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合毕业设计: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深圳湾口岸更新规划

国匠城 2021-0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舆空间 Author 休

本文来自:华舆空间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前面的话

栾峰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列入国家战略,大湾区三地如何协同发展,共创世界级湾区,成为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几所学校共同发起联合毕业设计,计划用几年时间来共同探讨一些大湾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规划策略。2018年是计划中的第一年,共有六所大学师生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个联合毕业设计。其中,大湾区所在地的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同济大学、华侨大学的设计团队提交了最终成果。


作为本项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就将选题落到了深港口岸这一焦点地区,开放性地探讨在大湾区进一步协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深港两地间的多处口岸,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规划所能采取的导引策略。


作为共同发起人,我非常有幸带领4位优秀的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班同学,全程参与该项活动,从调研到中期交流直至最终交流研讨。4位同学经过一学期的紧密协作,终于拿出了得到评委高度评价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毕业设计,4位同学在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和创作规划方案方面,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作为指导教师,能够陪同她们成长,从共同的研讨中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她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亦深感幸运。


如今,她们已经顺利答辩离校,即将在接下来的学期里分别在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祝她们顺利!同时也希望这毕业后附加的作业,能够给她们留下更多的思考和记忆!




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

深圳湾口岸更新规划

2018年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小组方案

       商萌萌、朱艺、盛亦文、邓冰钰

设计

小组

成员

       商萌萌

执笔

统稿人

       栾峰

指导

教师


当当当~总平面来了,先预热一下!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研究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环绕珠江口分布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5.6万平公里,常住人口6800万人,经济总量1.36万亿美元。


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由于自然、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粤港澳地区城市发展既存在着相互的竞争,也存在着紧密的协作。特别是深港两地,不仅是大湾区经济最为活跃的中心地区所在地,而且是陆路交通联系最为繁忙的口岸所在地。


本次联合毕业设计,即要求在针对深港口岸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发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在8个深港口岸中选择一个口岸,提出概念性的更新发展规划方案。


深港边界口岸(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研究与设计范围

结合前期的初步调研,同济大学规划小组选择了深圳湾口岸,针对该口岸非常突出的原规划流量与现状及未来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从多个层面开展研究,进而提出创新发展的更新规划方案。


为此,规划小组划定研究协调和规划设计两个范围。一是滨海大道以北,后海大道以西至海岸线整个区域约8.14平方公里,作为主要研究协调的范围;二是北东滨路、西科苑路、东南望海路围合成的1.42平方公里,包含 1.17 平方公里的口岸围网区和地铁车辆段,作为城市设计范围。


研究与设计范围(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深圳湾口岸概况

深圳湾口岸位于深圳南山区东角头一带的填海造地区,于2007年7月1日启用,占地面积为117.9公顷,是深港边界唯一的一地两检口岸。口岸通关时间为6:30至24:00,设有车辆转线设施,以配合香港和中国内地相反的行车方向。口岸经由深圳湾公路大桥连接香港新界西北部,是深港西部通道的重要通道。


深圳湾口岸建设历程

(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深圳湾口岸现状货运区总面积约为85.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73%,设计货车日流量为4.32万辆;客运区总面积约为26.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23%,设计客车日流量为1.54万量。实际上,由于大湾区各地港口发展等诸多原因,口岸通关量与设计值存在很大偏差。其中,货运通关量近年来始终在日均2000-3000辆间徘徊,仅为设计流量的5%,据有关部门研究,即使将皇岗口岸的货运功能调整至深圳湾口岸,未来货运量预计也仅能达到1.2-1.5万辆/日,距离设计流量仍然相差甚远;口岸日均客运车量也在到达7500辆后趋于稳定,实际使用率约为45%。



2016年

设计预期流量

实际流量

货运通关量

4.32万辆/日

2467辆/日

客运通关量

1.54万辆/日

8036辆/日

(数据来源:香港规划署跨界旅运统计调查)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调研,我们将城市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口岸地区大量低效空间的再开发问题

根据调查,一方面是相比原计划明显较低的流量,一方面原规划设计流线和功能都在平面上展开,使得深圳湾口岸形成了大量低效甚至无效使用空间。在已经寸土寸金的深圳市区内,通过优化来促进口岸地区功能布局的适当紧凑,将调整出可观的可再利用空间,满足新型功能发展,不仅提升口岸地区使用效率,而且能够为城市功能的升级发展提供具有口岸区位优势的空间载体。

土地使用现状

功能分布现状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探索适宜在口岸地区发展的新功能,

服务大湾区战略发展

深圳通过适当紧凑布局,深圳湾口岸内将腾挪出可观的用地资源,可以在优化布局的同时发展新型功能。考虑到口岸地区的特殊性,特别是一地两检的制度性安排,为两地各自发展的新功能提供了其他口岸所不具备的尽可能接近的可能性。为此,必须十分珍惜深圳湾口岸这一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空间机遇,研究确定该区位最具发展价值的功能及容量,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合理优化口岸地区功能及流线组织,

提升口岸地区的组织效率

过于空旷的场地空间直接影响了口岸地区的既有功能组织和交通联系效率,从停车场到联检大楼的数百米过长距离降低了使用者的舒适度,联检大楼周边除了入口附近加建的小型便利设施,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便利设施,这给聚集在此等待过关的旅客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深圳漫长的炎热季使得该问题更为突出。然而压缩口岸空间,就必须更为深入地分析其复杂的交通流线,以及一地两检所造成的深港两地分别管理的空间边界等问题。

现状货检流线

货检客检流线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加建商业

口岸休憩场地

(图片来源:自摄)


改善口岸地区对生活区与优质滨海岸线间的空间割裂,强化交通和公共空间的联系

深圳湾口岸周边以高档住区、总部基地等功能为主。深圳湾口岸的封闭空间形成了南北2公里、东西800米无法穿越的空间区块,加之东侧的快速路和西侧位于地面的地铁车辆段,直接阻挡了西侧生活区与优良的休闲滨海岸线间的联系。已经建成的地铁2号线海月和湾厦两个站点虽然因为地铁车辆段的分隔和口岸地区的封闭性而无法为口岸地区提供服务,但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为今后优化调整中加以利用提供了可能性,而规划建设的13号地铁线终点站抵达口岸联检大楼,也提出了如何一体化组织这一枢纽地区的要求。

道路交通现状

轨道交通现状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公共空间现状

慢行通道现状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滨海岸线

地铁车辆段

(图片来源:自摄)



发展定位与功能演绎

发展定位的确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

大湾区的战略使命方面

要求必须比肩世界一流,从强化深港连接,共同带动大湾区发展的层面来考虑发展定位问题。

深港两地发展特征及协作可能性方面

香港的突出优势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能服务功能,以及制度和运作机制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良好衔接;深圳则是大陆经济最为活跃城市,并且已经成为亚洲地区较为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近年来在新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机器人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势必为两地在金融和科技创新方面再攀新高提供重要支撑。

深港两地的城市发展战略方面

从宏观层面,深圳湾口岸所在区域,已经被深圳市作为“建设新兴国际自贸服务区和中央智力区”的重要中心功能节点,南山区也确定了“引领珠三角成为世界级湾区,形成辐射区域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将南山建设成为国际创新性滨海城区”的战略方向。《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也将西部确定为新的经济走廊。


因为一地两检的缘故,深圳湾口岸地区已经形成了深港两地分别管理又紧密相邻的关系,这位两地共同发展互补功能提供了重要可能性。如果加以制度创新(譬如口岸地区内两地无障碍连同),口岸地区将更具不可替代的协同发展潜力。


深港支柱产业情况对比(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将未来的深圳湾口岸定位为:

深港科技金融合作的先行区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强劲发展,将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这类企业往往又具有高风险性。强大的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的创新金融产品,是保障和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和金融恰是深港两地的各自优势主导产业,两者的紧密结合要求,又使得深圳湾口岸地区成为非常难得的区位。这一定位将有助于两地各地发挥产业和制度优势,在深度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并引领大湾区发展。


在深入研究口岸地区的流线及布局优化可能性,以及科技金融和科技孵化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文献基础上,我们确定4大主导功能板块来指导方案深化工作:功能优化的口岸联检片区、深港共管区块内布局金融服务主导功能、深方管理区块内布局科创孵化主导功能和人工智能研发主导功能。


技术路线(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设计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与目标定位,规划提出四大设计策略:口岸空间压缩与优化策略;功能混合与新兴功能组团化植入策略;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策略;公共空间及生态景观织补策略。

策略一:

口岸空间压缩与优化策略

在确保口岸功能正常并留有余地的前提下,基于现状流线组织特征,重点压缩货检流线布局及空间,减少并行通道并将保留的通道尽可能向中央聚集。规划调整后货运区面积为41.22公顷,较原先释放了约52%的空间,从而为新功能的植入提供了可能性。

现状货检流线

规划货检流线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策略二:

功能混合与新兴功能组团化植入策略

根据所能释放的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深港两地管区分布特征,采取组团模式安排新功能开发用地,并对每个组团安排主导开发功能。在原有口岸客运联检功能区外,形成科技金融、科创孵化、人工智能研发三大主导功能组团。

空间权属与模块分布(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在组团化确定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组团层面上的功能混合和模块化布局理念。前者的目的在于通过混合实现不同功能的交融以助于创新,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行距离。混合的功能既有其他组团的主导功能,也有提供基础性服务的便利化功能,如便利店、餐饮和宾馆等;后者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开发进程的不确定性对方案可实施性的破坏,通过小区块功能混合——譬如建筑尺度上的功能混合,确保最小开发单元层面上也能获得基础性的多元功能供给,避免封闭的口岸地区对于便利性的严重制约。


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混合(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功能模式与组织关系(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策略三:

构架立体化交通网络策略

结合新功能植入,在布局完善的空中步行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口岸地区内的机动车交通和客运交通。


在机动车交通方面,着重解决口岸新植入功能组团与城市间的交通连接、组团间的交通连接,以及机动车交通横穿口岸地区问题。在地铁车辆段两端将城市交通引入,北侧结合开放区域实现机动车交通的向东延伸,南侧局部地下通道穿越货检通道。东侧采取右进右出方式将口岸内机动车交通介入城市快速路。

道路系统规划图(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结合人工智能科研示范研究,在口岸地区内建设架空智能PRT系统,并在每个组团内结合公共空间设置站点。


智能PRT系统(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着重解决垂直向的多元化交通方式的连接问题,实现地下机动车停车、地面机动车交通、空中步行系统和智能PRT的无缝对接。


规划口岸立体化交通流线(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策略四:

公共空间及生态景观织补策略

首先,利用空中步行系统打通生活区与滨海地带的东西向联系。考虑到通风排污问题,规划采用空中步道通过一层货检区的方式,避免大面积覆盖导致污染物积聚现象。空中步道方向,以及组团间预留的布局,也充分考虑到与该地主导风向适应,由此形成3条由东北向西南的通风廊道,实现导入海风的目的,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结合组团开发布局,在穿越功能组团的空中步行系统沿线设置公共节点,附加公共服务功能,避免步行系统功能单一带来的不舒适感。


最后,通过智能PRT环线增强组团之间的快速通达。组团公共空间与智能PRT系统的站点紧密结合,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空间体系。


公共空间结构(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公共空间设计(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规划布局

空间结构

基于上述规划策略,形成图示空间结构:

“一环”:智能PRT环线,衔接不同模块。

“四廊”:四条空中步行通廊,组成空中步行系统的基本骨架,加强城市与滨海空间的联系。

“五片”: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即口岸联检片区、人工智能研发区、科创孵化片区、科技金融服务区,以及一个综合公园模块。


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在上述空间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植入功能组团为科技金融服务区、科技创新孵化区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区,三者由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和公共空间体系支撑,共同构建起跨两地的科技金融试验区域。


功能关系图(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城市设计平面图(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鸟瞰图(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联检口岸片区

口岸联检片区,占地面积约在5万平方米左右,规划建筑面积在25万到30万,主要增设餐饮、零售、酒店会议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综合交通枢纽,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性关口,改善旅客体验。


首先,在基本保留客运联检大楼主要流线的基础上,优化联检楼布局及调整客运流线,调整原本的候车区和过境厅,全面开放二层过境厅以满足旅客流量需求,同时分置联检楼前两岸互通车辆流线,尽可能压缩下车步行过关游客的通行距离。

 现状联检楼

交通流线

现状联检楼与

交通节点距离

规划联检楼

客运流线

(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结合流线改造,在前广场建设立体化交通设施,释放空间以植入新功能。在布局上,以站前广场为核心,将现状及新增功能设施连接起来,并可直接通往海边和人才公园以及其他功能片区(详细指标略,下同)。


站前广场透视(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联检口岸片区鸟瞰(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人工智能研发区

人工智能研发区连接了城市与口岸联检乃至海边,采用较高密度开发的策略。该片区规划以一个无人驾驶研发中心及PRT检修站点为核心,顶部设置S型平台,通过无人驾驶车辆快速串接三个研发中心及2个核心服务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口岸地区的封闭特点,设置无人驾驶车辆的试车及配送车道。


该区块用地面积约16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设置智能机器人、智慧物流及无人驾驶三大研发中心,同时配备人才培训、成果展示交易,公共服务,投资发展四大平台。


无人驾驶研发中心透视(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人工智能研发区鸟瞰(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科创孵化片区

科创孵化片区面向海边,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本片区主要侧重于科创的研发、办公等功能设施,同时配置少量实验室、人才培训、法律、财务,以及展示等综合服务性功能设施。


该区占地面积约为1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布局上创客中心、酒店综合楼宇等主导型功能设施环绕PRT站点和公共节点,并与连接海滩的公共平台有机结合。


创客中心透视(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科创孵化片区鸟瞰(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科技金融服务区

利用香港优势及境内关外特殊位置,在口岸南侧香港管理区内设置科技金融服务区,引入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科技信贷机构、科技股权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资金保障。


该地面积为1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该区以三个科技金融大楼为核心,采用低密度高强度的开发策略,确保场地内大量绿地以改善景观和环境。设置一条服务轴联动整个片区,同时设置演艺广场和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该片区内的公共活动。


路演广场透视(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科技金融服务区鸟瞰(图片来源:小组成果)



作者有话说

一个难得的调研交流和开创性探讨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我们憧憬着一个人才集聚、科技智慧、绿色持续、环境宜人的深港科技金融合作先行区,更希望深圳湾口岸和大湾区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感谢一学期悉心指导我们的栾峰老师,感谢联合毕设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


商萌萌

朱艺

栾峰

盛亦文

邓冰钰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规划日课,将在国匠城知识星球更新

每日学习,共同提高

点击查看知识星球详情



适用人群

规划行业从业人员

建筑行业城市关注者

考研考博,规划行业学生

希望提升城市认知与综合能力的规划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