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日课(04.10):东北“老铁”们日常都去了哪里
为城市,我们一起终身学习
思维 | 新知 |技能
今日推荐一则“新知”,百度地图慧眼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东北三省短期人口迁徙主要流向的识别。作者:宫兆亚、陶然、马琦伟、阚长城、程丹丹。
我们知道,通过百度地图的数据,可以进行人口迁移观测,本次的实践,是运用了2017年3个星期的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出了东北地区人口短期出行的一些显著特征。
文章首先进行了“人口流动模式”的解读,认为所谓模式,即出发地和目的地都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且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短期人口流动强度高于它们同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如果用研究性的术语表达,为:在复杂的短期人口流动格局中,对人口流进行空间聚类,寻找具有地理统计上显著性的短期人口流动模式。
对于流的聚类,是空间分析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很多方法,本研究采取的是“flowAMOEBA”算法。这个算法发源于Jared Aldstadt和Arthur Getis在2006年提出的“AMOEBA”算法,并进行了扩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一下相关文章。其主要原理就是对流的自下而上的重新聚类,即:
从单条空间流数据出发,向与其邻近的其他空间流数据不断拓展并增长,最终确定空间流聚类的范围。
研究计算出了31条比较明显的空间流,并且对其中的4条进行了解释评述:
第一条路线:白山黑水对碧海蓝天的眷恋
提起东北人民外出的目的地,恐怕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海南三亚。三亚对东北人的吸引力不止是候鸟式度假地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的历史渊源。
遥想当年东北国企倒闭的年代,适逢海南房地产和旅游发展大潮之初,大批手握工龄买断金的人们从祖国的北端奔赴南端,或购置房产,或开店营业,逐渐在海南扎下了根,后又通过老乡之间的传帮带,终于形成今天“百万老铁下海南”的盛景,也构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二条路线:浅浅的渤海湾阻隔不住海角的守望
作为中国大陆怀抱海洋的“双臂”,大连与胶东半岛青岛、烟台和威海三个城市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方面,两地之间在制造业、港口运输业、海洋产业等方面合作频繁;另一方面,东北人民同样深爱着胶东半岛的碧海蓝天,从乳山银滩到青岛金沙滩,从海景住宅到海滨烧烤,东北口音此起彼伏。未来随着烟台-大连海底隧道的建设,想必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这条人口流还会快速增长。
第三条路线:你在东北的寒冬里大雪纷飞,我在江南的风光里艳阳高照
长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比我们想象中更频繁。
根据数据统计,南京、扬州一带有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投资辽东地方产业,或在东北设置分支机构,两地之间的商务往来强度可想而知;同时辽东地区前往江浙一带投资或就业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第四条路线:资源同盟,抱团取暖
同为资源型产业和制造加工业发达的地区,辽宁省大部分城市与呼包鄂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和就业往来比较紧密。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这两个地区的城市大多面临着转型与增长的压力,资源互补、产业协作是必然的选择。
更多相关模式,大家可以阅读原文查看。
本次日课一开始想直接用研究本身的标题,后来还是屈服于新媒体规律,用了东北“老铁”们日常都去了哪里这个题目。有小伙伴留言问我们的头图和意向图在哪里找的,是在我们开发的网站 duososo.com,再次向大家推荐。另外,更多交流讨论,可下载国匠城APP。
国匠城 APP
为城市,我们一起终身学习
规划日课 | 国匠学堂 | 案例分享 | 数据手册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