授领导力课程,我向高中生传播民主理念,鼓励他们学习美国的民主程序。现在我在阿里巴巴工作,是不是背叛了我以前极力推崇的价值观呢?
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我多久,因为我能看到互联网每天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与1994年我在北京求学的时候相比,现在的中国已经变得相当开放了。诚然,中国现在采取的不是西方式的代议民主,但是每天中国人都变得更自由。我认为,总有一天,互联网会发挥神奇的魔力,促使中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而且,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也意味着不能随意切断互联网。如果说要审查博客和新闻媒体内容,民众最多是心里发点牢骚。但是如果切断了数百万商户赖以生存的互联网,民众一定会用行动去表达抗议。
六
在《阿里传》中,在马云的演讲中,和“成功”、“梦想”一样被反复强调的“中国国情”:
有很多商业理论已经很好的解释了中国式管理和中国公司为什么能更懂中文网站客户需求。没有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能取得领先地位。这与产品本土化与市场营销的速度有关……
阿里巴巴对电子商务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模式。
“中国国情”被如此重视,也许源于这家企业宝贵的经验。但阿里巴巴的成功与它的“中国特色”有多大关系?企业身上的“中国特色”是否是它长期发展的重要优势?
“最重要的关系是和顾客之间的关系”、“顾客第一”这些理念,以及阿里的产品,更多的来自西方世界的技术与理念,还是中国特色?这都有待思考。
波特在书中判断说:“如果过去的二十年电子商务的主角是西方,未来的二十年电子商务的主角则是在东方。”“虽然中国经济中的一些行业是由模仿者主导的,但是我发现我的中国同事和同行在很多方面比硅谷的同行更具有创新精神”。
波特的这些判断和阿里的成功既提醒我们不要被“中国人只擅长山寨,不擅长创新。”的陈词滥调所限制,(这种自我预言可能构成了国人进行创新的一种心理障碍。)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该被“免费不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固有思维所限制。妄自菲薄、自我设限的人注定难以创新。但是波特的乐观同样需要我们去审慎的怀疑和思考,需要被未来的漫漫时光所考验。
《阿里传》的写作风格有点像我们的朋友圈。“成功”、“梦想”、“创业”、“创新”、“颠覆”这些词汇充斥于我们的朋友圈中,但我们是否真的和马云、波特们一样也身体力行的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市场会严格检验每一家企业,时光也会用同样严格的方式检验我们每一个人。
时光会戳穿所有的泡沫,湮灭所有的扯淡,只有极少数的创意以及与之相伴的孜孜不倦的实践,才有微乎其微的机会被这个世界接受,成为世界新的一部分。
“新模因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极少数新模因会被注意到、被挑选出来并被记载到文化中。幸运像一只大手,它决定着谁的创造力能够被载入史册。”(-3)
2015年冬.成都随驿青年旅社
注:
1.《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 波特·埃里斯曼 著 /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2.许良杰先生语,见《阿里传》封底。
3.《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著 / 湛庐文化2014年出版.
觉得不错?可以长按二维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